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術出版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學術道德失范
學術道德失范也稱為學術道德遺忘。其表現為以下幾方面:學風不正,指學術研究中片面追求數量和速度、嘩眾取寵、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作風和理論脫離實際的作風,在學術批評中互相吹捧或互相攻訐的庸俗作風等。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則是有意或故意違背學術界的“游戲規則”,是指一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榮譽和利益的學術不端行為。學術失范,指技術層面違背規范的行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而違背行為準則的做法。有學者專門研究學術道德失范問題,將這種行為歸納為五類,一是低水平重復,二是粗制濫造嚴重,三是泡沫學術泛濫,四是假冒偽劣橫行,五是抄襲剽竊成風。還有學者將學術道德問題歸納為偽造類、剽竊類與僭譽類三大類,偽造類包括偽造數據、篡改數據、拼湊數據,剽竊類包括部分剽竊、完全剽竊、改寫式剽竊,僭譽類包括不實署名、僭越署名、榮譽舞弊等,我們從中可以感知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
2.學術著作失范
學術出版的出版規范,從表面上來看,是學術出版的標準化、規范化,實質上體現的是學術研究的真實性、科學性、嚴謹性和權威性。當前,我國學術出版失范現象較為普遍,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體例、格式不完備。能做到前言(序)、后記(跋)、引文、參考文獻、注釋、索引等諸要素皆完整的學術著作并不普遍。其二,體例、格式不統一。不同出版單位、不同時期出版的學術著作存在著體例格式不統一的情況,即使同一個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著作體例也極不統一。其三,學術引用失真、失當。能否做到合理、正確、如實的引用,反映的是學者的學術道德問題。引用失真,主要表現為虛假引用。引用失當,指的是引用的篇幅與字數超出了合理的范圍。[3]
3.研究水平不高
中國奇特的學術評價體系和職稱評審體系造成了中國學術論文數量的持續走高。但與動輒以百萬計的論文總數比較,真正具有學術價值和創新價值的論文著作少之又少,我國學術論文的影響因子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對大部分學術論文來講,閱讀率、轉載率、引用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加之我國相當一部分有影響的論文往往刊發在國外的學術期刊上,所以,有學者直言我國的學術論文質量與龐大的數量之間存在著難堪的反比關系。在學術圖書出版方面,我們也有不小的差距。有統計顯示,中國每年出版的大約42000種學術圖書中,大約只有5500種圖書會得到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其中只有約1000種圖書最終會被選中翻譯并在西方出版。對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選書原則與標準我們可以進行討論,但他們畢竟代表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學術出版的認識與評價,我們當從中思考自己的差距。
4.評價體系不一
學術論文論著評價缺乏標準體系,對學術出版機構的評價也頗可商榷。目前出版社實行評級制度,業界有所謂的國家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之說,后來又出現將出版社分為優秀、良好出版社或A、B、C、D四個級別。評價期刊的辦法則是看這家期刊是否進入核心期刊、來源期刊。劃分法有國家級刊物和省級刊物等,現在一般是分“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兩類,在該兩類法的基礎上又分出權威、重要、核心。目前國內有七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凡是這些來源期刊目錄里有的刊物均可認為是核心期刊。本來為學術論文設立轉載率、引用率、影響因子等評價指標雖然牽強,但還是就學術論文本身的質量或影響來設計考核,現在有一部分高校或職稱評審機構根據論文專著刊發的刊物級別或出版社等級來確定論文質量,這是典型的學術評價的“血統論”和“出身論”,是缺乏基本的理論依據和科學精神的。
二、提升我國學術出版質量和水平的建議
1.堅持學術出版專業化,提升學術出版門檻
說到底,學術是一個范圍很小的、很少部分人能夠有興趣和有水平參與的文化創新活動。同樣,學術出版也不是所有出版社或期刊社都能參與或擅長參與的活動,更不是所有編輯都能夠駕馭得了的。學術出版應設立門檻。對任何一個編輯來講,要進入學術出版應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要求,有一定的專業修學水平,包括編輯本人的興趣愛好、涉獵圈子、知識體系和話語系統等,就是要有專業精神和敬畏之心。對出版社而言,要進入學術出版,必須有一定的現實需要、歷史積淀、學術積累、人才儲備等,包括專業分工限制、學術領域的選擇、人才優勢的發揮、地域長項的凸顯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對管理部門來講,要提倡學術出版專業化,提升學術出版門檻,可以出臺和推行嚴格的學術成果評價規范、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等制度性文件,來規范和引導整個學術出版行為,塑造學術出版的生態和樣貌;通過選題管理嚴格控制學術出版的準入資質,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學術出版成果,在書號控制、國家出版基金等項目申報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或獎勵,通過對造成不良影響的學術著作或學術出版機構警告、通報、勒令整改、停業整頓等處罰措施,惡劣者甚至可以被勒令退出,嚴格實行并逐步完善學術出版機構資質的動態管理機制。[3]
2.嚴格學術出版規范,建立學術評價體系
如前所述,我國學術出版存在著嚴重的量多質次、學術失范的情況,也存在著學術評價體系混亂,缺乏科學嚴密的學術評價體系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教育部等部門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2)、《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通知》等文件,對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的出版作了相應的規定與指導。一些學術出版機構,例如人民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也相繼出臺了自己的“學術著作寫作與出版規范”。目前應由總局牽頭,協調各方優勢,綜合各方意見最后形成一個權威的、綜合的涵蓋學術著作與學術期刊的學術出版寫作與出版規范,以便全國學術出版機構參照執行。[3]建立學術評價體系的當務之急是要參照國外學術出版的普遍做法成立完全獨立的第三方學術評審專家委員會或學術顧問團,盡量多地吸收國外專家學者參與對學術成果的鑒定和評價。
3.創立學術出版品牌,設立學術出版基金
大量的中外出版實踐證明,學術出版品牌是學術出版能否健康發展、能否擴大影響的關鍵。我國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社科文獻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廣西師大出版社等在經營自己的學術圖書上,也非常注重學術圖書品牌的建設,以品牌弘揚學術,以品牌保證質量,以品牌開拓市場,以品牌求得效益。在創立學術出版品牌的過程中,許多有眼光的出版社和出版人,通過設立學術出版基金的辦法來吸引著名學者加入,吸收有價值的成果,抬高學術門檻,提升品牌知名度。更多有理想、有志向的出版者往往從教育出版、大眾出版的盈利中切出一塊設立基金以支持專業出版和學術出版,因為他們明白,出版社的經濟效益主要靠教育出版和大眾出版,而出版社的社會效益,它的聲望,它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更多還是要靠專業出版或學術出版。
4.借鑒國際學術出版經驗,嘗試互聯背景下學術出版新機制
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做法是由牛津大學校長任命19名代表組成的學術評論委員會對牛津大學出版社進行學術把關和業務管理。該委員會人員都是“在學術上有一定威望和值得尊敬”者;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管理委員會則由18位富有學識的,不同學術領域的專家、教授組成,每一本書的出版都要由該委員會討論批準;哈佛大學出版社是由哈佛大學校長親自擔任委員會主席的一個編輯委員會來實施管理。委員從代表哈佛大學實力的各科系老師中挑選,共有20位成員。該委員會每月開會討論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編輯提出的選題。國外更多的學術期刊,則廣泛采取成立專家委員會和匿名評審的模式。我們可以大膽借鑒。在出版實施環節,可以采用更加細分工作環節的編輯加工辦法。如國際著名的愛思維爾出版集團按照編輯的專長、負責的流程階段、工作年限分為出版人(Publisher)、策劃編輯(AcquisitionEditor)、副編輯(AssociateEditor)、編務項目經理(EditorialProjectManager)等,以便于更好發揮專業人才的優勢能力,從而創造好的效益。針對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我們還可以有選擇性地開展國際組稿、國際評審、多媒體互動、同步出版、版權、按需印刷、開放存取等出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