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文化傳承下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高職生注重職業技能培養,教學具有重實際、重實用的特性,這一特性也使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不夠重視,出現了民族文化中斷、文化自覺性低、理想目標模糊、社會責任感弱化等現象。本文通過分析這類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實施途徑,以形成基于民族文化傳承視野理想信念教育設計理論與方法,優化職業教育結構。
一、研究背景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教化作用。從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探究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有助于高職學生樹立個人職業理想目標,促進其全面發展。近年來,諸多學者把目光聚焦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從不同研究領域、視角及研究方法回顧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歷程、面臨的困境與選擇及實施途徑,但對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有待加強。首先,對高職生這個特殊群體的理想信念教育關注不足,通過整理1994年至2017年CNKI的資料發現,建國以來,對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期刊論文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領域,以大學生為研究主體,而對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較少。其次,對民族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研究較少,篇名為“民族文化傳承下理想信念教育”的期刊論文屈指可數。可見,目前較少學者將民族文化與職業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進行研究,高職生民族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性研究仍具有較大發掘空間。
二、民族文化傳承視野下加強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高職生受多元文化的沖擊,理想呈現出矛盾性和多變性等特點,而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對理想信念教育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例如,中國優秀民族文化中的博愛精神、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等有助于提高當代高職生的綜合素質,為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教育案例。高職生通過深入學習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既能受傳統民族文化的熏陶,又能構建正確的思想道德體系。利用民族文化中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對高職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其政治素養,健全人格素養,完善文化素養。通過汲取民族文化成果,為自己的理想信念方向選擇和價值取向奠定文化基礎和審美基礎,最終轉變為行為自覺與價值追求,促進高職生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的統一。因此,民族文化傳承視野下加強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尤為必要。
三、高職生理想信念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高職生理想信念的現狀
隨著多元化思潮的涌入,社會環境不斷變化,高職生民族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都面臨著新的沖擊與挑戰。傳統民族文化受到劇烈沖擊,高職生開始追求外來文化,理想信念追求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但高職生理想信念主流是健康、積極、向上的,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但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潮如潮水般涌入,沖擊著大學生的心靈,部分高職生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背景,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觀念的影響,出現了民族文化認同感弱化、理想信念目標模糊、政治信仰迷茫及社會責任感弱化等問題。
(二)高職生理想信念現狀的產生原因
1.高職生對理想信念教育不重視
高職生相較于統招本科生,理論基礎知識相對較為薄弱,對抽象的理論知識興趣不大,更重視操作技能的獲取,面對傳統思想政治課的理論灌輸和空洞說教積極性不高,對思想政治理論、人文素質培養等課程重視度不夠。因此,多數學生出現了個人理想,人生目標不明確等困惑。
2.學校理想信念教育力度不足
首先,學校對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不重視。隨著社會職業化進程的逐步發展,各高職院校對高職生的培養定位趨于穩定,主要是培養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學中重實踐輕理論,教學課程以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功能較強的課程為主,而輕視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之高職院校的學制較短,大學專科一般2至3年,學生還需外出實習半年左右的時間,便大大限制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入開展。其次,學校理想信念教育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傳統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以說教和灌輸為主,教師絕對掌握話語權,往往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持續高強度的思想道德觀念傳播和灌輸,從而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動。”[1]這種理論灌輸的教學方式使教育內容空洞化、抽象化,脫離實際情況,不能引起學生共鳴。最后,高職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式單一,且與學生實際脫節。
四、民族文化傳承視野下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途徑
(一)以第一課堂為主陣地,將民族文化資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課堂
課堂教學是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陣地,對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直接導向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全方位整合,將民族文化資源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課堂,緊抓民族文化教學中的德育資源,通過文化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實現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的結合。教學內容上,一方面,開發與理想信念有關的文化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專業,給高職生列出每學期必讀的中國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教育讀本,如《文化中國》《中國文化•中國事情》等,并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得體會分享,通過了解優秀的民族文化提升高職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理想信念。此外,也可結合地方人文資源、歷史文化編寫高職生教育讀物,如編寫當地鄉土史、民俗文化等校本教材,既有利于傳承本土民族文化價值,又利于強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結合具體專業開設傳統民族文化類課程,增加本土文化、文學藝術、歷史研究、道德推理等課程,如增設書法、戲曲、職業道德等選修課程,弘揚傳統文化精髓,通過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高職生在深刻理解中國民族文化和文明歷史進程的過程中,培育民族情感,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學方法上,一是發揮“兩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民族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中。改變傳統理想信念教育的單一說教和灌輸式教學,從高職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用民族文化的經典格言和著名人物事跡等解讀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加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二是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傳統民族文化。例如,在具體講授某領域或某項技術時,可先讓學生了解其發展歷史及古人的操作方法,使其感受古人的魅力,以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學生的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
(二)以社會實踐教育為平臺,通過民族文化實踐活動滲透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3]課堂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讓學生在民族文化實踐活動中親力親為,切身感受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強化其民族精神,增強道德意識,提高道德水準,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時效性。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研、支農支教及勤工儉學等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感受社會的進步,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例如,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高職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動。首先,以地方紅色資源為依托,帶領學生實地參觀紅色文化基地,指導和組織學生調查地方紅色資源的開發、保護等情況并寫成調查報告,或在參觀的同時拍攝相關照片制作成視頻短片,待考察結束后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學生通過此類實地參觀可以近距離地感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產生心靈共鳴,領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從而確保自身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成立與教學內容相適宜的地方史專題研究小組,組織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調查,教師可帶領學生訪問革命前輩或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通過革命前輩的親自講述回到歷史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和走進歷史,去領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以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后,學校可組織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艱苦的革命生活,帶領學生深入革命教育基地,參加當地的社會公益志愿活動,磨煉學生意志,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三)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通過民族文化教育氛圍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校園文化對培養高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具有重要導向作用,能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因此,高職院校要找準校園文化定位,融入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因子,構建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營造全員育人的氛圍。首先,高校應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設計校園人文景觀,使教室、圖書館、學生公寓等成為理性信念教育的陣地;通過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媒體,開辟理想信念教育專欄,宣傳具有崇高理想的人物及其先進事跡。其次,將新時代下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融入到學校的優良傳統、辦學思想、校訓和校風中,有意識地營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輿論風氣以及審美觀念,使大學生時時刻刻都受到理想信念教育和熏陶。最后,要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積極開拓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用崇高的理想信念信息占思想占領網絡陣地,為理想信念教育創設全方位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唐偉優.“微博課堂”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應用探析[J].文教資料,2013,(12):150.
[2]李毅弘.經濟全球化視野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J].天府新論,2009,(5):149.
[3]秦承濤,劉西華.傳統文化視野下“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9):14.
作者:趙俊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