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全球化民族文化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是一對矛盾,它存在于文化發展過程始終,推動著文化歷史前進。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文化多元化是主要現狀并將長期存在,但文化全球化已現端倪并呈發展增強趨勢?,F階段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民族文化認同是主要的,但民族文化趨同的因素在不斷增長。人類文化發展總趨勢是由文化認同為主過渡到文化趨同為主。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文化認同;文化趨同;民族文化
“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是一對矛盾,它存在于文化發展過程始終,推動著文化歷史前進。”[1]現實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文化多元化是主要的并將長期存在,但文化全球化已現端倪并呈發展增強趨勢,認真研究并科學地處理好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的矛盾,對于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有著重要意義。
一、關于文化認同與文化趨同
(一)文化認同。“認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多在認可、贊同、接受等意義上使用,指某一個體或群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觀點、主張、行為方式的認可、贊同和接納。在具體科學理論體系中的“認同”,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意義上的“認同”。哲學上所講的“認同”,指主體在對自身本質認識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自我核心情感與獨特象征。主體在與自然萬物、社會及他人交往的復雜關系中,一方面“確定自身”,解決“我是什么”、“我的意義何在”的問題;另一方面“區別他人他物”,解決“我不是什么”、“我與他人他物的意義有何不同”的問題。這兩個方面的協調統一所形成的在自我規定、自我肯定、自我保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基礎上凝結而成的自我情感、自我形象,就叫“認同”。文化認同,分為廣義的文化認同和狹義的文化認同。廣義的文化認同,包括物質文化認同、政治(或制度)文化認同、精神文化認同;狹義的文化認同,僅指精神文化認同。本文所論的“文化認同”主要指廣義的文化認同,包括物質文化認同、政治文化認同、精神文化認同,同時包括文化上的個體認同、群體認同、人類認同,以及文化上的傳統認同、現實認同、未來認同等。哲學上講的“文化認同問題”,指主體對母文化特質的肯定、信仰發生了懷疑、動搖,從而導致對自我核心情感的淡薄、對自我形象的失尊、對自我價值的自卑自賤。簡言之,就是文化自信與否的問題。
(二)文化趨同。所謂“趨同”,即主體在對自身與客體共同本質認識的基礎上對客體的認可接受,進而把客體的存在方式、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轉化為自己的存在方式、思維方式及行為方式[2]。趨同是主客體間的相互對象化、同質化,進而達到同一化。文化趨同,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趨同,包括物質文化趨同、政治(制度)文化趨同、精神文化趨同;狹義的文化趨同,僅指精神文化趨同。本文所說“文化趨同”主要指廣義的文化趨同,包括物質文化趨同、政治文化趨同、精神文化趨同,同時包括文化上的個體間趨同、群體間趨同、整個類趨同,以及文化上的歷史趨同、現實趨同、未來趨同等。
二、民族文化在認同與趨同互動中的歷史演進
縱觀人類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互動互促、互換遞進的歷史。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中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3]。中華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區域在文化認同與趨同的互動中交融演進的產物。中華文化是56個民族共同文明的結晶和精神支柱,它不是某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是“中華民族群”的文化體系、文化圈,是由多個氏族、部族、民族長期融合的產物。中華民族形成之后又不斷地有外部民族或某些外部民族成分以不同方式融合進來,處于動態發展之中。炎黃兩大部落文明的交融;堯舜禹禪讓文明的傳承;夏商周三統轉換;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秦王朝“大一統”,規范文字、統一度量衡,廢分封制、全國實行郡縣制,在物質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上實行了統一,初具漢文化的雛形;西漢初,雖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旗幟,實質上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和正統,吸納百家;南北朝時期、唐末到宋初的過渡時期、元朝和清朝時期都是中華民族大動蕩大融合的重要時期,也是在各民族文化間既認同又趨同的重要時期。中華文化的演化發展過程中還經歷了和外國文化的認同與趨同的互動。如西漢末期,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并依附于當時中國本土文化“方術”,隨后又依附于魏晉玄學,再以后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沖突中與“儒”“道”“釋”結合而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早在唐朝就有西方宗教“景宗”傳入中國,到元朝有“也里可溫教”傳入中國,自明末之后西方基督教開始大量傳入中國,并且往往依附于中國本土傳統文化。到19世紀中葉以后西方文化(包括宗教和科技)隨西方列強的入侵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國[4],一方面造成了中國民族文化的認同問題,另一方面也客觀上引發了中國民族文化對西方先進文化的趨同,開始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歷史。在文化認同與趨同的互動中,某些弱勢的民族文化或地區文化,因種種原因被強勢文化所吞噬而消亡。從中國國內文化演變看,秦一統之后,原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不同文化與文字消亡了,現在只能在“地方文化”中看到一些它們的遺跡。歷史上某些曾經存在的少數民族國家,擁有過自己的文化和文字,隨著該民族國家的消滅,其文化、文字也湮滅了;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這種完全靠代際口語傳承的民族文化或地區文化,有些已經失傳、消亡,有些正在失傳、消亡之中。在世界文化演變歷史上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一些曾經在歷史上繁榮輝煌過的民族文化或地區文化,先后以不同方式消失了,現在仍有些弱勢的民族文化或地區文化正處于消亡的危機之中。從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中,我們可以看到,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對矛盾:一方面,文化認同強化著不同民族、地區的文化的個性,維持著文化多元化;另一方面,文化趨同削弱著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推動著文化的融合。正是這種矛盾推動著文化的發展。在人們活動范圍狹小、相互交往較少的人類社會早期或民族、區域間矛盾不是很突出的時期,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的矛盾表現得比較和緩,在人們活動范圍廣泛或民族、區域間矛盾突出的時期,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的矛盾表現得比較顯著。就一個民族或國家而言,在其興盛強大時,民族文化認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較少,其他民族趨同于本民族文化(文化輸出)是主要方面,本民族趨同于其他民族文化(文化輸入)是次要方面;在民族或國家落后衰弱時,“民族文化認同問題”普遍而且突出,本民族趨同于其他文化成為主要方面;在社會繁榮穩定的時期,文化認同或文化趨同都表現得比較平和有序;在社會危機或新舊過渡、激蕩轉型的時期,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都表現得迅猛、多樣、無序,這種“文化大亂”或“百家爭鳴”,其實是走向新的“大治”,即走向一種新的文化認同體系的文化趨同過程。文化由一種形態走向另一種新的形態、由較低階段走向較高階段。這就是文化發展的歷史,也是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
三、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發展路向
“人類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所有與文化相關的問題“都是在一定的時空系統中人們歷史活動的過程和產物”[5]。作為人類活動結果與標志的文化,其發展除遵循自身的特殊規律外,還要受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制約。根據文化發展的規律,結合對文化矛盾運動歷史演進的考察,我們可以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現狀和走向作出如下的判斷。
(一)民族文化認同是當前的現實和主流,但民族文化趨同的因素在不斷增長。從文化受制于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由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尤其是社會生產力狀況決定的,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那部分文化的發展又受特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由于經濟全球化成分和性質的多元性、復雜性,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和各國政治制度多樣性的存在具有了現實的經濟根基。文化作為對經濟、政治的反映因此具有多元性。“在當前全球化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當中,民族國家仍然重要,它不是正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設計、重新調整以回應挑戰。”[6]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國家仍然是民族利益的集中代表,在經濟全球一體化、政治全球一體化完全實現之前,以民族國家為主體所構成多元經濟成分、多極政治和多種政治制度的存在,決定了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認同的始終存在。從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民族文化除受經濟基礎的根本決定作用、政治因素的直接影響外,還受到民族傳統、習慣、風俗、地域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任何文化都是歷史的、具體的。由于地域、民族、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文化的多樣性記錄著各民族歷史發展的軌跡和特殊性”[7],不同民族、區域的傳統、習俗、環境、歷史是千差萬別、多姿多彩的,所以,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的個性始終存在,這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客觀根基。當今世界,除大量的各種小文化系統外,主要的“大文化系統有中華(東亞)文化、印度(南亞)文化、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拉丁美洲文化、俄羅斯文化、非洲文化等”[8],這些大大小小的文化系統共存共榮、相互輝映就是民族文化認同的例證。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特別是經濟全球化中共同因素共同活動等共性的增長,文化趨同的趨勢會日益增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經濟活動、經濟活動方式及其觀念的共同性愈來愈多,與這種情況相適應,在政治活動、政治活動方式及其觀念上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共同性,這些決定了全球文化、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和增長的必然性,從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間趨同的必然性和趨勢增強的必然性。
(二)民族文化趨同是未來的方向和趨勢,但民族文化認同將長期存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蓬勃發展,要求各國各地區各經濟實體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全球性經濟體制、經濟法規、經濟運行機制及觀念,因而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國家的某些政治運行模式與內容,也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文化、民族文化、企業文化。因此,經濟全球化催生了一定形式一定程度的經濟全球一體化因素、政治全球化因素、文化全球化因素。事實上,當今世界已經出現了諸多文化全球化的端倪。例如,“體育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企業文化”等相當部分的物質文化、經濟文化,已跨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超越了意識形態區別而成為人類文化、全球文化;“生態文化”“基因理論”等科學文化,直面人類共同的問題而成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管人們承認與否,文化全球化是相伴經濟全球化的一種歷史發展趨勢。但是,我們應強調,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這種文化趨同應是文化遵循自身規律和社會規律自然發展的結果,而不應是外部力量強加的結果。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題,眾多國家都認可,包括實際上奉行霸權主義的資本主義強國都不得不在名義上承認,國無論大小強弱都一律平等,那么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就應該是多元文化平等共存。文化趨同,應是人們自覺自愿地趨同適合自己參與全球共同活動并且對自己有利的其他文化或全球文化,而不應是受某種強制而無可奈何地屈從于宗主國文化或強勢文化;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趨同先進的科學的文化,從而使真正先進科學的文化在全球普及應用,而不應是盲目地追求某種流行時髦而實質有害的強勢文化;是人們在認同自己文化的基礎上趨同其他文化或全球文化,而不是以犧牲自己文化為前提和代價。從文化自身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來看,民族文化受歷史、傳統、習俗、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固然,文化傳統、民族風俗、地區或地域習慣等也是可變的,并且其中有些也是可以趨同的;但是就人類而言,文化是不可能完全趨同的,也就是說,不同民族(種族)文化傳統、不同地區風俗習慣、不同人群文化特性是永恒存在的,即使原有的傳統、風俗、習慣、特性改變了或消失了,新的風俗、習慣、特性、傳統又產生了。此外,民族文化內部各種形式(物質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如政治、法律、道德、藝術、科學、宗教、哲學等)又有各自產生發展的具體特點和特殊規律,發展完全趨于一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同的民族或種族、地區、人群乃至不同個體之間在文化上的差異性始終是存在的。
四、結語
在對文化發展的歷史、現實和未來走向的梳理中,我們看到,文化發展過程始終都存在著認同和趨同的矛盾:在社會和文化發展的較低階段,文化認同是主要的,在社會和文化發展的較高階段,文化趨同是主要的。就民族文化而言,文化認同和趨同的矛盾推動著民族文化的發展,由文化認同為主到文化趨同為主的轉化,標志著民族文化由單一民族文化到多民族文化融合、“大一統”民族文化或“民族文化圈”的形成。就人類文化或世界文化而言,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的矛盾推動著文化全球化或全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由文化認同為主到文化趨同為主的轉化,標志著全球文化或文化全球化的形成。無論是民族文化或全球文化,文化認同為主的時期,不等于沒有文化趨同,此時要特別預防和克服文化封閉主義;文化趨同為主的時期,不等于沒有文化認同,此時要特別預防和克服民族文化虛無主義。此外,文化沙文主義、文化霸權主義在任何時候都有泛濫的借口和條件,故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認識和警惕。“人類歷史”“世界歷史”可以說才剛剛開始,現階段及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文化認同,主要任務是弘揚并大力發展本民族文化,但也必須認真面對文化趨同、認真面對文化的全球化,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全球化是不可否認、不可抗拒的必然趨勢。認真研究并科學地處理好文化認同和文化趨同的矛盾,是現代國家發展戰略中的一項基本任務。文化是一個民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實力的象征和表現,一個民族國家的國際地位與作用,固然主要取決于其經濟實力,但相當程度上也取決于其文化的影響力。當前,中國正處于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與日俱增,孔子學院在全球落地生根,“漢語熱”方興未艾,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運用文化認同與趨同矛盾運動的規律,實現中華文化新的發展與傳播。對外,我們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靈活的方式開展文化交流,推介、傳播中華文化;對內,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發展熔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于一爐的先進文化。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塑造社會主義新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立足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繼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進行文化創新,從而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潘樹國 單位:揚州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2]孔令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的路向[J].學海,2002,(3):199-202.
[3][4]黃見德.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導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8;5.
[5]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06-113.
[6]鮑勃•杰索普.重構國家、重新引導國家權力[J].求是學刊,2007,(4):28-32
[7][8]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40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