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數字時代民族文化教育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文章對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的現狀和民族文化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在數字化時代實現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持續發展,使其免受信息技術威脅的策略:信息技術環境下豐富的教學活動,構建民族文化數據庫和教育平臺。
關鍵詞:
數字時代;民族文化;教育傳承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便利,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化,在信息技術的快速升級更替中接受著挑戰,也迎來了機遇。
一、少數民族文化教育傳承的現狀
現階段,民族文物保護一直采用傳統的征集、整理、收藏、研究、出版或演出等手段,缺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加工、處理、存儲、提煉、展示和傳播的能力,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范圍也局限于少數專家學者的學術研究,未普及文化,保護與利用、傳播與傳承存在脫節現象。在教育方面,少數民族文化的教育傳承因缺少相應的本土教材和一定的教學指導,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尚未通暢。學習者很難在課堂學習中觸及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教育,對民族精髓活態文化的存在形式也知之甚少。這是學習者求知的遺憾,也是學校教育的短板。所以,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成為文化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1]。
二、民族文化教育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數字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聯通”,其本質是開放、兼容和共享,而支持這一切的就是堅實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2]。借助信息技術對民族文化進行數字化的采集、存儲、處理、展示和傳播,把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轉換、復原、再現為可共享、再生的數字化形態,并以新視角解讀、傳播和保存,將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主流方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原汁原味。可以做到圖、文、聲、像并茂,真實記錄和保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二是無損復制。副本具有母本同樣的精度和音視頻質量,實現資源共享,將傳統文化一直處于的封閉狀態帶入一個開放、多元的文化大視野中,為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提供無限潛能。三是創新。數字化的資源存儲便于創新轉換,可依據數字化的母本設計制作民族文化的動畫片、民俗紀錄片、有聲讀物等,實現民族文化的創新。
三、數字時代的民族文化教育傳承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豐富的教學活動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傳承就是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通過教育的途徑在種族代際間和物理空間的傳遞和承接。在以信息技術的興起為特征的數字時代,對于學校和教師而言,應當合理地把握好這一機遇,進行課程改革,融入少數民族文化教育的內容。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和團體活動的場所有計劃地進行民族文化傳播,在講解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可以配套展示民族文化的圖片和音視頻資料。學生通過動畫和圖片的形式能夠更加有效的感受民族文化,喜愛民族文化,從而愿意傳播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學校應當支持和鼓勵師生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創新實踐,如制作民族文化題材的微視頻,編排民族舞蹈和民謠傳說等。學校應當抓住信息化教育這一重要機遇,積極地進行教育體制的轉型和變革,從而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并且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二)構建民族文化數據庫和教育平臺
在數字時代,高校應充分發揮大數據分析的作用,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構建起一個科學、客觀的民族文化數據庫,并進行及時更新和深入分析,如民族節慶文化資源庫、民族歌舞戲曲資源庫、民族文物古跡資源庫、民族服飾資源庫等。數據庫中資源豐富多彩,利于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興趣,并且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此外,還可以搭建一個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教育平臺,邀請專家和教師在線向學生講解少數民族文化知識,與學生交流、互動,讓學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內涵,自覺肩負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責任。
總之,教育應從單純的應試教育中跳出來,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格局,實現素質教育和以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為核心的人文教育在教學課程、教學計劃等內容的有機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學有機的結合,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寓教于樂,寓文化于學習,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不斷傳承。
作者:李瓊 梁偉 單位:紅河學院
參考文獻:
[1]普麗春,袁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主體及其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115-121.
[2]百度百科.信息技術[EB/OL].(2016-10-31)[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