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民族文化國學教育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在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應然性需求和實然性缺失之間存在較大鴻溝,開展國學教育,促進大學生基于民族文化知識習得的認可和自信,及對民族文化價值的探索和體悟,推動基于文化自覺的民族文化傳統踐行和升華,具有深遠意義。同時,需要構建大學國學教育課程體系,拓展國學教育陣地,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民族精神和鞏固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
關鍵詞:
國學教育;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信仰;文化自覺
當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掀高潮,深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價值倫理精粹的民族文化正在激起更多的文化熱點和社會關注。各個層類的有識之士本著重鑄民族精神,傳承優秀民族價值觀的宗旨,直面社會痼疾,反思百年來西方文化的沖擊和破壞,尋求和實踐優秀民族文化保存和弘揚的途徑。而這其中,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民族價值觀念和倫理精神)教育,培育當代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筑牢文化復興的主陣地,尤顯急迫和意義深遠。筆者結合攀枝花學院《國學基礎》課程教學實踐和思考,來討論這一主題。同時,需要提前解決的問題是“信仰”這一概念的厘定,“信仰”一詞指基于民族文化自信和禮敬的對民族道德精神的體悟和研修,進而達到踐行優良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覺、文化自強。
一、當代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培育的意義及其實然性缺失
大學生是我們民族復興事業的生力軍,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和振興的主體,青年興則國家興,大學生是否具備基本民族文化知識,是否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歷史有基本的理解和尊敬,能否自覺體悟和研習民族文化精要知識,能否弘揚民族文化核心價值觀和倫理觀,做到厚德自強,信義擔當,既是大學生自我文化心理成長和人格健全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當代大學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更是應對民族文化危機和道德沙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基礎和動力。雖則培育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的意義不言自明。然而,考察當代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的現狀卻讓我們倍感心灼。根據筆者平時觀察,與大學生交流,以及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在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應然性需求和實然性缺失之間鴻溝較大。一是對民族文化認同不夠,惟西方文化為尊。多元文化特別是打著民主自由幌子的歐美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大行其道,嚴重沖擊青年一代的文化觀和信仰基礎。許多大學生對民族文化認同性和自豪感嚴重不足,對來勢兇猛的外來文化分析辨別能力不足,盲目認同西方社會的生活和娛樂方式,看美國大片,聽外國歌曲,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風靡大學校園,而深具民族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的傳統節日在大學校園里反倒顯得冷清,對西方文化過分的依賴和崇拜;二是傳統文化知識缺乏,民族文化虛無主義,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強調,基于對本國歷史的了解應對本國歷史懷有一種溫情和敬意,“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1]錢穆先生所言“本國歷史”與民族之精神、傳統之文化密切關聯,極力批評民族文化。而今日部分大學生群體,對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冷漠疏離;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倫理道德和文化精神一味地排斥,否定民族文化的世界意義和當今價值,崇尚實用、功利、享樂,認為華夏傳統文化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已經一無可取之處,應當求助于先進的技術工具和西方的契約精神。這造成了倫理道德失范,也忽略了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尋。大學的重要使命在于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以上兩點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在民族文化信仰上的缺失,這要求我們創新思路和方法,在青年大學生中間開展內容豐盈、形式多樣的國學教育,努力培育大學生民族文化意識,重拾民族文化信仰,重振中華民族精神。
二、國學教育促進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培育的三個維度
一是基于民族文化知識習得的認可和自信。構建民族文化信仰是對大學生不良價值觀的重塑,而這樣一種關乎民族文化命運的培育過程是以大學生對于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習得為前提的。必須讓我們的大學生邁進國學的“門檻”,并且“徜徉”在處處經典的傳統文化的大觀園里,在我們教師的講解和引領下,體會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才能促使他們認識到我們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壯美,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可和自信。知識是敲門磚,更是一扇窗,通過國學教育(在這里,國學教育指的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干,以儒家道德為主體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和弘揚),大學生能夠發現除了影響世界進程的四大發明,我們還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意志品質,有“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之德,有“見素抱樸”、“上善若水”的人生哲理,有承載中華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漢字,有數不勝數的文學高峰和熠熠閃光的文學作品,有蘊含人生況味的琴棋書畫,有厚重輝煌的人類歷史,有無可比擬的工藝技術,還有最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這些不僅在產生的時代不遜色于西方的歷史文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比他們更稀缺,更先進,更符合人的自由發展,更利于應對當今世界性的難題和人類的困境。有了這樣的認可,大學生才會有更理性的分析比較,不會一味地盲目崇拜,一味地排斥拒絕,激勵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用于應對外來文化的洪水猛獸,體悟民族文化的不可多得。二是理解基礎上的對于民族文化價值的探索和體悟。文化信仰和傳承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深層次來看,民族文化信仰的培育并不主要在于實物和文化典籍的傳承,雖然必須有這種載體,但更主要是一種民族文化心理和價值觀的傳遞,“構成民族特征的各種文化要素的傳遞,只有經過心理傳承的過濾和整合,才能為該民族的社會群體所共識”。[2]“國學代表了中國浩瀚五千年文明積淀中的核心價值,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3]而且,毫無疑問的是教育的主體是作為自由個體的大學生,所謂的“深入人心”靠的是大學生對種種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的自我評判和體悟,以及再生產、再復制性質的探索,探索隱藏在國學知識里的真、善、美。民族文化的超越時代性需要傳承主體的探索和體悟,進而形成個體和群體共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信仰。因此,國學教育在達到知識傳授的目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促使大學生在精神和心理的維度去理解、接納、體悟中華民族文化。三是基于文化自覺的民族文化傳統踐行和升華。“所謂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曉該文化的誕生、形成過程,知曉該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了解該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了解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簡言之,就是要有正確、健康的文化觀。”[4]基于認知和體悟的民族文化自覺更利于大學生發揚文化精髓,完善道德素質。盡管信仰關涉人的終極價值和文化心理,但正如體現為宗教儀式活動的宗教信仰一樣,民族文化信仰應該在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生命實踐中呈現出來,因為信仰必然靠著它指導下的(實踐)行為才成為這樣一種我們看不見但是我們承認其存在的精神活動,反過來,一種活動會產生并鞏固一種文化信仰。所以,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的培育和鞏固,必須也必然會由認知和體悟遞進到實踐行為。從知識類型來講,國學教育中不僅有理論性和思辨性的知識,同時也蘊含了豐富的應用型和技術性的知識,在吃穿住行、人際交往、修養生性等方面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指導,能在行為失范、自我迷失的時候對大學生進行矯正,更能在無路可走、面臨挫折的人生關口提供一種來自靈魂的支持。
三、國學教育開展的可能形式及相關問題探討
大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開展國學教育,以國學精華來培植大學生群體的中華民族文化信仰。一是構建大學國學教育課程體系,開設國學教育相關課程,我們已經看到席卷全社會的“國學熱”已經開始在大學校園蔓延,部分有條件的高校已經開設了國學或傳統文化類的院系、專業,出版了多種國學類教材,著力培養民族文化領域專業型的精英人才,希望藉此引領整個大學及全社會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和探索。對于更多的高校來說,受限于師資及辦學類型多種因素,以通識課的形式開展國學教育更具普適性,受眾面更廣,效果也更好。但在此種普及型的國學教育開展過程中同樣需要不斷加強師資建設,豐富國學教育的課程門類,既要有概要性的國學課程,幫助學生走近民族文化,認識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更要從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以及服飾、飲食等各個方面有條件地開設國學類課程,以及專題性講座擴展廣度和深度,形成系統,便于大學生選擇符合自己審美興趣的課程進行研修。另一方面,我們的國學教育更要走出課堂,以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親近大學生,要把國學教育及傳統文化弘揚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借助社團等學生組織,借助傳統民族節日等契機,將民族文化的傳統性和時代性有機融合,將國學精要與大學生課外活動結合起來,益智益趣,使民族文化的魅力以一種可觀可感可參與的形式呈現出來,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民族精神和鞏固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還需要澄清的問題是民族文化信仰和民族意識的區別。民族意識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民族共同生活體長期積淀和內化形成的民族本位觀念,強調的是一個族群的生存空間、生存利益和繁衍存續,是構成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指向的是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而民族文化信仰則是一種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意識的基底,是個體對群體精神生活的積極向往,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和禮敬能夠升華為一種明確的民族觀念。信仰產生力量,信仰同時具有一種排外特性,尤其是在今天全球化的語境下,培育民族信仰一定要擺脫“狹隘民族主義”的影響,培育大學生民族文化信仰不僅僅是為了本民族政治利益和生存權益,同樣也是為了作為全人類財富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不是站在對立面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在借助民族文化信仰的力量豐富我們的民族特色文化,使其在人類生活共同體視閾中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王發奎 單位:攀枝花學院發規處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大綱[M].上海:商務印書館,1994:2.
[2]趙世林.論民族文化傳承的本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4.
[3]林炎志.國學的當代價值與民族精神之塑造[J].科學社會主義,2007(3):78.
[4]劉曙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文化自覺[J].學術論壇,200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