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內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綜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民族文化傳播的理論研究
目前,國內尚無對民族文化傳播的確切定義,相關的理論探討也鮮見。郝樸寧的《民族文化傳播理論描述》可視為較系統性地從理論上對此問題進行探索的代表性成果。該著作運用傳播學的理論與方法,從傳播主體、符號和內容、傳播介質等幾個主要方面,對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進行了歷史性考察,揭示了傳播在民族文化產生和演進過程中的作用與力量,并嘗試性地提出了民族文化傳播的基本原理和構建民族文化傳播學的主要內容。他認為,在民族文化的傳播中,有幾個方面的影響機制在發揮作用,即文化的維模功能、文化適應、文化的圈層性、文化融合、文化增殖、文化積淀、文化分層。他將民族文化傳播學的基點建構于民族文化的延存、傳播、傳承之上,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出發,提出了七個層次的建構要求。同時,作者應用傳播學的方法與框架,將民族文化傳播放在中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大視野下,提出了民族文化傳播學的現代建構內容。這些思路和觀點,盡管尚未達到建構起民族文化傳播學的層次,但對于民族文化傳播的理論研究,以及對民族文化傳播學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傳統大眾傳媒的民族文化傳播效力
傳統大眾媒體是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和平臺,也是覆蓋面和滲透力最為廣泛的媒介形式。配合國家的政策,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宣傳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大量涉及民族內容的節目和欄目、專刊等被制作并廣泛傳播。對于大眾傳媒在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方面的功能優勢,基本沒有異議。然而,對于實踐中大眾傳媒的傳播內容在促進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實際效力,學界存有不同的觀點和評判。張燕認為,盡管大眾傳媒在傳播原生態民族文化方面具有某種積極作用,但其實際存有的功利性,導致傳播初衷與實際的議程設置效果之間產生了偏差,造成大眾傳媒在傳播原生態民族文化的過程中的某種異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文化原本的文化品質。同時,在表現方式上也喪失了民族文化最真實的面貌。故而她強調,大眾傳媒應充分尊重和維持民族文化的本真狀態,從整體和細節上做到真實展現,才能真正發揮大眾傳媒傳播民族文化的效力。劉祥平在對貴州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傳播研究中指出,大眾傳媒在當地的民族文化傳播和旅游形象宣傳中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僅僅依靠傳統大眾媒體是很難完成傳播地區民族文化,促進當地旅游形象建設的任務。唯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網絡與新媒體形式,同時配合外部優勢媒體的傳播力量,才能更好地發揮民族文化傳播的作用,提升傳播效果。另有學者從個案出發,探討了少數民族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傳播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從電視節目的主體元素角度探討了大眾傳媒如何提升民族文化傳播效力的問題。
三、網絡、新媒體環境下的民族文化傳播
民族文化傳播的研究中,有關網絡、新媒體與民族文化傳播的相關探討數量最多,這是針對新媒體環境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現實困境而做出的積極回應。莊曉東以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建構為背景,探討了網絡媒介與當地民族文化的互動,以及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民族意識與民族文化認同所發生的變化。通過實證考察,作者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在傳統媒介環境下和網絡環境下的不同情況分別給予了考察,提出了當地網絡媒介建構民族文化的新模式,尤其強調并分析了民族意識建構的相關情況。陳峻俊認為,網絡以其傳播優勢極大地改變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面貌,不僅擴展了民族文化傳播的視野,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模式,更深刻地影響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播觀念。通過利用網絡技術和信息資源,可極大地開發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播潛能,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而對于網絡保護抑或是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爭議,正是由于網絡媒體的低門檻、互動性、自媒體特征,使得族群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不但不會導致某個民族文化的退化,反而有利于民族間的交流與和諧,更好地平衡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閻敏以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為例,提出了新媒體環境下民族文化傳播的新路徑與具體的策略性措施,建議通過聯合傳統媒體,優勢互補地打造文化傳播精品內容;同時根據民族文化的特色,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形式,細分傳播內容,加強民族文化傳播的集中性與針對性;提倡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體驗式民族文化傳播,讓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特色。孔鈺欽以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所面臨的困境為基礎,分析了利用新媒體進行民族文化傳播的可行性,提出從“建立新媒體動態生態少數民族博物館”、“建設少數民族新媒體書店”、“開發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新媒體產業鏈”幾個方面入手,開辟新媒體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新渠道。相比前兩類微觀層面的策略性探討,張競月和王金磊從宏觀上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民族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出路,提出了“民族文化消費畸形”、“對外傳播受限”、“文化符號機械復制”等問題,并給出“構建國家共同文化”、“進行民族分層化傳播”、“民族文化大數據傳播”等建議,同其他學者一樣,他們也主張建立民族文化傳播的產業鏈,加強民族文化傳播的市場化運作,從而在吸引更多關注者的同時,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有學者針對“微時代”的民族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問題進行了討論,如微信、微博、微電影、微小說等各種建立在數字信息技術基礎上的傳播方式,都將成為新時期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和途徑。有學者認為,應建立信息化平臺,制定出符合具體民族文化內涵的微信息傳播方式與路徑,從而有效地拓展民族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提升傳播力度。此外,自2008年開始舉辦的“新媒體與民族文化傳播論壇”已成為此領域研究的重要平臺,會議每隔一年舉辦一次,積極探討了有關新媒體的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播、少數民族新聞教育等方面的最新最前沿的問題。
四、民族文化與跨文化傳播
民族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是民族文化傳播研究中的另一大成果集結領域。在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不斷與他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借鑒、部分交融的動態過程。因此,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播與傳承必然繞不開它同其他民族文化的關系處理情況,而在全球化、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已是不可避免。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種現實,如何處理好其中的利與弊、得與失,讓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夠在同族外文化的互動中得到傳揚與承續,是民族文化傳播研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楊芳芳從宏觀視角探討了跨文化傳播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問題,強調民族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的跨文化傳播特性。且隨著跨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使得各族文化之間在相互適應與融合的同時,也造成了具體民族文化的異化與原有文化傳統的消解。因此,她從全球傳播和文化霸權的角度出發,認為民族文化只有平衡好汲取外族文化的文明成果與保持自身鮮明特色和文化主旨的關系,增強文化傳播力方能得到更好地弘揚和發展。李娜用傳播學的框架,對藏族、門巴族、珞巴族之間的跨文化傳播活動方式進行了歷史性的考察,爬梳了三個民族之間的跨文化傳播形態與途徑,并從文化的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上對傳播效果進行了評價,以此為基礎,提出少數民族之間的跨文化傳播的三個主要特質,即“生產生活的需要”、“娛樂化”、“地緣特質”,這三個方面對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廣度與深度具有重要影響。另有學者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對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傳播現狀與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良性傳播與互動對于在多元文化環境下構建和諧社會意義重大。還有不少研究者針對民族文化的表層結構,如民族服飾、舞蹈、音樂、習俗、體育等的跨文化傳播價值與策略進行了專項研究,個別學者運用符號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對影視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符號的跨文化傳播價值和效果給予考察,倡導通過這些可以跨越民族間差異的方式,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以促進本族文化的外部認知與傳揚,從而完成保護和延續本民族文化的任務。此外,針對少數民族禁忌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影響問題,有學者進行了系統地考察。以少數民族禁忌在傳播中的特殊性為基礎,運用傳播學的框架,從傳播者、傳播系統和受眾三個層面分析了民族禁忌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情況與機制,為更好地控制跨文化傳播中的這種負面因素,提高傳播效果提供了重要思路。
五、文化傳播與少數民族文化的變遷
文化傳播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它與人類文明的創造歷程相始終。這是廣義上的文化傳播所必然得出的結論。就此意義而言,文化傳播伴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誕生、發展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著具體民族文化的自身變化發展邏輯,也是一個不斷同外部環境和外族文化博弈、汲取、交融、再生的過程。因此,討論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問題,需明確具體民族的文化衍生邏輯與路徑、文化的實質性內涵,以及它所面臨的現實環境與條件等基礎性信息。通過考察一個民族文化傳播的歷史與現狀,可間接性地窺見該民族的文化變遷軌跡,進而為有的放矢地提出有效的民族文化保護措施提供依據。從目前已有的成果來看,對于文化傳播與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相關研究,主要以具體的某個民族或民族地區為例而展開,研究視角多集中在現代化、全球化、新媒體環境等外部變化對少數民族文化變遷所產生的影響上,通過揭示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文化傳播的策略,進而為該民族或民族地區的文化與傳承保護服務。王海飛以裕固族為對象,探討了外來文化對裕固族文化變遷的影響,并將這一影響途徑概括為媒介傳播、教育傳播和社會文化傳播三種模式,對現代化背景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所引發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與文化心態的變化進行了分析,認為在所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后果的產生過程中,文化傳播發揮了重要的影響與作用。通過揭示裕固族文化變遷下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文化變遷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提出了人口較少民族文化傳播生態建構和重構的可能性與過程張春輝通過對三少民族文化傳播的現狀描述,對三少民族文化傳播的方式、內容、受眾、特點進行了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三少民族文化的現代裝型與文化傳播策略。葛艷玲以石河子地區的漢族移民為對象,研究了其文化傳播與變遷的歷史,她以考察石河子地區的漢族移民的歷史來源與遷移原因為基礎,通過實地訪談與調研,提出了當地漢族移民的文化傳播與變遷機制。相比較同類的研究,葛艷玲在考察所研究民族的文化傳播與文化變遷時,對其文化形成的歷史與原因進行了分析。但遺憾的是,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缺乏對民族文化歷史變遷過程的文化傳播機制的考察,研究多集中于現代的語境,從而割裂了文化傳播在民族文化形成與歷史發展中演進的邏輯脈絡。這就使得在探討民族文化保護的文化傳播策略時,缺少縱向層面的關照和動態地、歷史地眼光,一些措施與方案的提出也因此而顯得根基不牢。未來的研究在加強民族文化傳播基礎理論與基本問題探討的同時,應著重于開拓對各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專門性研究領域,或可探討分區域、分類別地實施民族文化保護戰略與措施,將微觀的研究更加細化、具體化,使之更具操作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石蓉蓉 單位:蘭州商學院商務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