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典詩歌的藝術想象,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跨越時空,不受時空限制,在思想的世界自由馳騁是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典型風格之一。創作者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并不局限于眼前的事物,而是將自己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融入詩歌中。從我國古典文學的作品來看,詩歌是運用這一手法最多也是運用最為巧妙的文體,這其中唐詩宋詞所達到的高度無出其右者。跨越時空的運用方式多種多樣,比如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事物、典故羅列一起以營造非凡的想象藝術效果。李白與朋友酒宴時竟用詩歌“引來”漢朝之人,“明宰拭舟楫,張燈宴華池。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月色望不盡,空天交相宜。令人欲泛海,只待長風吹。”(《秋夜與劉碭山泛舟燕喜亭池》)。又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詩人李白的筆下,在他的詩中,猶如仙人一般飄逸灑脫,豐富的想象給讀者帶來巨大的感覺沖擊。不局限于人稱,不局限于身份,用超越人稱的手法創作詩歌,這種類型的詩歌被稱為代言體詩。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是,借用他人的身份及語氣,在詩歌中以他人之角色展現自己的思想。這種類型的詩歌,作者將自己豐富的想象通過詩歌轉嫁給讀者,與讀者產生共鳴,使詩歌顯得不失想象的同時又顯得更為真實鮮活。這類詩歌的代表作主要由李白《長干行》、張籍《節婦吟》、劉禹錫《竹枝詞》等。詩人通常通過“借景抒情”與“移情入景”等藝術手法的運用來展開想象,從而營造出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意境。文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并非都是直抒心意,有些時候則是發揮想象,借助事物或景物來抒發情感。他們講究“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詩人將自己的情感移于事物,將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存在的事物,使客觀事物展現出客觀不存在的特性,以這種突出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情感。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曰:“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舟行。”故鄉之水本無情感,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卻在詩人的筆下依依不舍的隨舟送遠。杜甫《春望》詩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讀者看來,詩人感時傷懷,見花而落淚,聽鳥而驚心,亦或花因感傷而落淚,鳥兒痛惜分別兒驚心。
二、古典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
1.營造詩意的課堂氛圍。無論是語文課堂教學還是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行良好的課堂氛圍。合適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引導其學習興趣。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能夠使學生敞開心扉,放開思想,不受外界干擾和束縛,這樣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才能夠被激活和激發出來。針對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可以設置一定的詩意氛圍,結合詩詞的創作背景及作者創作改作品是的狀況,用詩情畫意的形式構建一個具有感染力的課堂氛圍。
2.拓展閱讀視野。想象力是人們對自己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思維加工,從而建立新的表象能力。想象力是建立在充足的事物表象之上的,只有具備了充足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才能在大腦中加工這些“原材料”,才能產生新的、具有想象力的“產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人們豐富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廣泛的閱讀,適當的拓寬學生的閱讀和視野是提高學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徑。學生的特殊性未必能夠允許他們“行萬里路”,因此需要他們“讀萬卷書”來豐富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儲備。
3.品析、鑒賞、交流。
1)理解性解讀是作品閱讀的基礎層次,其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或者是首次閱讀所要掌握的部分,通俗來說就是要讀懂,了解作品描寫的內容是什么,詩歌中所描寫的事物是什么,蘊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如果需要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閱讀,這些信息都是必須要掌握的,之后才是從這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更有創意的見解。
2)審美性品讀是理解性解讀的發展,是更高層次的閱讀,著重賞析作品創作者的寫法。通過這一層次的閱讀,發現作者作品的亮點,亮點的特征以及亮點的風格等。
3)探究性研讀是在讀懂作者作品的基礎上,著重開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一個步驟。這個層次的閱讀要求學生不局限于眼前閱讀的詩歌,更應該將思想與眼界放開,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的作用進行縱深拓展,將思想延伸。當詩歌閱讀教學在這個層面上時,如果學生與教學是同步的,他們往往會產生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與觀點,這是學生思維被打開的表現。此時,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積極引導和鼓勵,激發學生更多更好的就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想法和觀點。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這么多學生進行詩歌閱讀時,不同個體由于閱歷、生活體驗、知識儲備等方面的不同,他們所產生的想法與觀點也肯定不盡相同,這時需要老師特別注意,不可設定統一標準答案以堵塞學生的思路。
作者:張繼龍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沙井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