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民族文化認同:一種無形的“軟”力量
1.民族文化認同的內涵
據考證,“認同”首先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最早見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機制理論,意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趨同過程。同時,“認同”也是一個哲學認識論范疇,是對自我身份與自我根源的追問。查爾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中曾經提到:認同,“這問題經常同時被人們用這樣的句子表達:我是誰?知道我是誰就是了解我立于何處,我的認同是由承諾和自我確認所規定的,這些承諾和自我確認提供了一種框架和視界,在這種框架和視界之中,我能夠在各種情境中嘗試決定什么是善的,或有價值的,或應當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對的。換言之,它是這樣一種視界,在其中,我能采取一種立場。”從他的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體悟到“認同”所具有的鮮明的價值立場,而這種立場是在自己所處環境及與外界交往中形成的。由此,“認同”的涵義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第一,“認同”是一種辨識的過程,需要以他者為參照物,是通過與他者的比較來確認自我與他者的異同,進而達到自我社會位置與身份的認識;第二,“認同”是一個社會互動的過程,不會自發地生成,它是主體在復雜社會中通過長期的交往與實踐而逐漸意識到的自身身份歸屬;第三,“認同”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賦予人們多重角色的同時,也促使人們的認同度、歸屬感日益呈現出多重性、流動性與多變性。對于民族概念,斯大林在《民族問題與列寧主義》一文中曾經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征的穩定的共同體。”費孝通先生亦曾就我國的民族概況提出:民族應包括三個層次的涵義,“第一層是中華民族的統一體;第二層是組成中華民族統一體的各個民族,即現在組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第三層是組成中華民族統一體的各個民族內部還有各具自身特色的部分,現在稱作各種‘人’。”上述民族定義和民族分層問題,映射出了民族文化認同所包括的三個不同層次,即對于民族統一體的文化認同、對自身所屬民族文化的認同(族群認同)、對自己所在小圈子的文化認同。應該說,每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都積淀了本民族的文化精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認同。本文所探討的民族文化認同則是作為中華民族統一體的文化認同。就目前而言,中華民族文化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資源,其中又以儒家文化為主要內容;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因此,我們所說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就是指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以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為依托的民族自我肯定、自我同一、自我激勵和自我凝聚。
2.民族文化認同的軟實力價值
在十七大報告中,同志就曾指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同志又強調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到黨的十八大,同志再次強調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充分體現出了我們黨對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高度重視。而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學者乃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他在20世紀90年代初即將“軟實力”定義為美國擁有的除軍事勢力和經濟實力之外影響國際政治和經濟事務的能力,后來他又將“軟實力”進一步發展為一種與硬實力相對應而存在的國家力量,這種軟力量以美國文化、政治理念為資源,是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方式來達到自己政治目的的能力。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軟實力”的強大固然離不開硬實力基礎,但最為突出地體現于一個國家自身的文化魅力中。正是在這種國際國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我國許多學者對文化軟實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文化軟實力概念做出了不盡一致的解釋。有學者指出:“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創新力、傳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制度和政策的力量。”“文化軟實力是相對于硬實力來說的,是指該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文化因素對內發揮的凝聚力、動員力、精神動力和對外產生的滲透力、吸引力和說服力。”“文化軟實力就是一個國家借助文化媒介同化與引領其受眾的價值觀念及生活方式以實現共同目標(利益)的能力。”但不論何種觀點,均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形成強大的軟實力,都無法回避以下三點:第一,這種民族文化本身是先進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第二,這種民族文化能夠獲得受眾認同并在受眾中流行;第三,這種民族文化能夠內化于民心、外化于民行。而其中的核心就是民族文化認同。
因此,民族文化認同無疑是文化軟實力的支撐,它從多方面發揮著強大的軟實力價值。首先,民族文化認同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保護傘”。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與《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兩書中,分別從“認同與文明”走向“認同與安全”,把眼光從“冷戰”后多元文化發展態勢轉向了美國自身的“認同危機”。他曾明確指出,“美國應該發揚盎格魯———新教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這是美國的根本‘特性’,否則美國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險。”這種觀點說明,美國若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認同,那么美國也不再是一個完整的美國。可見,民族文化認同的缺乏往往是造成安全威脅的開始,諸多安全問題的突顯或多或少與民族文化認同的缺失有關。歷史上,由于民族文化認同的缺位而造成國家分裂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聯的解體即是最好的證明。俄羅斯曾經擁有優秀的文化傳統,但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競爭中沒能在繼承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民族文化,致使民族文化認同弱化,最終導致政治危機的發生。其次,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是凝聚我國各族人民力量的“粘合劑”。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礎性、穩定性、深層次性的要素。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區文化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產生的、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文化整體,它凝結著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代表著各民族的利益訴求。在我國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織與碰撞的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認同的形成無疑是一種強大的精神紐帶和凝聚力量,它可以把全體社會成員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給予人們共同的歸屬感,培育人們共同的美德,進而指導其日常行為和政治生活,使這個共同體能夠世代延續下去。古往今來,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共同奮斗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優秀民族文化傳統:“胸懷天下,追求一統”的愛國情懷、“天地之間,莫貴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扶正揚善,恪守信義”的社會美德、“剛健有為,奮發進取”的自強精神,……所有這些帶有民族共性的優秀文化傳統,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使整個中華民族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內聚力量,從而使我國不斷地突破“重圍”,奮發進取,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二、文化認同危機:當前我國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的
凸顯毋庸置疑,在當今激烈的國際角逐中,人們已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了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性。亨廷頓曾經預言:“新世界的沖突根源,將不再側重于意識形態或經濟,文化將是截然分割人類和引起沖突的主要根源。在世界事務中,民族國家仍會舉足輕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發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文明的沖突將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斷層將成為未來的戰線。”這種文明沖突論固然帶有強烈的文化霸權主義、文化帝國主義色彩,但也敲響了我國現存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的警鐘。
1.我國民族文化認同問題凸顯的主要表現
我國民族文化認同出現的問題,是伴隨著世界文化的激蕩與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逐漸顯露的,它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分散著民族凝聚力,削弱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由于中華民族文化主要由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古老傳統文化及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構成,所以,當前我國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的凸顯,主要體現于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危機和對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認同危機兩個方面。傳統文化認同危機的實質是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懷疑問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過度批判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遺留問題。隨著時代急劇變遷和社會轉型期的到來,我國社會出現了一些人傳統美德意識淡化、精神世界空虛的現象,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珍視傳統文化、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來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然而,特定的文化有特定的語境。在當下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不斷有人質問: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是否適用于現代人的生活?倘若適用,傳統文化怎樣與現代文化結合?諸如此類質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所處的尷尬境遇。而如今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涌現,更讓我國人民徘徊在一種西化和回歸傳統的兩難選擇之中,以傳統文化為動力來增強我國民族凝聚力當然也就顯得勢單力薄了。當代中國主流文化認同危機的實質是不少人對我們黨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懷疑,是當前我國民族文化認同問題凸顯的另一表現形式。民族文化認同是民族、國家的一種文化心態,“是迪爾凱姆稱之為‘集體良知’的東西,是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是形成國家,建立國家和現代化、民主政治過程的政治資源。”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局面的出現,我國原有崇尚集體主義的文化發展模式正在失去其社會影響力,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滲透力日漸減弱。同時,黨內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等得不到妥善解決,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人們對我們黨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念的認同。此外,有人認為:我們對西方文化批判的多,吸收的少;作性質判斷的多,作價值判斷的少;貼意識形態標簽的多,進行借鑒創新的少。這就使得人們在面對西方文化產品所呈現出的強大影響力時,對我們黨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實的統一性多了一份疑慮,弱化了人們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
2.我國民族文化認同問題凸顯的成因
在傳統中國社會,由于自然交通的阻隔及信息流通的受限,人們被束縛在相對狹小的圈子里,各司其職,各安其事,從而導致人們對于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長期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狀態。即使在與其他族群進行文化交流時,人們也總是以泱泱天朝大國的臣民自居,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始終抱有一種強烈的優越感,對其他文化樣態抱有的只是一種好奇或學習的心理。因此,中國古代社會總體上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認同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是近代中國歷史演進的產物。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國的國門,隨之而來的西方文化開始侵蝕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在與西方列強的博弈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日漸隕落,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危機也就開始逐漸突顯出來。而今,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不同利益主體追尋不同的價值訴求,這一方面催生了與之相應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本身固有的功利性、實效性的價值追求也呈現出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復雜背景下,我國不同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紛紛出現,人們更多地從各自利益出發來決定自己的價值選擇和評判標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們對于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與此同時,現代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雖然促進了各民族國家的物質、文化交流,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卻運用其經濟上的優勢推行其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從而導致世界各種文化樣態、各種文明形式出現了一種交流、融合與沖突并存的態勢。在這種文化交融、沖突與碰撞中,人們也在將自己的民族文化與他者文化進行比較,并不斷地反思自己該認同什么樣的文化。此外,我們無法忽視的一個歷史事實是,凡是在物質方面處于劣勢的文明,在面對現代化、全球化的挑戰時都會遇到一種思想危機,即“一方面,自己有著偉大的精神傳統,因此相信自己有優秀的精神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物質方面的明顯失敗,于是只好相信原來的精神傳統是錯誤的,結果,對自己的信心就只剩下對能力的抽象信心”。在現代社會,西方在物質文明方面的巨大成就及精神文明方面的強大滲透力,很容易讓人艷羨西方的成功而貶低自身的文化價值,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在民族文化認同方面處在一種拉鋸狀態甚至直接接受西方文化,這自然也就影響了人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認為: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一個民族的文化才是它內在的生命和各種行動的源泉,因為在文化中反映了人們的思想熱情和理想。因此,為了延續中華民族的這種強大生命力,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當前我國存在的文化認同危機問題,通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來化解危機,以增進全體國民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1.調整文化心態,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現代性的發展使文化出現多樣性展示、流變性呈現和斷裂性改變,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交流和交鋒中都經受著各種歷練,使彼此的文化心態呈現出一種復雜多變的態勢。要使文化有一個健康的發展態勢,必須樹立良好的文化心態。所謂良好的文化心態,應是以自尊、自覺、自信的態度對待本民族文化,以理性平和、包容差異的態度對待他者文化,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強權政治”,以不卑不亢的胸懷、不屈不撓的志趣、不偏不倚的氣度走出一條理性溝通、利己利人的文化發展道路。固然,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進程中,文化交流已呈不可阻擋之勢,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面前,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針對性。面對西方文化,我們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必有自卑心理,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全盤接受。我們唯有客觀公正、理性睿智地看待西方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在自身發展中不斷汲取營養,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也唯其如此,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得以真正樹立,全體國民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才能進一步得以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充分得以彰顯。
2.發揚文化傳統,盤活民族文化資源
民族文化傳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曾編織著不同時代的人的生活背景,塑造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的思想價值觀念,是人們必須面對的思想文化遺產。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這使我們認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深深地打上了歷史文化的烙印;只有正確對待民族文化遺產,才能順應時展的要求。倘若忽視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經驗,全盤否定民族文化,犯民族虛無主義錯誤,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難以在現代化浪潮中激流勇進。當然,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目的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化傳統的延續,而是要通過文化傳統的弘揚,去培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潮流的文化本位和民族精神,去煥發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生命力,讓全體人民在深刻感受傳統文化力量的同時也能認知、認識、認同具有現代氣息的民族文化。因此,惟有通過充分挖掘我國民族文化傳統中飽蘊思想精髓和價值追求的豐富的軟實力資源,才能使我國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走得更遠。
3.加強文化交往,促進文化整合創新
文化軟實力的展示離不開文化交流。一個國家要擴大其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就必須與其他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挖掘本民族文化的亮點、整合本民族文化的資源、實現本民族文化的創新。目前,我國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經濟上的國際影響力很不相稱,文化產品輸入國角色與物質產品輸出國地位很不匹配,要實現民族文化認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非常艱巨。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越能輸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表明其民族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輻射力越廣,其文化軟實力越強,其民族文化的認同率越高。要實現民族文化認同,僅依靠民族文化自身的魅力還不足以同化人心,更需要現代化的傳播方式與手段。有學者坦言,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美國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在面對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當下,我們要注意搞好文化發展理念創新、文化建設機制創新、文化傳播手段創新,讓更多含有中國元素的文化樣態走向世界,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和親和力,更好地促進世界人民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從而不斷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作者:寧德業 周磊 張珊 單位: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