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文化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
1、重視課外實踐活動
教學的課外實踐活動是豐富美術教學的重要教學形式之一,對于民族特色較為濃厚的地區(qū),如拉薩、麗江等地,尤其適合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可因地而異,利用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民族文化進行搜集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美術作品,開學后,可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讓學生講講美術作品的寓意以及創(chuàng)作心得,如此一來,學生對于當地的風俗文化、建筑、手工藝品等都會有一個相當明確的了解,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奠定基礎。為了調動學生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在美術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觀念,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可依托學校的教學資源開設專門的手工制作美術課堂,教授學生各種手工藝品的制作方法。以繡球為例,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彩紙、剪刀、膠水等制作繡球的工具。在課堂上分發(fā)到每一個學生手中,并指導學生如何制作繡球。在制作繡球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向學生普及繡球的相關知識,包括繡球的由來、與其有關的故事以及繡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等等。通過手工美術課堂教學,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還能夠使其了解到繡球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激起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感情。
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所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是在實際的課堂教育教學中,為了使教學目標順利實現,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主動構建與課堂內容一致的模擬情境和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對于不同的地區(qū)來說,其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在風格、內涵和情感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時,要從實際的情況出發(fā),將各種資料統(tǒng)一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以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身心特點為基礎,認真有效地搜集和分析民族文化資料。同時,與現階段的美術教育理論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主動構建適合民族美術教學的有利氛圍。教師可在教室、校園安置大量符合學生興趣和審美的藝術品,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感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以銅鼓為例,在現代社會,有著濃厚民族文化底蘊的銅鼓所發(fā)揮的社會功能早已超出了樂器的范圍。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繪有銅鼓圖案的服飾、瓷器以及刺繡等圖片。經過整理之后,可將其懸掛于校園文化作品展覽區(qū)。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帶領學生親自去當地感受銅鼓文化。通過這種途徑使學生切身體會周圍的民族文化氛圍。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引入民族文化,不僅能夠加深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受,更能夠提高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意識。與此同時,這對于激發(fā)小學生保護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能夠為民族文化的未來發(fā)展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鑒賞者和傳承者。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教學媒體的不斷普及,不僅各種基礎文化課程的教學引入了多媒體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多媒體也逐漸應用開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民族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多以直觀形象為主。而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更能夠加強美術作品的直觀性。教師可根據實際的美術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選用色彩豐富,涉及面廣,能夠彰顯民族文化的作品來制作課件。其所表現出的藝術色彩以及感染力,非教材上的圖片所能比擬。再者,教師在開展手工制作活動時,可事先準備一段工藝品制作過程的視頻,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其所表現出來的細膩、生動和準確能夠有效提高藝術品的直觀效果。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引入多媒體,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還能夠推動課堂教學的合理性和系統(tǒng)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推廣應用,計算機網絡早已演變成人們搜集和傳遞民族文化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對于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來說,其具有分布面廣,類目繁多的特點,而且涉及的范圍十分寬泛。而計算機網絡所獨有的交互性和即時性對快速獲取所需的資料也提供便利。尤其是一些制作難度較大,工藝程序繁雜,對原材料以及各個制作工序要求較高的藝術品,諸如磚雕、民族飾品此類,教師可與家長一起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了解藝術品的文化內涵及其特點。這樣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搜索資源,傳遞信息的能力。
二、結語
只有傳承和發(fā)展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傳統(tǒng)民族文化。通過對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利用這種方式,充分發(fā)揮整個社會對于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推動作用。為此,我們應該進一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入美術教學,使學生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系統(tǒng)合理的審美觀和文化價值觀,以此從根本上來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作者:潘衛(wèi)紅 單位:廣西南寧市明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