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傳承研究的意義從學術價值方面看,進行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則可以創拓出跨境民族文化學,進而開拓出跨境民族學學科,實現學科的突破與創新。跨境民族文化傳承是國家跨境民族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境民族問題歷來關系到國家周邊地區穩定和鄰國間的合作與交往,因此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構成方面;跨境民族文化傳承還與國家文化安全密切相關。當前,隨著時代和經濟社會向前發展,東北邊境東部的朝鮮族已經受到韓國社會和文化的深刻影響,許多朝鮮族青年已經流向韓國,韓國的文化早已越過鴨綠江,以韓流的態勢流入東北甚至全中國;而在東北邊境的北部,俄羅斯文化正跨過黑龍江向南蔓延,而中國的文化,尤其是東北民族文化也在不斷向俄羅斯流動和推進;在東北邊境的西北部,我國的蒙古族文化憑借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正極大地影響著蒙古人民共和國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與此同時,跨東北邊境而居的少數民族,其傳統文化也受到強烈的沖擊和影響。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因此如何使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在時代潮流中得以很好地傳承和發展,使各少數民族的文化根基不至于在這種潮流中被淹沒甚至沖刷殆盡,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和挑戰。當前,中國與俄羅斯、蒙古、朝鮮、韓國、日本等鄰國的政治、外交、經濟、民族關系和國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紛繁復雜,在面對和解決這些關系與問題的過程中,國家急需文化方面的參考和學術支持。因此,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不僅僅是傳承保護和開發東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擴展其發展區域的問題,同時也應該是國家跨境國際文化合作發展的重要課題,以及國家文化邊疆建設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拓深到東北跨境民族發展與國家文化邊疆建設領域,是可以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
二、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空白狀態
跨境民族研究目前還沒有較多的文獻積累和高層次研究論文,迄今為止知網收錄的有關跨境民族研究論文只有170多篇,且大多是關于中國西南跨境民族的研究,東北跨境民族問題研究基本空缺,較大規模的跨境民族研究會議也只在21世紀初舉行過兩次。代表性論著方面:方鐵、張錦鵬在《論西南邊疆跨境民族的特點和歷史傳統》(2004)中,提出西南邊疆跨境民族眾多,本民族文化保持相對完整,并對中華民族文化有較強的認同感;葛公尚2006年9月出版專著《當代國際政治與跨界民族研究》,主要討論時代背景與跨界民族發展問題;張興堂2008年2期撰文《論跨界民族與我國國家安全》認為,加強跨界民族研究,是關系到我國國家安全的大問題。關于跨境民族文化問題,學界較多的是對西南跨境民族文化的研究和關注,而東北跨境民族的研究和闡釋還多為空白。魏道俊、黃江在《跨境民族問題與邊疆安全芻議》(2011)中認為,我國是一個多跨境民族的國家,擁有漫長的邊境線,深入探討跨境民族問題,對維護我國邊疆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2011年3月9日廣西新聞網訪問周光大教授,以《重視跨境民族發展推進和諧邊境建設》為題,指出深入研究廣西與東南亞的跨國民族關系,為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邊境,是黨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精神的體現;2012年6月19日云南網發表《河口縣推進中越跨境民族文化建設繁榮邊境文化》,關注中越文化交流,認為跨境的民族可以在文化方面實現水乳交融。具體到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的學術成果,目前極少見到。
當前關于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研究學校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及其作用。曹能秀、王凌(2007)認為,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目標,主要是使學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井祥貴(2011)提出,在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中,我國民族教育肩負著共性教育和個性教育雙重使命,找到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的平衡點以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是實現少數民族及其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二是從政策角度探討民族文化傳承。汪春燕(2006)認為,以民族政策與文化傳承關系為切入點,可以顯見出民族文化政策對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所起的重要作用;溫開照(2007)強調,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具體要通過尋找文化與經濟的契合點促使文化發展,同時加強民族文化的學校教育與宣傳來進行;[趙鵬程、徐琴(2005)提出,在認清建設少數民族文化的必要性的前提下,應遵循保護、創新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建設少數民族文化。三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的產業化開發。王欣欣、袁美(2010)提出,需要運用城市化視野去認識和理解對河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唐德彪和盧家鑫(2008)分別論述了民族文化資源化問題、原生態民族文化及其旅游開發的均衡關系,以及社會發展與旅游開發產生的民族文化變遷因素;張曉宇(2011)認為,要加強旅游業開發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注重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以特色文化造就和哺育民族的生態環境,推動民族地區旅游業健康發展。綜上所述,學界在跨境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盡管已經積累了一定成果,但是關注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尤其是跨境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的研究還甚少。
三、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在一個幾近空白的領域里展開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應該是文獻調研、搜集與整理。因此,系統地總結東北跨境民族文化收集、整理及研究成果,形成文獻資料匯編是推進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規劃和提出實地考察和調研的內容與路線。因此,推進該領域研究接下來的工作應該是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由文獻搜集和實地考察、調研搜集到的所有的關于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的資料和信息將作為分析對比和進一步實施的基礎,在現狀調研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夠探索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其次,要實現通過民族民俗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創建新的民族文化載體和創新性產業園區;設計并規劃東北跨境民族文化新載體和創新性民族文化產業園區,為跨境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操作性平臺,以及形成比較科學系統的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理論體系,開拓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研究新領域。在具體研究上,應該分別推進東北跨境民族文化成果集成與文獻資料匯編、東北跨境民族文化生態考察與研究、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與載體創新工程和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理論建設,以及東北跨境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五方面研究,通過這五個方面研究的互相支持和整合,最終形成具有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的研究成果。
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擬主要采用實地調研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通過實地考察和調研,獲取東北跨境民族文化生態的數據信息、文獻資料和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對東北各跨境民族文化資源綜合競爭力的優勢和劣勢展開研究和分析,按照產業競爭力原理、不均衡的要素結構是不利于競爭力系統的持續發展和提升等理論方法,采用競爭力均衡度分析模型,進行比較分析和量化評價,以此作為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基礎和條件;然后運用戰略學、民族學、旅游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文化創意產業學、傳播學等學科理論或體系,以及其他與文化傳承相關的理論,對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的原則、目標、體系和空間布局及各方面的關系協調進行分層次和分類別的研究,同時進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在具體方法上,將運用文獻查閱、搜集和整理,田野調查,統計樣本和數據挖掘,以及文化產業戰略設計等方法。通過上述的研究設計和構思,可以實現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創新與突破。目前,在跨境民族問題處理和文化傳承實踐方面,國家還沒有較大區域的可資借鑒的成功先例,只提出一定的操作原則,即要求尊重相關國家的主權,維持現有政治疆界,妥善處理兩國跨境民族間以及兩國間的政治、文化關系,建立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建立相關的科學研究機構,維護邊疆穩定和文化安全。同時,學術界目前還極少跨境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研究成果,缺少理論方面的借鑒和啟發。因此,該課題的研究面臨著許多需要突破與創新的內容和領域。按照既有的研究原則,即將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的戰略建立在深入、較全面的文獻調研和現狀調查及相關數據和相關情況的分析比較基礎上提出,在保護和傳承東北少數民族既有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以及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應該通過新的民族文化載體建構和創新性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來實現。在這個實踐性很強的課題或領域里,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既是一個理論創新的學術空間,也是一個實踐戰略課題。通過整合與發掘東北跨境民族文化資源,利用新學科理論和知識方法創制新民族文化載體,建構創新性文化產業園區,從而實現跨境民族文化傳承。在學科建設方面則是創建跨境民族文化學。
四、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
研究的平臺建構在操作層面,要實現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的目標,科學的方式是搭建獨立的研究平臺。該平臺可以借助2011年教育部號召的“協同創新中心”模式進行構建,稱之為: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從國家發展和戰略的層面看,構建該中心首先對于國家發展具有意義。2005年,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隨著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的變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明顯上升,各種民族主義思潮和活動趨于活躍,引發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沖突和內亂。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在我國周邊一些地區相當活躍,它們通過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加強東北跨境民族研究事關中國的國家安全,不容遲緩。由于跨境民族與國境線相連,鑒于這樣的特點,跨境民族問題具有更強烈的國際性和政治性。因此,我國邊疆跨界民族間的關系是一種特殊的民族關系。它常常與國家關系聯系在一起,甚至有的跨境民族關系本身就是國家關系的一部分。從總體上看,我國與周邊國家間的關系是好的,但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中有很多都包含著跨境民族的因素。因而,加強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并因此構建較大的研究平臺,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梳理我國周邊安全中的跨境民族元素構成,這對于保持和維護我國與周邊國家的良好關系,為我國的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這對開拓我國周邊文化外交新思路意義重大。此外,構建該中心也具有豐富民族理論體系的意義。冷戰結束后,跨境民族問題已成為影響世界局勢和國際政治的重要因素,東北跨境民族地區正在成為新的國際熱點。沒有科學的跨境民族理論做指導,不利于對東北跨境民族現象進行分析和解決東北跨境民族問題。因此,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構建高層次科研平臺,認真研究東北跨境民族和跨境民族問題,形成比較科學系統的跨境民族理論體系,對于開拓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研究新領域和豐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體系具有很大意義。在具體的平臺構建中,應堅持研究體制和機制改革創新的原則。
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應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構建三大創新體制機制:一是管理體制。實行中心指導下的理事會制度,負責指導不同時期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對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協同創新中心的工作給予支持。二是遵循“任務驅動、平臺支撐、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突出中心原始創新的基礎地位與核心作用,促進人才、資源與成果的共享,造就領軍人物與創新團隊,提升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協同創新中心的創新能力。三是全面開放機制。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應展開多層次交流,協同開展項目合作。面向中心所涉及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單位,人員可進可出,只要具備協同創新基礎、具有突出的創新思路、能夠解決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領域重大問題的單位或機構均可加盟中心。同時,廣泛匯聚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及國際社會的力量,擴展協同創新體,構建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解決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與東北文化邊疆建設方面的重大問題。構建科學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成立由多方參與的管理機構,負責重大項目的協商與決策,制定科學的總體發展路線,明確創新體各方責權和人員、資源、成果、知識產權等歸屬,實現開放共享、持續發展;在人員聘用方面,協同創新中心應該以項目任務為目標,增強對國內外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協同創新的領軍人才與團隊,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在任務目標方面,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應以推進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四大工程為致力點,即推進東北跨境民族文化成果集成與文獻資料匯編工程、東北跨境民族文化生態考察與研究工程、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與載體創新工程和東北文化邊疆建設戰略工程的運作,逐漸實現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傳承高層次人才培養、建設東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承實驗室、東北跨境民族民俗載體展示館和東北跨境民族文化創新載體與產業開發中心和產業園區;在學科建設和拓展上,創建出民俗載體學、跨境民族學和跨境文化安全學。
作者:曹萌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中國北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