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探求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存在的問題,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表現手法的模式化
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表現少數民族題材的美術作品數量很大,但質量顯得不盡人意,漸漸呈現一種平緩態勢,鮮見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大多款式相同,甚至色彩、造型、構圖也很相似,構思概念化,表現手法模式化。許多作品的內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模仿導致作品缺乏鮮明個性,往往一窩蜂地效仿某一位脫穎而出的畫家,畫面上總是出現似曾相識的面孔和形態,畫面構成元素都差不多,人物的組合也大同小異。在這些作品中,藏族題材的繪畫占很大比重。越來越多的畫家把宗教色彩帶進畫面,他們往往只是模式化地表現廟宇、經幡、喇嘛等宗教元素;但由于缺乏對這些宗教元素思想內涵的深刻理解,結果不僅未能賦予作品民族文化氣息,反而給人一種復制的感覺。
從地域上看,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地區——云南和廣西、青海和寧夏、新疆和內蒙等地都有相似的地貌,高山、峽谷、壩子、多民族居住的原野叢林,如果不去用畫家的眼睛尋找獨特的美感,而只是重復表現這些自然風光,讓觀眾產生的感覺當然就是似曾相識的。在當下文化多元且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理念、美術媒介的表現形態也是多種多樣,少數民族題材繪畫創作無論在形式探索還是情感釋放上,都應當更注重發揮畫家的個人潛能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二、作品內涵的表面化
由于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地域廣闊或地處邊疆,并非在交通便利的城鎮,一些畫家其實并沒有如前輩那樣親身在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他們對少數民族豐富的民情風俗和內在的精神品質缺乏深層次的認識;尤其是近年來近乎旅游式的采風也改變了以往畫家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傳統,畫家到少數民族地區只是走走、看看,拍些照片,回來就創作一兩幅作品,這種走馬觀花、流于形式的“快餐式”體驗生活的方式使得畫家們往往只觀察到少數民族的一些表面特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民居與人文景觀等等,而缺乏對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就難以產生創造新的藝術語言所需要的靈感。加上藝術品市場的活躍也令一些畫家根據流行品味去調整創作思路,而相關美術評論、美術理論的匱乏更是一大遺憾。
有些畫家甚至根本就沒去過少數民族地區,他們的創作素材就來自于現成的圖像資料、視頻數據和他人作品,作者只是將現有素材經過重新組合編排成自己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必然是內容淺薄而且表面化。一幅真正的美術作品要傳遞給觀眾的不僅僅是色彩、線條、構圖之類的外在因素,畫面上的一個場景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特定的生活風貌,畫家應當通過畫面,顯示出某個民族獨特的審美體驗和真實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的精神內涵。
三、與現代繪畫藝術的沖突
隨著國內現代藝術發展的強勁勢頭,“新潮”藝術與民族特色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然后是藝術創作的全球化、市場化與民族性、地域性之間的矛盾。如今即使是少數民族本土畫家,也迫切希望將自身融入現代藝術市場化的浪潮中,不再滿足于少數民族題材繪畫既有的表現方式,主張將自己的藝術創作向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看齊,并且放眼國際。以上問題構成了當代常畫少數民族題材的畫家們的困惑與焦慮,他們在努力向流行文化靠攏的同時,又感到自己始終處于主流藝術的邊緣。其實這些藝術家的內心矛盾,恰是在當下藝術品全球化、市場化浪潮推進下的民族藝術所面對的問題,說到底,也就是在藝術創作的個性和共性之間如何抉擇的問題。大而言之,這也是整個文化藝術界正在面臨的共同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確實不易,正確的答案只有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才能獲得。但有一點仍需強調,盲目地放棄民族藝術個性去趨從潮流是危險的舉動,因為失去藝術個性也就意味著失掉了藝術生命力。在現實困境中,我們還須堅守自己獨立的創作空間和自身體驗。
當然,我們也必須理性而又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最終解決離不開對其藝術規律的探索,因為只有探索的思路才是應對困境的必經之路。我們應當在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征的繪畫藝術發展問題上明確自己的選擇,在藝術創作中不斷尋找其規律性,樹立經典作品意識,開掘更深入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建設具有地域特征與民族特色的繪畫語言,提倡在藝術觀念上的變革和思想意識上的開放以及對新思維的探索,挖掘民族文化傳統中的精粹,增強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自身藝術語言圖式與現代藝術接軌的能力,使少數民族題材繪畫更好地和現代形態藝術追求結合在一起,增強本土藝術與世界對話的可能性。在21世紀初的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中,其創作風格應當豐富多樣,比如以寫實手法通過對少數民族生活的真實描繪和對描繪對象的客觀表現,來追求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和情感抒發;或從具象的觀察之中提煉出超于具象之上的抽象形式,再用抽象語言表現出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切感悟;以此豐富現代繪畫的表現語言,努力使作品表現出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反映出畫家對少數民族題材的眷戀之情。
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上,新疆本土畫家趙培智的一幅《來自高原的祈福——5•19國家記憶》油畫作品榮獲金獎提名。這幅作品畫的是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人民為在汶川大地震中死難的人祈禱的主題,作品的語言里既有自然秩序又有心靈秩序,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將兩者整合在一起,其整合過程是非理性的,本質上是靠一種模糊的審美判斷力來進行的。作為土生土長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畫家,帕米爾高原是這位畫家最熱愛的也是最熟悉的生活環境,他所經歷的現實也就是他心靈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現實的經歷與其對心靈的影響是同時發生的。
藝術作品就應該表現作者自己了解、熟悉的地域,把生活中的素材轉化成藝術的美,唯有這樣,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整體形象才會越來越鮮明。繪畫藝術,應當以中國藝術傳統、民族民間藝術以及西方藝術傳統造型、色彩這樣的三大體系來比較認識,以利更深入地掌握民族美術的基本內涵,把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結合在一起,反映當代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跟上世界進步潮流與時代精神。創作者要緊扣時代脈搏,深入實際生活,用心去體會畫面以外的情感,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富有時代特征的少數民族題材的美術作品。
作者:劉婷 單位:云南省德宏州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