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特色課程信息化教學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從中職學校服裝專業傳統教學模式出發,以民族地區文化與民族手工飾品設計與制作技藝的特色課程為例,將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信息化科技結合探索。與發展中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行對比,以共享資源和技藝模擬為例,探討信息技術對民族特色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解決信息技術在服裝設計應用中的關鍵問題。將有助于深入了解在當前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的全過程中改變中職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教學方法的必要性,并為中職服裝課程信息管理的轉型提供有效的建議,傳承更高品質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服裝;民族特色課程;信息化;傳承創新
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媒介,是繼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合理的特殊工具。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經過了強大的民族的文化重建,并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發展趨勢,喚起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力量,幫助他們強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人公的使命,然后肩負起了民族的使命。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根據新的國家政策,制定了相關的省部級響應文件。2015年3月,廣西省教育廳、民政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事務廳、廣播電視廳聯合了《廣西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實施方案》,規定將民間文化的推廣納入職業技術學校文化教育的全過程。促進傳統民俗工藝傳承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加強非物質文化財產傳承人才的培養,探索當代的民俗文化傳承體系。現行政策的出臺,不僅為廣西職業教育中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方向和依據,而且明確提出了日常工作內容和規章制度。2013年,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被評為“廣西省中等職業學校民俗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心”。它為本項目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廣闊的空間。自2008年第二輪“廣西高等職業教育行動”以來,南寧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職業院校的基礎水平明顯提高,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明顯提高。獨特的區域民族民俗文化資源為南寧職業教育特色的發展趨勢設定了標準。以區域民族民俗文化為基礎的校園建設,有利于南寧職業院校將中華民族文化滲透到課程內容中,有利于提高中華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適應性,提高人才素質的培養。
1傳承傳統民族文化與民族手工藝技藝的必要性
傳承創新民族文化與技藝是促進廣西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落實國家泛北部灣合作發展戰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升級發展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文化強國”戰略等重大發展戰略的行動。戰略定位行動有利于確定中華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完善當代產業鏈管理體系,促進產業鏈的優化升級,滿足家庭文化藝術消費市場需求,同時解決了民族文化藝術消費問題。拉近民族地區與較發達地區之間的思想距離,繼承自主創新的民俗文化,有利于促進地方文化藝術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有利于促進地方精神文明的基本建設,促進廣西文化藝術繁榮。
2人才多元化帶來的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趨勢,從MOOC(大中型在線公開課程)席卷全球到我國迅速發展的各種在線學習服務平臺,各種各樣的新型教育平臺層出不窮。這種新技術的應用與新方法技術的確需要教師跟蹤學習和接受培訓,并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文化多元化、人才培養方式、社會經濟的發展打造了優秀人才的多元化發展趨勢。這就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出的優秀人才具有多元化的觀念,對文化藝術專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我校服裝設計專業開設專業學科的現狀來看,中國民族特色與當代信息管理技術的融合仍處于起步階段。針對這種情況,選擇信息技術服務管理服裝課堂教學,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和中國民族手工飾品工藝等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實施信息技術應用方法。
3信息化教學的特點與應用價值
信息化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可在網絡共享。信息技術應用教學的關鍵方式有:仿真課堂教學、教學課件展示法課堂教學、在線方法課堂教學以及定制型教學。課堂教學的容量在信息化管理后提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互動的學習環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加有趣、直觀、生動,教師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在中華民族地域特色班的課堂教學中,信息管理對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期許。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教師在具備服裝專業技能的同時,還需能夠熟練地使用電子計算機且有效地學習。使用互聯網上的資源,獲取信息,使用多媒體系統來表達中國民族特色課堂教學的內容,創造性地應用服裝信息內容,選擇信息管理的中國民族特色課教學策略,并以此塑造服裝人性化,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優秀的設計專業人才。服裝課堂教學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塑造技術創新的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完成服裝課堂教學的智能化。服裝課堂教學信息管理的全過程,不僅是將信息內容設備引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而且是信息技術與服裝設計專業相結合的全過程。這是教育思想和文化教育意識轉變的全過程,是一種教育創新,可以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來完成服裝設計方面的獨立創新人才的培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的自然環境已逐漸進入智能云和互聯網時代。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一門傳統學科,經過多年的穩步發展和堅持不懈的探索,其教學方法已經成功地完成了與信息技術應用發展趨勢的早期聯系。作為新時代的傳統服裝課程,如何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全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和改善信息技術在技術行業中的應用,完成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將是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保持魅力和判斷銷售市場的關鍵決策要素。
4信息化教學管理技術的作用與擬解決的問題
4.1信息化教學管理技術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管理技術,可以使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藝術和手工珠寶工藝得到傳承,具有通用性、開放性等特點,教學方法豐富多彩,可以提高教學內容質量,提高塑造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速度和質量。在互聯網技術時代,移動智能終端被用作教學方法的輔助,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是課堂教學服務宗旨,并給出適當、正確的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和訓練熱情,可以合理地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4.2擬解決的問題。第一,在傳統的實訓教學中,教師在點名時費時較多,遲到、早退、代簽等管理難度大。第二,過多學生“圍觀”示范演示看不真切,影響學習效果。第三,學生與實訓教師人數的配比比例較大,學生不能及時得到老師的指導。第四,學生分組實踐操作過程中由于受場地的限制,難以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第五,任務提交的主要形式是繁瑣的紙質報告,不能真實地體現實訓過程及成果。第六,教師難以進行現場實時測驗,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實訓進程。
5民族特色課程融入信息化技術的創新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地域文化、藝術和手工藝,將教學內容與當代信息技術應用方法相結合。傳授中國手工藝品、文化和藝術的知識,利用線上線下課程內容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將中國民族特色課程融入信息管理的全過程中,強調課堂教學與科研方面的創新性。這種結合的實際效果以及課堂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互聯網大數據的力量。通過融入的信息化技術,顯示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思維全過程,可以隨時隨地閱讀,課程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變得更加生動多樣。根據當前數據資源的使用狀況,包括“PC+PPT”“互聯網技術數據庫”的使用等,該數據庫將信息資源整合到職業教育的日常課堂教學中。這種類型的方法使數據庫內容不斷升級,教學方法不斷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觀念日益多樣化。該方法依托信息管理方法,具有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優勢。利用便攜式計算機和智能機器以及其他智能機器設備,開發設計了PC終端和手機APP終端,“互聯網技術數據庫”的使用圍繞職業教育課堂的全過程進行教學與實施。服務器PC建立了數據庫的硬件和軟件服務平臺,教師在PC端開發數據庫的主題設計和資源設計計劃,包括創建課程內容、準備和提交資源等。資源的具體使用是基于交互式應用程序的PC和手機APP進行的。在線教學形式有利于師生討論如何建立持續學習的氛圍,以及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反饋率。在線課程的教學反饋可以提供有關課堂教學進度的即時反饋,使教師可以快速調整教學方法。其中混合式課堂教學方法可以更合理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教學課程內容需要根據企業的就業需求和學生的需求,根據工作成功的規律性和認知能力的規律性,按照“顆粒化資源、系統化設計、結構化課程”的組織構建思路,在課程設計和建設方面分課程、模塊、積件和素材等四個階段進行。根據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資源創建數據庫查詢,不斷升級課程平臺的資料和文件。并在建立資源庫的過程中繼續對中華民族的民間文化進行深入分析,離線整合資料,對課程內容進行及時修訂,可以合理地保護中華民族手工藝品的文化資源。在互聯網技術時代,移動智能終端為課堂教學服務,遵循教師的正確指導,作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學方法是非常合理的。民族手工制作課程內容的建設,以企業的真實任務為例,依托在線課程教學形式,通過培訓平臺與校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實施教學改革。實現課堂教學、科研和制造三位一體。運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和訓練熱情與提高專業能力。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必須首先根據信息管理的規定設計課程內容教學計劃,并重視專業知識的建立和教育資源的整合。運用課程平臺進行在線和離線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課堂的互動性,確保“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的實際效果。
作者:賈旭 單位: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