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鋼琴音樂課堂融合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民族文化教育融合鋼琴教育的事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筆者將以貴州民族大學鋼琴基礎課堂為實踐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問題分析、民族文化教育實施等手段,通過民族文化融合鋼琴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增強學生民族文化素養,促進貴州多元民族文化傳承,增進學生對中國民族文化和鋼琴作品的認同感。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民族文化;教育;中國鋼琴音樂;中國鋼琴作品
一、中國鋼琴音樂課堂的發展現狀
(一)問卷調查陳述
本調查主要以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鋼琴必修課的學生為主要對象,從學生的角度調查中國鋼琴基礎教育以及融合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些問題,調查采用不記名問卷,問題設計為單項選擇題型共計17個問題,共發放問卷XXX份,收回有效問卷40份。對問卷進行歸類得出:《鋼琴基礎教程》1-4中,中西方鋼琴作品比例接受程度,對于西方作品較多的情況其中50%的學生表示完全可以接受,10%的學生表示一點都不接受。教師在授課中對于鋼琴作品的講解程度,10%的學生表示教師會講解中國作品,60%的學生表示教師會講解外國作品。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了解鋼琴音樂文化背景的積極性程度,10%的學生表示了解中國音樂文化多一些,65%的學生表示了解外國音樂文化多一些。學生對中國作品的演奏掌握程度,10%的學生表示完全可以,75%的學生表示不是很好。由此總結出貴州民族大學鋼琴基礎課程選用的教材《鋼琴基礎教程》1-4中,中國作品的比重較小,本民族音樂作品在創作數量和規模上相對匱乏。使得學生可以學習的素材較少,從而缺少主動學生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積極性。由于鋼琴屬于西洋樂器更適合發揮西洋作品的優勢,所以教師教學過程中曲目練習的安排則是側重外國作品。其次中國作品在技術和調式調性上都有別于西方,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使學生對于中國作品的欣賞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演奏能力都相對薄弱。
(二)問卷調查分析
1、鋼琴教材的中國作品分配偏低
《鋼琴基礎教程》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使用最普遍的鋼琴教材,其中列舉中國曲目在教材第一冊中有《依拉拉》、《沂蒙山小調》、《花燈》、《太陽出來》、《信天游》、《瀏陽河》、《弦子舞》、《采花調》等優秀民族音樂,占到全書曲目的41%。教材中有大量的中外優秀作品,其中國作品的占比較小。【僅分析第一冊,所占比例41%明顯屬于較高水平,建議結合1~4冊總體分析,這樣與問卷相協調】我國學習鋼琴的人群越來越多,人們對鋼琴教育有著更高的關注度,因此隨之對于鋼琴音樂文化的啟發、發展和傳承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于鋼琴各個教學環節中民族文化教育的傳播,對于多元素音樂內容的賞析和對民族音樂的終生熱愛,對民族特色濃郁的原創鋼琴作品以及全面系統的民族文化教材和教學體系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而《鋼琴基礎教程》教材中中國作品分配較少,缺少充足的民族音樂創作,因此可供學生學習的中國作品在曲目和規模上都不足以支撐達到鋼琴融合民族文化教學的要求。
2、中國音樂理論知識相對薄弱
鋼琴發源于意大利,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鍵盤樂器。而對于中國來說則是“舶來品”,外來樂器想要在中國站好腳跟需要漫長的過程和不斷的探索。鋼琴在中國發展的二百年間,由于音域寬廣、音量起伏較大、適用性較強所以深受大眾的喜愛。可是在融合中國民族的音樂理論知識基礎方面相對薄弱,對學習中的各個環節所需要的理論知識體系相對較少。目前,中國院校的鋼琴教育教學模式主要以研究鋼琴音樂和演奏技能為主體,與之匹配的音樂課程多以西方樂理基礎知識為主,學生掌握的技能還是以西方和聲曲式、西方音樂史、西方視唱練耳、西方演奏技巧、西方音樂審美為重點。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對中國音樂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對中國音樂的學習缺乏興趣,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有限。
3、中國鋼琴作品的處理較難
鋼琴作為西洋樂器,大量的西方作曲家貼合鋼琴的性能利用西方作曲技法創作出更合適的作品。每一個西方作品都能在鋼琴上發揮出獨特的魅力,因而更加容易理解和練習。我們中國的鋼琴作品則是利用傳統的民族五聲調式,音色上模仿中國民族樂器的音響,旋律上橫向發展的線性思維,節奏上不受束縛自由多變。這都使得中國鋼琴作品在西洋鍵盤樂器上演奏具有不同以往的難度,對學生技法的掌握、音樂內涵的理解、情感的表達都有更高的要求。
二、中國鋼琴音樂課堂融合民族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究
(一)思想實踐
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占據主導性,利用鋼琴音樂課堂融合民族文化教育,可以更好的使學生接受多種類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向,有助于學生熟知和把握中國鋼琴作品。貴州民族大學是一所民族類綜合院校,多民族學生聚集,加上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多民族生存環境、多民族文化習俗、多民族音樂背景,學校的藝術實踐基地,更承擔著貴州省多民族文化傳播、傳承和窗口的使命。在日常的鋼琴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這有利的條件鼓勵和引導學生,去感受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語言。
(二)內容實踐
為了更好的實現鋼琴音樂課堂融合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學過程,我們進行為期兩年的教學探索,將民族音樂元素根據實際的需求融入到教學環節中,通過實施精細教學和多元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作品的技術層面和作品賞析層面進行分析,達到了提高學生的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知識和民族文化素養的目的。
1、中國鋼琴作品的技術層面
鋼琴的彈奏技術總的來說就是肢體的功能,包含了手指、手腕、手臂、雙腳、雙腿、腰部、臀部、還要延伸到對樂曲的理解和演繹方法。而中國鋼琴作品和西方鋼琴作品在技術上的區別主要是調式調性的不同而導致相應技術難點有所不同。因此想要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國作品,就要入手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的練習,才能解決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技術難點。五聲調式分為宮、商、角、徵、羽,并以純五度的音程關系排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調式體系,非常廣泛的應用于民族民間音樂。可以說民族五聲調式是我們民族音樂的靈魂,代表了中華民族的音樂風格。將五聲調式音樂運用到西洋鍵盤樂器上就要從基礎的五聲音階練習開始學習。選用黎英海《五聲音調鋼琴指法練習》和李嘉祿《五聲音階練習》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強化練習學生的五指獨立靈活性,各調式音階、特殊音調和音型、以及八度、琶音、和弦。
2、中國鋼琴作品的賞析
鋼琴演奏不單單是手指的運動,還包括了頭、腦、耳、手、身、腳相互作用共同對音樂產生共鳴加以表演。聆聽和演奏之間是最直接的反應,其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多作品、多方式的聽的訓練,充分利用我們的耳朵為音樂作品的學習做出努力。在中國鋼琴作品融合民族文化教育中使學生參與到鋼琴為民族聲樂、民族器樂的伴奏中。在音頻賞析中主要欣賞中國著名的鋼琴作品,如:《夕陽簫鼓》、《牧童短笛》、《百鳥朝鳳》、《彩云追月》、《黃河協奏曲》、《瀏陽河》、《繡金匾》、《平湖秋月》等。對中國鋼琴作曲家賀淥汀、丁善德、王建中等的創作特征、風格、技法進行深入學習。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深層次民族文化、民族內涵、民族音樂的表達都逐步的清晰。
三、中國鋼琴音樂課堂融合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對中國鋼琴音樂課堂融合民族文化教育前期的問卷調查總結的基礎之上進行第二次調查問卷,統計學生在經過學習后有哪些改變和收獲。通過對中國鋼琴音樂課堂融合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學探索,大大提升了學生對學習中國鋼琴作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中國鋼琴作品的音樂文化內涵以及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和提升。學生們開始喜歡探究中國音樂文化,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樹立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文化教育對于學生培養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鋼琴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是越來越受到更多學者和社會的關注和努力,我們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鋼琴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相融合的發展道路,不斷地繼承并發揚本民族優秀音樂文化,不遺余力的增強大眾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中國鋼琴作品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樊祖蔭.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林嘉欣.大學非鋼琴專業鋼琴教育審美功能與民族化研究[J].北方音樂,2016,(22):154.
[4]金錚.中國鋼琴教育民族化問題論略[D].湖南師范大學,2006.
[5]易鳴.高等鋼琴普修教材分析比較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6]孟可欣.中國鋼琴教育民族化發展的實踐探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5.
作者:溫奕璠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