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黔東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的發展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在分析問題的同時,也探討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旅游;旅游產業化
1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的定義
民族文化旅游是旅游的很常見一種形式,同時也是文化旅游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以當地民族的各種文化以及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風景為主,使游客在旅行的過程中感受、體驗并且融入當地民族文化中的一種旅游形式。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是指以各種民族旅游資源為基礎,采用市場化的操作手段對它進行開發、利用、包裝、消費等,形成一系列的產業運作,并且對產業結構進行運作、調整、優化,達到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和“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子產業的協調發展,并產生多方聯動效應,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
2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的條件
2.1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介紹
黔東南州坐落在貴州省東南部,是云貴高原的一部分,是貴州、湖南、廣西的交界處,是夜郎古文化的誕生地,是古代的苗疆腹地。2017年末統計,黔東南州的總人口達到了352.37萬人,80.3%的人口是少數民族,其中苗族占到了42.5%,侗族占到29.5%,州內山巒延綿,原始生態保存較為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5%,有雷公山、云臺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達29個。州內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素有“歌舞之鄉”、“百節之鄉”、“真正的原生態”“天然的大氧吧”之稱。黔東南民族文化資源主要有:(1)節慶文化。對于黔東南苗侗人來說天天都過節,一年中的節日多達200多個,節日氣氛很濃,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節日有雷山鼓藏節、臺江的姊妹節、凱里的國際蘆笙節、薩瑪節等。(2)民族服飾文化。在苗侗服飾中比較出名的是苗族服飾,它比較明顯的特征是男裝比較簡樸女裝相對來說比較豪華,女裝最多都是裙裝,服飾中用得最多的圖案是蝴蝶,各種各樣的蝴蝶,水牛也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圖案,年紀不同,圖案的顏色也不同,年輕人的圖案色彩是紅艷的,老年人的顏色暗淡些,衣服幾乎全部為刺繡,很有自己的特色,苗族服飾是苗族目前現存的活化石。(3)民族歌舞文化。黔東南民族歌舞內容豐富,苗侗人們喜愛唱歌跳舞,以歌為天,以舞為地,有各種各樣的苗歌,結婚的時候有結婚歌,歡度節日的時候有節日歌,迎客的時候有迎客歌,耕種的時候有耕種歌,苗族的歌曲是反映苗族日常的各種生活的,與生活戚戚相關。(4)民族建筑文化。比較出名的有苗族的具有特色的吊腳樓、侗族的鼓樓、風雨橋、寨門,這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比較高的藝術價值,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結晶。(5)宗教文化。苗族是一個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的民族,這個民族相信萬物是有靈的,他們把這種樸素、簡單的宗教觀念充分地表現在服飾和建筑上。
2.2黔東南州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的有利因素
2.2.1政策因素
黔東南州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受到了中央、省的高度重視,他們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黔東南州的經濟發展,為黔東南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政策條件。全國經濟進行結構升級時,各省都把旅游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黔東南州同樣很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在黔東南州的“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旅游活州的戰略,貴州省提出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黔東南自治州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黔東南編制了《黔東南州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各級政府從政策上、資源上、金融上等方面支持黔東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2.2.2市場因素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收入逐年提高,對旅游、娛樂等方面消費也不斷增加。表1得出的結論:第一:從2014—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性支出、文化娛樂服務消費性支出都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第二:文化娛樂方面的人均消費支出基本上快于可支配收入和總消費性支出,同時明顯比醫療保健、衣著、交通通信的支出多,僅次于食品、居住、交通通信。第三,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連續幾年同比增長10%,都快于GDP的增長。從表上我們可以看出收入增加了,消費支出也增加了,特別是對教育文化娛樂的消費也增加了,同時對旅游的需求也增加了,所以黔東南州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具備了很好的市場條件,市場潛力空前巨大。
3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3.1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鏈條短,沒有形成多方聯動
雖然黔東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還不是太高,旅游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具體來說,黔東南的很多苗寨比較出名,開發時間相對較長,經驗相對來說比較豐富,但是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大部分的旅游只是停留在觀光階段,這種旅游的方式比較粗放,比較原始。旅游商品與其他旅游區的一樣,式樣雷同,沒有特色,質量參差不齊,游客對這些已經形成視覺疲勞。在住的方面,也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全州達到星級酒店標準的為55家,四星級的為8家,三星級的為34家,另外13家為三星級以下,對于整個州來說,沒有一家酒店達到五星級標準,和旅游大州的身份不匹配。從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來說,黔東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鏈條比較短,根本沒有形成健全、標準的產業體系,旅游產品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夠,產品附加值相對比較低,民族文化旅游總產業與吃、住、行、游、購、娛等各子產業之間未形成很好的聯動效應。
3.2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旅游缺乏區域間合作,整體的競爭力弱
黔東南州的旅游局與貴州省內外旅游部門之間缺少必要的聯系和合作,出險各自為政的現象,缺乏對各種旅游資源進行統一協調和整合,整體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比如說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旅游沒有實現在州內各縣、各景區旅游資源的整合,更缺乏與州外、省外旅游資源的整合,這對于黔東南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是不利的。
3.3沒有與其他產業進行融合
黔東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還只是停留在單打獨斗上,沒有與其他的產業進行融合,所以旅游產品的層次還比較低,不能打造出高端的旅游產品。
4黔東南州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思路
4.1延長旅游產業鏈條,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加強產業的聯動
黔東南州在提高觀光旅游產品質量的同時,應該推出游客喜愛的體驗型、娛樂型、休閑型、度假型旅游產品,通過深度挖掘苗侗文化資源的內涵,開發出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民族旅游商品、民族特色旅游餐飲、民族特色娛樂項目,加大對酒店、餐飲飯店的投資力度,推出特色餐飲,從數量上達到基本要求,從質量上精耕細作,盡量加強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體系,優化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結構,協調發展好民族旅游總產業和“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子產業,盡量地延長民族文化旅游的產業鏈,加強各產業的聯動作用。
4.2加強州內外區域合作,增強旅游產業競爭力
黔東南州在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練內功的時候,還要抬起頭來往外看,要加強州內外區域合作,第一,要加強州內各縣旅游資源的整合,建立州內內部的旅游聯合協調機制,做到資源共享。第二,要與州外和省外(湖南、廣西、云南)和合作,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加強整合,使一加一大于二。具體來說,湖南張家界、廣西桂林、云南麗江都可以合作,他們與黔東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形成互補,共同擴充客源市場,增強了各自的競爭力。
4.3加強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打造出自己的高端旅游產品
加強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方面的融合,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形成黔東南自己的民族歌舞品牌。比如:打造出如《銀繡》、《守望》這樣的民族舞臺劇目,拍出具有苗侗特色收視率高的電視劇,讓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加強旅游產業和農業的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民族旅游,將農事體驗、農村田園風光、親子采摘、家人耕種和民族旅游結合起來,增強民族旅游的互動性、體驗性、娛樂性、參與性、休閑性。黔東南州山高多林,醫藥資源非常豐富,盛產天麻、太子參、五倍子等藥材,可以將旅游產業和醫藥產業相融合,醫藥知識普及項目、山地藥園風光的參觀項目、藥材采摘項目、藥材耕種項目、瑤浴體驗項目、食療體驗項目等都可以成為新的、比較有競爭力的旅游項目,大大地豐富了民族旅游活動的內容,提高了民族文化旅游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汪俊芳.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開發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2]白錦秀,邊世平.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化開發研究———以青海省玉樹州為例[J].開發研究,2014,(5).
作者:李艷瓊 艾雙雙 單位:凱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