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戲曲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深化改革,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戲曲發展正處于瓶頸期。而對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僅是我國當今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戲曲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發展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留最豐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藝術形式之一,對豐富我國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使戲曲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一、在系統性原則下進行整體保護
中國戲曲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一代代相傳中,吸收并整合了各種不同文化的因素,使其逐漸成為一門綜合藝術。并且很多藝術形態對戲曲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進而使其在藝術之林獨樹一幟[1]。在其它藝術的發展和刺激下,使中國戲曲不斷的進行突破與變革,這些藝術形態對戲曲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不僅相互融合,也互相依存。因此,從中國戲曲藝術的本質體征與形態構成來看,對戲曲進行傳承與保護的同時,也要對有關的藝術系統進行保護,并且要做到對音樂、舞蹈、演員等人才造就和培養。傳統戲曲的生存發展不僅與相關藝術形態的發展息息相關,而且與外部生態環境也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戲曲與外部環境休戚與共。外部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社會環境,另一種是人文環境。社會環境主要是指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是戲曲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響著戲曲的生存發展。從人文環境來看,人文環境對戲曲的立足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地文化環境、人們的消費觀、文化欣賞心態及接受程度,都對戲曲的立足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當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審美觀都有了很大的轉變,對傳統文化逐漸疏離,而更偏向于新興的文化的消費形式。例如,一些地區的本土文化流失,對戲曲的保護和傳承造成了一定的打擊,尤其是使一些需要本土方言的地方戲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和困境。可見,對中國戲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但要對戲曲本身進行保護,而且還要對其賴以存在的外部生態環境保護加以重視,特別是是戲曲所處的人文環境,更是要進行全面的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不僅包含著音樂、舞蹈還包括著競技美術等多種形式的藝術,這些與戲曲相關的非物質文化形態,要把它們作為一個聯動的藝術系統進行整體的保護,這樣更有利于戲曲保持鮮活的生命。另外,戲曲從創作到演出再到傳承,要經過不同的環節和階段才能實現,因此對各個環節進行調整和完善,才能使戲曲更順利的發展和傳承。
二、動員社會力量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機構
我國有關法律規定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社會發展規劃中,并且對其保護的經費可以列入政府的財政預算[2]。因此,在戲曲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中,首先,相關政府部門要提高對戲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度。其次,政府可以協調相關部門和高等院校,發揮高校的人才與學術優勢,成立戲曲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文化傳承的委員會,并且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組織機構,定期開展戲曲文化保護的探討會,加強對戲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例如,池州政府與安徽省宿州學院共同舉辦的泗州戲音樂人才的培養揭牌儀式,對四洲戲的保護與傳承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擴大戲曲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播范圍
(一)加強高等學校對戲曲教學的認識
在戲曲文化遺產保護和民族文化傳承中,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手段。不斷加強高等藝術學院的戲曲教學,對戲曲精神文化的流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戲曲教學中,授課內容主要是偏向戲曲的理論知識,例如,戲曲的歷史、作家的生平經歷、戲曲精神文化等,雖然在很大程上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但因缺乏實際的表演,使學生不能對戲曲的藝術形態透徹的理解,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戲曲文化的魅力。因此,在各藝術院校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也要高度重視戲曲的表演性。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讓學生觀看一些經典的戲曲,使學生能夠切實的感受戲曲的精神思想及獨特的魅力,這對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利用電視、廣播等新聞媒介對戲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進行宣揚
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人們的娛樂方式更傾向于現代娛樂產品,例如經常觀看一些電影、電視劇等,已經很少有人觀看戲曲類的節目。針對這種局面,必須加強對戲曲的宣傳力度,擴大戲曲的傳播范圍。對戲曲的的藝術形式進行突破與創新,使其能夠與時俱進,進而讓人們對戲曲藝術有更多的了解,在戲曲中能感受到戲曲的文化內涵,領略戲曲的精神,進而對戲曲更加關注,最終達到對戲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統文化傳承的目的。
四、在市場化體系進行動態保護
對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人認為應該堅持“靜態保護”的原則,使其能夠以原汁原味的形態傳承下去,但是在長期的流傳中,就會使其逐漸失去活力,也會拉大與社會時代的距離,很容易變成一種凝固的藝術。每一種戲劇都是經過不斷演化、創新進行發展的,使其在舞臺上才能得以延續。例如,當昆曲在面臨滅亡之時,一批昆曲家對昆曲進行創新,大膽實踐,創作了《十五貫》,通過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進而使昆曲煥發新機。再如,越劇之所以能在上海立足,成為上海重要的劇種,也離不開對越劇的創新,為了適應上海市場,使越劇從篤班、小歌班到改良越劇最后到新越劇,不斷的進行改進、創新和發展。最典型的是泗州戲《還牛記》,突破了泗州戲柳琴音樂的單一守舊的形式,融入了現代音樂,極大的豐富了人物內心情感,進而促進泗州戲向現代審美靠攏。可見,要保護戲曲文化遺產的原有形態是很難的,戲曲文化遺產本身的活態性就意味著戲曲是一種處在不斷演變中的動態文化。因此,當今對社會中,要在市場體系下對戲曲文化遺產進行動態的保護。因此,對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是保持它的形態不變,而是讓戲曲在新環境下有新的演變和發展,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在利用中達到保護的目的。戲曲文化遺產不僅有存在的價值,而且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戲曲文化遺產的存在價值主要指它的物質價值及研究欣賞的價值,這也是戲曲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而戲曲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間接經濟價值,另一種是直接經濟價值,一般體現在對戲曲的開發和利用上。戲曲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還具有一定的商品屬性,市場是戲曲得以發展的載體和空間,立足于市場才能使其更好的生存發展。因此,在對戲曲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要對戲曲的文化遺產的商品屬性加以重視[3]。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戲曲不僅歷史悠久,內涵深厚,對豐富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我國現代經濟文化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對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加以重視,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強對戲曲藝術的保護及傳統文化的傳承,促進我國當今文化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偉紅,與祿娟.鄉土戲曲文化特征及其社會功能———以河北保定地區為例[J].戲劇文學,2014,(2):78.
[2]趙華.中國戲曲的引擎在哪[J].人文天下,2017,(12):92.
[3]李榮.安徽地方戲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以泗州戲為例[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3,(23):85-87.
作者:劉艷敏 單位:宿州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