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文化精神與我國改革開放,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底蘊是中國共產黨發揚光大民族文化精神;新時代改革開放是對民族精神傳統的傳承;40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改革開放健康發展。
【關鍵詞】民族文化;改革開放;歷史維度;時代價值
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指出:“我們有更充分更客觀的理由認為,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歷史變遷的重要時期。而且,這些對我們產生影響的變遷并不局限于世界某個地區,而幾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下的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致力于“兩個百年”目標而努力奮斗,這其中民族文化精神所展示的強大力量不可忽視。
一、民族文化精神中蘊藉的改革開放歷史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在適應新的社會發展趨勢和要求中逐漸養成了更為開放的社會心態。隨著新時代的戰略引領,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開放性、進取性、競爭性和創新性等都有了更大提升。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思想。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歷程,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的發展也進入到從實現“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關鍵轉變期;改革開放從中國所面臨的國情與世情出發,順應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意愿;從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角度來看,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不僅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而且改變了世界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會經歷了縱深捭闔的恢弘變化,展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華麗轉身”——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等寰宇全球,這些無不體現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開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實現美麗升華,正如魯迅先生曾經指出:“國民精神之發揚,與世界識見之廣博有所屬。”民族文化對改革創新精神的孕育生生不息,比如諸子典籍中革故鼎新的思想——《大學》、《周易》等,提出所謂:“變通者,趣時也”,“以亨行時中也。”這一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精神已成為民族發展的力量源泉,它推動了中華民族數度突出重圍,走向美好明天。“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這個道理,亙古不變。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至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價值首位,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資源的民本思想發端于商周交替之時,在經歷了從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這樣發展歷程,不斷賦予其新內涵。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維度下,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情懷。綜觀人類發展史,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歷經輝煌、苦難、彷徨、崛起、復興的歷史。也正基于此,沒有哪個民族如我們這般執著與堅定的致力于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先秦時期的古典史著《尚書》、《左傳》、《國語》,到兩漢時期的史學杰作《史記》、《漢書》,中古時期出現的通史式鴻篇巨制《通典》、《資治通鑒》,到近代史開端時期愛國主義名著《圣武記》、《海國圖志》等無不表現出自強不息、勇于創造的精神,這些對于改革開放的今天依然具有濃墨重彩的意義。正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影響,那么,要使它們愈來愈服從我們的意志并利用它們達到我們的目的,這就完全取決于我們了……”
二、新時代改革開放對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
一個民族在不同時代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既具有傳統精神的特征,也富有時代精神的特色。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在中華民族當展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從形成過程上看是中華民族精神不斷得到弘揚和培育的結果,從創造主體的角度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作為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中國共產黨,從歷史的實踐中一步步走來,一方面承載著民族優秀文化的傳統集成、另一方面引領著當代思想文化的發展進步,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中不可替代地成為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領導者和引路人。中國共產黨嚴正申明自己是“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發揚光大。”黨是改革的倡導者、推動者、領導者,改革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取決于黨,取決于黨的領導——“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偉大的事業,產生偉大的精神,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精神在新世紀的生活鮮活體現,是中國人民在新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三、改革開放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實踐證明,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改革之舟不觸礁。因此,要保證各項深化改革善做善成,就必須自覺抵制各種流言蜚語、錯誤思潮的干擾。深化改革是涉深水區、啃硬骨頭,是一場攻堅戰,涉及到現有利益格局的調整。但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深化改革既需要嫻熟駕馭全局的政治智慧,又必須具備敢闖“雷區”的膽量與勇氣;這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前途命運。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不斷在理論上創新思考、在實踐中探求真知,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拓展了我們黨關于改革的理論視野和實踐深度,為正確有序協調推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改革的復雜性前所未有……因此要有破難而進的勇氣、要有踏石留印的勇氣、要有真干實干的勇氣,從“一帶一路”開啟新的發展征程,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新經濟發展戰略;從“四個自信”到“四個全面”、從“五位一體”到“兩個百年”等,無不展現出超越時展的價值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堅定不移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40年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就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改革開放的信心與決心,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中國的發展與成就,這既是40年歷史實踐的考驗,也是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中國共產黨擁有近9000萬名黨員,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說,“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領導集體一直將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只要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方向不動搖、堅定改革開放不動搖,就一定會實現既定的偉大目標。
四、結語
民族文化精神中孕育著樸素的真理、折射出實踐發展的辯證關系。歷史的沉淀與厚積必定會爆發出巨大能量,改革開放40年所釋放出的活力與動力舉世矚目,中國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在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的同時,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也得到進一步展現與恢弘。“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充滿信心,將改革進行到底,昂揚奮斗、必將實現兩個百年目標。
【參考文獻】
[1]江濤、彭伊凡.中華民族精神初探[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94-97.
[2]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7-109.
[3]尹立輝.論中國文學在弘揚民族文化、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中的作用[J].才智,2010(11)17-18.
[4]常建華.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社會史研究[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8(2)14-1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7.
作者:張雷 單位:西安航空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