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環境倫理視角下生態旅游文化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喀納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境內,被納入國家“人與生物圈”網絡,同時還是我國圖瓦人的主要聚居區。圖瓦人是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被外界關注的族群,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被稱為蒙古圖瓦人。圖瓦人歷來有著保護牧場的強烈意識,形成了環境倫理觀中的選擇牧場的觀點——即把畜牧業的發展限制在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種傳統觀念控制了牲畜不斷擴張給有限的草場帶來壓力的狀況,也維護了整個喀納斯生態圈的整體平衡,有利于草場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的背景下,圖瓦民族得以順利開展自己的畜牧業并長久的發展下去。圖瓦民族的傳統環境倫理思想是現代生態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礎,對保護喀納斯生態資源,構建喀納斯生態旅游文化教育機制具有重大意義。
(二)構建喀納斯生態旅游文化教育機制具有急迫性
據課題組調查:諸多影響生態旅游健康發展的現象反映出喀納斯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與生態旅游文化教育之間存在現實反差;反映出生態旅游教育普及度和教育深度與喀納斯生態旅游發展的不相適應,具體反映在旅游開發、管理和宣傳等各個方面。據課題組調查:喀納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的村居民普遍表達了對旅游發展的積極態度,分別有86.4%、85.7%和86.5%的居民表示支持旅游業發展,并對旅游培訓和就業表現出很強的參與意愿。但不支持者在原因上毫無例外地集中在對旅游開發“會”或者“可能會”毀壞他們既有的生態環境的顧慮上。現實說明構建喀納斯生態旅游文化教育機制的急迫性。
二、環境倫理的演進與現代環境倫理內容的重塑
(一)傳統環境倫理概述
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觀中“天人合一”思想與作為近代以來工業文明的理論基礎的機械自然觀相比,它主張世界的有機生成性而非機械組合性,它強調人與自然的血肉相依與和諧統一,而非為了人類的一己之私肆無忌憚地血腥屠戮其他生命物種甚至毀滅生命棲息的生存環境。“天人合一”思想是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靈感源泉,它與人文主義精神及后現代生態思想中的科學精神相互補充,給現今的我們在面對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這些問題上給出了很好的啟示作用。西方環境倫理學開始于18世紀末。工業革命取得巨大成功,人們收獲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釀成了災難。森林資源遭到破壞,生態環境失衡,工業的發展帶來了空氣和水資源的污染。法國思想家阿爾貝特•施韋澤在1915年提出“敬畏生命”的倫理是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的本質。保爾•泰勒在《尊重大自然》(1986)一書中表達了自然生物都有自己的權益,他提出的不傷害原則,不干涉原則,忠誠原則和補償正義原則成為捍衛西方環境倫理規范的典范。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攫取型經濟”的生活方式,對自然地依賴性大。從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觀念看,受信仰的影響,傳統文化中對自然地崇敬,敬畏之情尤為顯著。例如蒙古族的傳統文化中就蘊含著生態倫理觀念,其內容可概括為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與我們當今貫徹可持續的發展觀的理念不謀而合。
(二)可持續發展觀下環境倫理的內容重塑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以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目標,注重社會綜合發展的新型發展觀。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敬畏生命”倫理以及西北少數民族崇拜自然并強調自然生態平衡的觀念對于環境倫理內涵的重塑具有重要價值,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生態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撐。課題組認為:可持續發展觀下環境倫理的內容至少包括兩方面內涵——其一,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要關注眼前的利益,更要關注長久的利益,要將生態利益,社會利益與經濟利益提到同樣的高度;其二,環境與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中遭到破壞,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生態資源的修復與再生利用,維護生物多樣性,這時候生態利益高于社會利益,更高于經濟利益。
三、喀納斯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文化教育機制的構建
1.生態環境法制教育。
一方面,環境保護法律的實施保障是公平執法。對景區從業人員開展生態環境法制教育,目的是使其在執法過程中能正確制止不規范的行為或破壞景區自然資源的行為,維護景區的旅游資源,使他們的環境執法的效率不斷提高,環境保護的監測制度不斷完善,從業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不斷加強。另一方面,在喀納斯旅游景區中,在限制游客數量的同時應該規范游客的旅游行為,加大自然資源保護法和環境保護法的宣傳教育力度,提高游客以及潛在游客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具有環保意識的游客們能自覺自愿的維護環境的整潔,促進生態環境的和諧;又使環保意識較差的游客能規范自身旅游行為舉止。
2.可持續發展觀下的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的標志是實現經濟利益,生態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喀納斯從一個無人問津的游牧山區到現在的景區人數過剩的旅游勝地,旅游業發展速度之快是始料未及的。隨著游客的大量涌入,景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這種現狀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文明的教育普及顯得尤為重要。
3.環境科學知識教育。
生態旅游資源的規劃利用,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景區動植物的精心呵護都是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重要組成部分,這需要環境科學知識作支撐,教育先行是保障。
四、完善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的運行路徑
生態旅游文化教育具有明顯的素質教育、文化教育、普遍教育的特征。通過生態旅游文化教育可以建立起一個尊重自然、各方和諧發展的旅游新環境,進而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就喀納斯景區的旅游發展來講,旅游倫理教育、保護生態環境教育要多層次、多方式、多渠道有序而超前地進行。
1.師資力量建設。
首先,打造一支固定的高素質的講師隊伍,學科背景應涵蓋環境科學、生態倫理、環境法治等方面,應當足夠了解和熟悉喀納斯人文歷史和喀納斯自然風貌。其次,開展生態旅游文化的重要項目之一是宣傳環保知識。而環保知識的宣傳必須要有較龐大的講解員,培訓中應把社區管理者和社區志愿者看成是培訓的首要對象。
2.教育資金上政府應給予支持。
政府對環保事業的態度決定了環保事業發展的效果。政府應積極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對環保事業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環保教育的發展認真落到實處。開展環保宣傳活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招募專業的教師和組織宣傳活動的工作人員,以及置辦基礎的環保設施和印發環保教育的材料。這些準備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政府應給予資金支持以確保環保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3.豐富教育內容與手段。
環境教育內容上分為環境科學知識教育,環境法律法規知識教育和環境道德原理知識教育,手段上可以利用各種大眾媒體展開。通過具體的環保活動,在不破壞景區環境和諧的情況下,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公益廣告宣傳,使講旅游倫理、講生態保護成為深入人心的理念,習以為常的行動。開展環保教育的宣傳活動,通過印發材料對居民進行專業系統的環境知識普及,提高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也促進了環保教育活動的多元化。
4.構建定期進行教育效果評價的機制。
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的成效評價應有一個科學的評估體系,定期進行教育效果評價,既對教育活動起到了監督作用,也可根據評估的結果對今后的教育活動給予一定的指導作用。對教育內容也要及時更新,以確保教育實效性并能順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生態旅游文化蘊含著生態文明理論和環境倫理思想。隨著環境倫理的演進,以傳統環境倫理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成為生態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撐。喀納斯生態保護區構建生態旅游文化教育機制的關鍵在于,通過長效教育機制,確保可持續發展觀下的環境倫理植入每一個生態旅游參與者的內心,以內心自覺指引旅游行為自覺,最終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性。
作者:楊曉萍 楊勇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法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