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游客視角下旅游文化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與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和其他道教名山一樣,武當山山水必然是我們普通游客的一大看點。首先,游客們置身于山水之間,游山玩水是山類旅游景區的特性使然;其次,在都市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遠離塵囂,回歸自然,擁抱山水,應該是我們游客的美好追求;再次,武當山的山水除了集峨眉之秀、華山之險、廬山之幽、黃山之奇外,更有其獨特之處。其一是武當山很好的展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武當山“上貫天樞,下蟠地軸”,背依秦嶺山系的大巴山,面向廣闊的江漢平原,左有宛延千里的漢江河流,右有一瀉千里的萬里長江,匯合于中原武漢的龜山、蛇山,成雙龍戲珠之狀,為古代風水之寶地,聚結“帝王”之靈氣。其二是與中國古代建筑的完美結合,以南巖宮為代表,南巖宮是建在懸崖絕壁上的宮殿,世上罕見,對游客有著巨大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其三是散落在山水間的民間宅院,這些宅院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伴隨著武當山常有的云霧繚繞,讓人有種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感覺,對于那些在都市住慣的人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其四是“養生太極湖”,巍巍武當山,泱泱太極湖,山水相映,乾坤交融,現在武當山正傾力打造這種山水一體,重視養生的旅游方式,這也是武當山旅游的重要特色,不去見識和體驗一番,將會是游客的一大遺憾。
二、基于游客視角的建筑文化
規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當山的一大特色,也是游客的必看點之一。但許多普通游客不知從何看起,個人建議可從如下一些方面著手。一是看建筑的歷史,武當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設,元代進一步擴大修建規模,在明朝達到修建的鼎盛時期,明朝永樂皇帝親自主持修建,動用數十萬民工,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歷時12年,建成了9宮,9觀,36庵堂,72廟的大規模道教建筑群,成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加強思想統治的史證。二是看建筑的特色,武當山古建筑群建筑規模之大、規制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國道教建筑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其總體規劃嚴密,主次有序,選擇建筑位置,注重周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達到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三是看建筑里的文化,例如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煉的故事來精心設計的,古代建筑大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建起猶如波浪起伏的夾道墻,被稱九曲黃河墻。四是看建筑里的代表,個人覺得武當山古建筑群里最有特色的代表建筑為金殿、南巖宮和五龍宮,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游客都能找到武當山古建筑群里的最愛。
三、基于游客視角的道教文化
作為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武當山的道教文化無疑是武當山旅游的重頭戲。作為普通游客,重點可從四個方面來了解武當山的道教文化。一是武當道教人物,除了所供奉的玄天真武上帝外,還有許多知名道教人物,如尹喜、載孟、馬明生、陰長生、謝允、呂洞賓、陳摶、張守清、張三豐、李素璽、徐本善等,這些人身上的故事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內容。二是道教建筑,游客可通過武當道教建筑了解隱含在里面的道教文化。三是武當武術,武當武術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它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后發制人的“內家功”,武當武術深受道教思想影響,提倡心性修養、武德修養,注重內涵與修身養性。四是道教音樂,武當道教音樂又稱武當道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及所處地域等原因,武當道樂內涵極為豐富,雖屬地方道樂,但卻有著宮廷音樂的莊嚴典雅,一方面承襲了遠古巫觀樂舞傳統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樂,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大量地方民間音樂元素,除本地外,周邊地域的音樂也對其產生著影響,如“秦音楚聲”、“秦腔豫調”、“楚韻漢凋”,既有長期歷史傳承又在發展中不斷創新,最終形成南北交融,以道為主,同時兼有佛教音樂和儒教音樂旋律的道教音樂。
四、基于游客視角的養生文化
從世界范圍來看,武當山的養生之道獨特而又內涵豐富,如果游客在旅游的同時能夠體驗和感悟武當山的養生之道,那將是莫大的收獲。武當山養生之道內容主要囊括了以下七個方面,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涉及中醫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容。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涉及中醫文化、道教文化和武當武術等內容。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及體育健身活動,尤其是武當太極拳,有“太極拳源頭”之稱,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后發先制的特點,亦有發人潛能、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獨特功效,還包涵豐富的人生處事哲學,是極好的健身養性之術。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其應用范圍較廣,適應人群也較多,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武當山的養生食品涉及藥、食、茶、酒等方面,其中以武當道茶最為著名。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制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品非醫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療法進行養生。
五、基于游客視角的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武當山的又一看點,對于普通游客來說,新奇而刺激,欣賞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可謂各取所需。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張三豐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后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拳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后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目前,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并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六、基于游客視角的傳說故事
聽故事是許多游客最喜歡的一件事,而武當山的傳說故事眾多而且內容精彩,因此也成為普通游客的一大看點。武當山的主要傳說故事有真武修仙的故事、鐵杵磨針的故事、金童和玉女的故事、龜馱碑的故事、金殿的傳說、響鈴衫和木魚的傳說、父母橋的傳說、梳妝臺和飛升崖的傳說等等。這里介紹鐵杵磨針的故事,古時候的太和山(武當山)森林厚密,到處是懸崖峭壁,靜樂太子在此迷路。這時有一只烏鴉飛來,在他頭頂上盤旋。太子說,你要是能聽懂我的話,就給我帶路,我要找個好地方修煉。那烏鴉真聽懂了太子的話,給太子帶路。太和山林深樹密,自然也是猛獸出沒之地。這天,太子在一處陡崖下閉目靜坐。突然覺得耳畔生風,只見一只黑虎正向他撲來。太子飛步一閃,順勢一掌,打得黑虎伏地不起。太子拔出寶劍,只見那黑虎四肢伏地,像貓一樣馴服的樣子,不忍心殺了它,就又回到原地閉目靜坐。誰知,那只黑虎頗懂人性,為謝不殺之恩,從此太子修煉時,它就在四邊巡視,每有猛獸出現,它就一聲怒吼,把它們趕得遠遠的。太子在一個巖洞里修行,一年又一年,風餐露宿,夏天酷熱難當,冬天風雪寒冽,只有烏鴉和黑虎伴著他,真是又苦又寂寞。太子有些泄氣,就想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白發老婆婆,正在石頭上吃力地磨著一根鐵杵。太子很奇怪,上前問老婆婆磨鐵杵做什么。老婆婆告訴他是想磨個繡花針。太子說,鐵杵這么粗,繡花針那么小,磨到哪年哪月才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著說,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太子哦了一聲,告別了老婆婆又朝回走。太子走著走著,心里一亮,猛然醒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自己修煉不成,那是因為功夫還不到家啊。想到這里,太子折轉身,又上山修行去了。原來,磨針的老婆婆是天上女神紫氣元君裝扮的,特意以鐵杵磨針來點化太子。后來,人們在老婆婆磨針的地方建了一座宮殿,里面還有碗口粗的大鐵杵和磨針的大青石,人們把這座宮殿取名叫“磨針井”。這種栩栩如生的傳說故事一定能吸引游客的興趣。
七、基于游客視角的文學詩歌
對于愛好文學的游客來說,探訪和學習武當山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文學詩歌,亦是一大樂事。武當山的文學表現形式主要有詩、詞、曲、賦、散文、游記、題刻、匾聯等,其歷史可追溯到漢魏時期。略舉幾例,(一)楊琚《大岳太和山賦》:“顧發源于嶓冢兮,擁翠浪于武當;肆連峰而接岫兮,復積嶺而重崗;峙漢水之南隅兮,跨均房之兩疆;控翼軫之分野兮,應列宿于上蒼。”(二)劉因《武當野老歌》“南陽武當天下稀,峰巒巧避山自迷。春天飛鳥不可度,但見萬壑空煙霏。山不知人從太古,白云飛來天作主。旌旗明滅漢陽津,幾閱東西互夷虜。老人住此今百年,自言三世絕人煙。往事不聞宣政后,初心欲返羲皇前。脯鹿為糧豹為席,竹樹蒼蒼歲寒園。天分地析保無憂,怪見北風山鬼泣。一聲白雁已成擒,回望丹梯淚滿襟。傳世桃源休避世,武陵不似武當深。”(三)王世貞《玉虛宮》:“霞矗黃金界,虹飛白玉橋。帝居開顯赫,天路入岧嶤。薛網云常掛,松珠露不消。步將塵世隔,境許俗心調。圣水流仍暖,仙衣靜自搖。可知笙鶴度,特底引王喬。”(四)紫霄宮父母殿:“父生天天長地久,母生地地久天長。”游客們如果能夠探究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人情,也許能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豈不美哉。
作者:南曙光 單位: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