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化遺產類實驗室模塊化管理,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化遺產學科是一個文理交叉的學科,涵蓋著考古學、文物保護學和文化遺產管理學三個專業方向,在教育教學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識理論和實驗實踐的支撐。在考古發掘過程中需要具有完備的文科知識體系,在文物保護過程中又需要扎實的理工科背景,在文化遺產規劃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具有良好的藝術認知。故而,這個特殊學科的實驗室更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滿足多方面的使用需求,在日常運行中更是需要建立符合其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針對目前文化遺產類實驗室的實際使用需求設計了基礎性實驗教學、綜合性實驗訓練和創新性提升實驗三個模塊,以減少實驗室的重復學習和使用,避免資源浪費,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文化遺產類學科研究的實際需求。
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事業的大力支持,文化遺產研究類專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日益壯大,開辦此類專業的高校也如雨后春筍。文化遺產專業實驗實踐中的文物信息提取、信息分析、無損或微損的測試方法、數字化修復與虛擬化文物展示等等新方法、新技術也日益更新。在教育教學的實踐環節,實驗室不僅僅是滿足學生日常上課學習的教室,更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科學研究和創新實驗的場所。然而,文化遺產學科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專業實驗室的管理模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理工科類實驗室,而應該設計出一套符合交叉學科自身需求的管理運行模式,以適應其特色需求。因此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和手段的局限性已經成為高校實驗教學發展的制約因素,尋求一種新的實驗教學模式,改善實驗環境和實驗內容,轉變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方法手段已勢在必行[1]。
1文化遺產專業的特點
文化遺產,是先民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是各族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特殊的戰略資源,文化遺產在當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一旦破壞就不可能真實和完整地再現。因此,作為以傳承文化為主要使命的特殊資源,發掘、保護和展示文化遺產就顯得特別重要。文化遺產學科,尤其是文化遺產保護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其實驗實踐教學環節是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相關技能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實驗實踐教學是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實驗教學改革為核心,以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和先進完備的實驗條件為保障,創新管理機制,實現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多年來,我國的文化遺產考古研究與保護工作,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在實驗室實踐教學研究的支撐下,具備了獨立開展從考古發掘時的現場保護到實驗室的后續研究、從具體文物的保護方案到大遺址的管理和保護規劃的制定等多方面、多層次系統研究的能力。尤其在實驗儀器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充實的條件下,滿足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需求,切實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文化遺產類實驗室的管理現狀
文化遺產類實驗室是服務于考古學、文物保護學與文物與博物館學等方向的不同學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實驗室,尤其是文物分析技術,它是考古學、文物保護研究與實踐的前期基礎與必要條件,故而文物分析技術實驗室與文化遺產行業的需求關系密切,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2.1實驗課程項目設置
實驗課程體系是專業教學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2]。目前的實驗課程項目設置主要依托于課程的教學需求而展開,比如文物分析技術這門課程,需要開展針對所有類型文物的分析研究,實驗項目就設置為文物分析測試儀器的操作使用、文物的表觀形貌觀察及成分分析等;比如科技考古概論一課面對的是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實驗項目就設置為文物表面形態的顯微觀察、可移動分析技術在文物檢測中的應用等;再比如文物保護技術實驗這門課程,既涉及到有機質文物的保護也涉及到無機質文物的保護,實驗項目就設置為古代青銅器表面的緩蝕處理與封護技術、紙質文物耐老化對比試驗、用色度計測量字跡材料的顏色及其變化等;然而,這樣的設置方式較為零散且存在一定的重復性,僅圍繞儀器操作展開學習,沒有成體系地教導學生圍繞具體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2.2實驗室日常使用管理
實驗室在日常管理中應建立并落實了各項規章制度,具體包括實驗室對外開放實施細則、實驗室固定人員管理辦法、實驗室開放項目申請指南、實驗室儀器的使用與管理辦法等;在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管理中踐行“開放共享、有償使用、獨立核算”的原則,搭建了公用性較強、學科特色突出的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開放實驗室是目前高校變“被動實踐”為“主動實踐”的重要途徑,讓學生盡可能真正作為主體參與實踐的各個環節,在主動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質疑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素質都得到培養[3]。然而在開放共享過程中依舊存在無法滿足社會使用需求的問題,高校內可通過儀器預約系統進行預約使用,但是高校外則無此便利的資源。
2.3實驗室安全管理
實驗室在安全管理方面應切實做到實驗室人員充分掌握實驗室設備、儀器操作方法,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易燃、易爆藥品由專人專柜存放保管;使用高壓、燃氣、電熱設備或易燃、易爆藥品試劑時,操作人員不離開崗位;做好四防、五關、一查(防火、防盜、防破壞、防災害事故;關門、窗、水、電、氣;查儀器設備);定期進行實驗室安全活動,并參加校內外組織的安全使用培訓。這樣的安全管理有效避免了各類安全隱患的發生。
3管理模式探索與實踐
3.1實驗室功能劃分
實驗室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科學研究成績。隨著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斷擴大和完善,如何能夠使實驗測試結果更可信,減少測試過程中的顧慮,提交更準確全面的報告,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故而實驗室應以培養學生熟悉使用文物研究中常用的現代分析儀器,熟練利用現代分析手段來研究和解決文物保護問題為目的。基于此,將實驗室劃分為基礎性實驗教學、綜合性實驗訓練和創新性提升實驗三類(圖1所示)。基礎性實驗教學主要針對各類考古、文物保護及文化遺產管理等方面課程的實驗部分;綜合性實驗訓練主要是學生的畢業論文課題,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使用各種儀器進行測試和數據分析,最終完成畢業論文;創新性提升實驗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創新項目和挑戰杯等學生科研訓練。
3.2基礎性實驗教學
實驗室的基礎性教學實驗是結合課程講授開設實驗實踐,尤其是文物分析技術實驗,是指導學生在了解儀器原理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樣品選擇不同儀器分析測試,使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物樣品的提取分析技術,提升學生的儀器操作使用能力及動手解決問題能力。對于基礎性實驗教學,改變過去教學實驗計劃比較零散、僅僅根據儀器原有功能設計實驗的弊端,改進為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針對不同材質的文物進行成體系、有步驟的系列教學實驗項目并根據實驗目標,對儀器功能進行適當拓展。
3.3綜合性實驗訓練
對于綜合性實驗訓練,強調多種實驗方法的配合使用和相互驗證,提升學生運用綜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在學生畢業論文的設計和實施上,通過綜合性實驗訓練的開展,讓學生對整個文化遺產專業實驗室有了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對于畢業設計和需求有較為清晰明確的認知,在操作實施時方可做到目標明確有條不紊,改變了以往完全依賴于指導老師分配聯系的狀況,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
3.4創新性提升實驗
對于創新性提升實驗,一方面服務于在校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新項目,另一方面更服務于教職員工的科研項目。切實鼓勵大家使用最新方法與前沿技術,針對基礎性問題或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創新,把教學實驗與研究工作結合在一起,在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并熟悉基礎的儀器分析技能,提升個人能力,提高研究成果。這一創新性提升實驗項目的開展,充分調動了學生和老師開展科學研究的積極性,也為更加深入地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4結語
以學科為支撐,以實驗室的功能和服務對象為依據建立的模塊化管理模式,極大地降低了實驗教學資源的重復率,提升了教育教學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按實驗設置的項目配置了儀器設備,實行開架式管理滿足了開放與學生創新訓練的需要,在不改變原本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優化了實驗模塊,為同類實驗室后期建設發展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1]王莉.基于虛擬實驗室的實驗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構建[J].科技創新導報,2008(25):136,138.
[2]趙建華.實驗課程體系建設的系統思考[J].高教探索,2005(3):58-59,62.
[3]程錦,張立峰,王成彥,等.實驗教學中心開放與共享平臺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10):210-214.
作者:吳萌蕾 王云龍 廖原 單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