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畢業論文寫作能力培養的古代文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選題能力的培養
古代文學學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學科。該課程開設周期為四個學期,學時為288學時,周期與學時數均超過中文專業其他學科,其重要性顯而易見。然而,近幾年銅仁學院古代文學學科相關論題的畢業論文撰寫數量卻只占到每屆學生總人數的10%左右,明顯低于語言學科中方言學的50%以上。據調查,由于學生大多來自地方,他們普遍認為對方言學的相關問題比較熟悉,收集、整理資料較為方便,而古代文學學科則不具備上述優勢。此外,即便學生以古代文學相關問題作為畢業論文論題,若沒有教師提供的參考題目,學生自主確立的題目往往不具備研究的可行性。由此,培養學生的選題興趣以及選題能力成為培養古代文學畢業論文寫作能力首要解決的問題。興趣固然跟學生的成長環境、性格、積累與學識相關,但畢竟古代文學學習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中占了兩年的時間,學習興趣在教師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培養。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探索性學習的習慣。可在每學習一章節之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使學生增進對所學內容的了解;也可以在每學習一章節之后,留下若干思考題,逐漸養成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學生所思考的問題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將來畢業論文的選題,如在講述辛棄疾詞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辛棄疾詞風豪放的原因非常感興趣,在課堂上展開了一些討論,有的學生在課外仍舊繼續探討這一問題,并有意將畢業論文的題目確定在此范圍之內。這便是學生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索并為將來的畢業論文尋找素材的一個鮮活例子。另外,鼓勵學生將選題的方向與當地的文化資源相結合,對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考察,不但論文撰寫過程會具有趣味性,還可為活躍當地文化建設貢獻微薄之力,如有的學生就以收集當地史志及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明了其變遷發展為選題,開展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具體選題時,有幾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選題大小要合適,得量力而行。切忌選擇選面太大、問題太深奧、自己把握不準、難以駕馭的論題。例如,有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受某位古代文人人生經歷的觸動,以《青樓名妓促生古代文豪》為論題,想要研究古代文豪產生的動因,并將原因歸之于青樓名妓的推動,顯然過于片面。并且古代文豪何其多,他們的生活經歷也無從全面把握。第二,選題須有一定新意。或新題新作,或老題新作,盡可能在觀點、材料、研究方法、立論角度之上有所創新。就近幾屆學生的具體情況看來,他們往往在選題之前沒有很好地研究選題資料的綜述,不僅論題創新不夠,且研究意義缺乏。第三,命題用語要準確、精煉,不能含糊、晦澀、啰嗦。有的學生以《論納蘭詞之美》為題,題意就比較含糊了,到底是要談論納蘭詞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還是其他的呢?相應地,命題不清,與之對應的論文主體內容也就不會明確。
二、收集、閱讀與整理材料能力的培養
在擬定好論文題目后,一些學生往往急于撰寫,寫作的時候卻又苦于沒有素材,搜腸刮肚,痛苦萬分。荀子曾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與其自己冥思苦想,還不如盡可能地去圍繞論題收集、閱讀、整理相關前人留下的資料。只有收集、閱讀、整理了相關材料,才能熟悉所寫內容,進而確定論點,擬定寫作思路,并尋找出支撐論點的論據。收集材料時要注意必須圍繞論題進行,范圍不宜擴大或縮小。因為擴大則浪費時間精力,縮小則不能對所論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的把握。例如,有一學生寫作題為《論李賀‘馬詩’中所體現的命運悲情》的論文,收集了李賀的詩集、年譜、傳記以及以李賀“馬詩”為題的論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與生命、悲劇相關的理論性書籍,以及李賀詩歌中體現的悲情命運的一類論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則是閱讀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較多,也可以邊收集邊閱讀。閱讀時要記筆記。閱讀詩集時必須標記下與論題相關的詩歌、詩句,并記下自己的理解與體會。閱讀年譜、傳記時,也要對關乎論題的句子、段落進行摘錄、理解與闡發,并錄下頁碼及書的版權,以備后用。閱讀論文時,則須對該論文觀點進行總結,對與論題相關的片段及觀點進行摘錄,所摘錄內容后也得標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單位等。除記筆記外,閱讀時還要時時聯系論題認真思考體會,力求尋找出寫作的思路。閱讀材料完畢要及時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該論題的研究現狀。思考關于這個論題別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沒有道理等問題,在考問別人的同時,也逐漸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論題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現狀的過程中,對于他人沒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夠深刻甚至錯誤的方面,找出需要進一步研究之處,繼而圍繞具體的問題再反復收集有關作品、作家生平、理論、思想等進行閱讀、整理,力爭使自己的寫作思路逐漸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論證所需要的論據。由上可見,收集、整理、閱讀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難之事。然而,從學生的寫作實踐來看,普遍表現出對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夠重視,只是簡單找兩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論文論題相似,就直接將之轉摘至自己論文之中。此種現象的出現固然與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有關,但也與課堂教學中教師忽視對此方面能力的培養相關。如果在兩年的學習時間中,教師適當地教授相關方法,并不時讓學生就某一問題去搜集、整理前人對此問題的資料,在寫作畢業論文時情況自然會有所改觀。
三、撰寫提綱能力的培養
論文提綱是作者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提綱的撰寫也是畢業論文寫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許多學生卻意識不到此點,往往在論文題目擬定之后,就著力于初稿的寫作。初稿完成后交給指導老師,老師卻因文章結構混亂、中心不明而令其擬好提綱之后,重新寫作。例如,一學生論文論題為《論<水滸傳>中李師師的人物形象》,中心內容應是分析李師師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卻大篇幅地探討李師師與宋徽宗的關系,探尋李師師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滸傳》中的形象,李師師對“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問題。因此,在動手寫作之前擬定好提綱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寫提綱的思路,可以從三個基本問題著手。第一,“是什么”,即論題所談的問題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如前面提到的《論<水滸傳>中李師師的人物形象》一題,首先要弄清楚李師師的人物形象特征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是此論題主要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怎么樣”,即論題所談表現得怎樣,有何價值與意義?如果對李師師人物形象特征談清楚了,進一步還可以談談小說中這個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為什么”,即尋找論題所論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論題《論李賀詩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綱,解決詩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問題外,還可以尋求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為什么在李賀詩中寫作了這樣一個“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論題所論就更為深刻了。另外,撰寫提綱時要注意理清大小綱目。論文有幾個大觀點?幾個小觀點?每個觀點的論點、論據分別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來。還要注意分清主次詳略。哪一部分是重點?哪個論據主要說明哪個問題?哪一部分是次要點?哪些論據要簡單說明哪個問題?只有這樣,整篇論文才會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綱撰寫完畢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綱。看看題目是否恰當;檢查提綱的結構是否合理,劃分的部分、層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說明問題;斟酌提綱各層次、段落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擬好提綱之后切記要及時和指導老師溝通,相互交換意見。當然,如果在平常的學習中有意識地進行擬寫提綱的訓練,在真正寫作畢業論文時是易于擬好提綱的。其實,從平常課后一些思考題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試著去擬寫提綱,這樣回答問題的條理也就會更為清晰。學年論文的撰寫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畢業論文撰寫時,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學論證能力的培養
科學論證的過程即是依據提綱開始寫作論文的過程。寫作前所下的功夫如何?論文將完成得如何?在論證的過程中都會得到體現。論證之前已設提綱,一般只須照提綱寫作即可,但若在寫作過程中發現提綱還有不妥之處,就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所以寫作論證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檢驗提綱是否可行的過程。論證時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第一,論點要力求科學、穩妥。體現在古代文學論文寫作中,就得看所論論點是不是符合作家、作品實際,不能離開作者、文本主觀臆測。第二,論點與論證、論據要緊密結合。論證、論據要很好地說明論點,讓人感到有骨有肉,言之成理。如前提及的《論<水滸傳>中李師師的人物形象》中有一論點講述李師師是“既有嫻熟的交際手段又有靈活的政治頭腦的女子”,那么此一部分就應著重談兩個問題:李師師所具有的嫻熟交際手段以及靈活的政治頭腦,看起來似乎得分成兩例進行舉證,但學生卻選擇了一個例子同時舉證以上兩個問題。他所舉的例子是《水滸傳》第七十二回中說李逵在李師師家門外將負責皇帝警衛工作的楊太尉給打了,驚擾了圣駕,李師師以“只推不知”把這件大事化解了,避免激怒天子,同時保全了李逵,也將自己置身事外。巧妙地周旋于帝王與江湖草莽之間游刃有余,雙方都不得罪,可見其交際手段的高明與政治嗅覺的靈敏。此例的選擇確實是做到了有骨有肉,言之成理。第三,論述時中心要集中。全文應該緊扣論題,每一部分要中心集中,不要把該放在另一部分的觀點、內容,放在這一部分。反之亦然。例如,學生談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手法》,其中有一論點是《古詩十九首》“寄情于敘事”,論述此論點時卻沒有集中于怎樣借敘事抒情,反而是論述詩人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去抒發情感,并且也舉出了相關的例證。顯然這樣寫就偏離了所論的中心。又有學生作論文《談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一觀點寫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而所論的內容卻都是曹操如何選賢授能,絲毫沒有圍繞論點去說明。可見,對于論文的寫作來說,即便觀點新穎、正確,并很能說明論題,如果作者論證能力較低,也難于寫出較好的論文。那么,在本科學生正式寫作論文之前,利用課堂或課余作業培養他們論證一些小問題的能力就顯得猶為必要。
五、寫作語言能力的培養
本科論文并非一般散文、抒情文章。寫作之時還應該注意語言使用的規范。總體來說,應在完成課堂作業或學年論文時就開始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論文語言應準確、精煉、通暢
用語準確就是要用最貼切、最合適的詞匯,恰到好處地反映客觀的情況,表達自己的情意。像這句話:“李師師在《水滸傳》中的職稱可是‘東京上廳行首’,那是在歌妓里排在最前面的。”《水滸傳》并非是某個單位,李師師怎么會在其中擁有某一種職稱呢?只要稍作思考就能發現此句意思表達不準確。所以在造完句子之后,應該仔細斟酌一下用語是否準確。語言要精煉,就是用語不能羅嗦、不能重復,但也不是把必要的話語都縮寫成艱澀拗口的語言。其原則是從內容出發,量體裁衣,該長則長,該短則短。語言要通暢,就是“句子要合乎語法規范,要合乎邏輯。”如果句子成分殘缺或是主語、謂語、賓語混淆不清,要表達的意思怎么會清楚,句子又何談通暢呢?除了經常對語言的準確、精煉、通暢進行寫作訓練外,在語言方面還得注意標點的使用是否正確、是否有錯別字。誤標標點與寫錯別字是學生本不該犯卻又時常犯的基礎性錯誤,這樣的錯誤在平時練習中就應堅決杜絕。
(二)語言不宜太俗、太白,宜講究生動形象
語言太過口頭化即太俗太白不好,有些學生甚至將日常口語引入論文之中。如“蘇軾因其才華卓越,筆走龍蛇,作詞時并不完全依照音律的規則‘出牌’。”“出牌”二字就過于口語化,用在句子中致使句子表意也不清晰了。與太俗、太白相對,論文語言應盡可能地生動形象。“古今中外的語言大師,都非常注意語言的形象性,在他們的文章中,總是通過他們形象而生動的語言,做到繪聲繪形,使人仿佛親臨其境。”有學生會說他們遠非語言大師,但卻畢竟是中文系的學生,如果中文系學生的論文從頭到尾平鋪直敘、語言枯燥,就會使讀者興味索然,更談不上讓讀者贊賞和支持自己的觀點了!若在清晰的論證之上再添生動形象的語言,無疑是錦上添花,讓論文增色不少。因而在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對于語言的鍛煉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所談是古代文學學科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幾個關鍵點,以近幾年來銅仁學院該學科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現狀來看,選題、收集、整理、閱讀材料、提綱撰寫、科學論證以及規范寫作語言的能力都有待培養和提高。教師必須在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兩學年中,有意識地通過課堂教學、課后作業或學年論文的方式刻意對學生就以上各環節能力按上述方法進行培養,學生則必須養成探索性學習習慣,培養問題意識,經常思考、摸索、解決一些問題。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不斷互動,一定會逐漸提高學生對于古代文學學科論文撰寫的興趣與能力。
作者:余穎 單位:銅仁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