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文學科中古代文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應用技術型院校人文學科教學面臨的實際問題
總的來說,應用技術院校人文學科面臨的問題的實質,是對人文學科在新的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下的認識不到位。這種認識的不到位應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管理者的認識不到位;一個是授課教師認識不到位,導致學科轉型不到位。應用技術院校的管理者為強調“應用型”,提高就業率,以求在短時間內辦出特色,根據社會需求,開設就業前景好的專業,提倡實踐課程,希望學生就業時能“上手快”,理論課程的課時被大量壓縮,學分被削減。而人文學科,如古代文學所講授的是過去的知識,是歷史形態的信息,看上去與現實生活是脫節的,對學生的就業似乎沒有直接的幫助,久而久之,從直觀上看,這些學科就成了一門“沒用”的學科,學生也逐漸以為學習這樣的學科是浪費時間。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如此片面強調應用型專業,狹隘地理解實踐課程,無論是對學校發展,還是對學生的人生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另外,人文學科的教學轉型往往未能與學校的轉型同步,表現為授課教師不能為本課程在課程體系中找準位置,在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上依然沿襲研究型院校的做法,教學實際效果與培養目標有距離。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如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它一般強調學科的理論性、知識的系統性,比如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歷史、各種文體的流變、各個流派的發生演變影響等。並且,應用技術型院校的古代文學教師,大多出自研究型院校,在教學中不自覺地沿襲了這種模式,但這顯然與應用技術型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有了疏離。就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應用型本科教育應該要求理論‘堅實’,就是理論的科學性很準確實在,但是不要求過深。具體來說,一個正確理論擺出來,把它說清楚,讓學生能夠掌握這個理論就可以了。至于這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構成學派等等,就適可而止。”就其他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來說,如在古代文學教學中依然著力于探究文學發展的規律,各種文體或流派的發生演變,各個歷史時期代表性作家創作的特點與差異,就勢必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授課內容和方式陳舊,課堂上以教師的滿堂灌為主,學生被動聽講,學習熱情得不到提高,并認為學的東西都“沒用”。可見,應用技術型院校中古代文學一類的人文學科面臨的困境的實質是,在新的培養目標下,由于自身的非功利性,在課程體系中定位模糊。這種定位模糊,極易引起管理者、學生甚至授課教師對這門課的輕視。任憑這種輕視發展,勢必會導致這門課程的日益邊緣化,最終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為根據國發[2014]19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要求,應用技術院校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文化素質”從哪里來?當然要從人文學科的學習中來。那么如何將非功利性的人文課程與培養應用技術人才這一功利性的目標結合起來呢?還需要管理者和授課教師正確深入理解“應用技術人才”的含義,轉變觀念,切實地為這個培養目標服務。
2解決應用技術型院校人文學科教學所面臨問題的途徑
解決應用技術院校人文學科教學所面臨的問題,還得從思想認識和教學實際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思想認識方面。就管理者來說,要記住“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如果學校的管理者被急功近利的辦學思想所挾持,被浮躁的社會輿論所裹挾,一味地迎合市場需求,單方面追求技術、技能,那么大學將會變成沒有“大學精神”的技能培訓班。相反,應該牢記“高素質”、“職業技能”兩條腿走路。如何確保“高素質”目標的實現?就是要重視人文類學科的設置。“大學教育不等于職業教育。大學教育的目標不能只限于給學生一種職業訓練,而是要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的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大學教育不僅要注重專業教育(科學技術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質和人文品格的教育(人文教育)。”“人文學科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精神的塑造。”“如果忽視或者輕視人文學科,必然導致整個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庸俗化。”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關注民生疾苦,歌頌生命,熱愛生活,贊美道德才華和獨立的品格,親近自然,重視鄉情、親情、愛情與友情……由于天然的感染力,文學作品在加強學生的人格修養、提升內在品位、提高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而人文素質的高低,對學生職業生涯的長短和職業空間的大小有著深遠的影響。近年來,殺醫案、傷醫案頻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學院教學重技術不重人文的培養模式,導致了醫生人文情懷缺失,行醫過程中與患者溝通不暢,頻頻引發慘案。所以,從管理層面來看,古代文學等人文學科應該受到相應的重視,課時、學分應該提高。
這樣才能使“高素質”和“職業技能”均衡發展,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技術和技能層面,制造沒有文化的工程師。其次,教學實際方面,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法,不是僅指多媒體的運用等,“今人津津樂道的‘教學法’(如講解時如何動靜結合,以及怎么制作精美課件等),基本上可忽略不計。”也不是指我們通常理解的引導與鼓勵學生進行古典詩詞的創作與鑒賞。適當地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古典詩詞的創作與鑒賞,曾被充分肯定過。但事實證明,這一做法只是針對少數對這方面有興趣、有天分的學生來說是有意義的,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并不有意義。這里說的改進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古代文學與現實生活的銜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自主探究精神。具體做法,筆者以為最佳莫過于以下兩種:一是以服務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宗旨,采用案例教學法,以現實中的時事熱點為案例,引導學生在古代作家、作品中尋找與現代精神相契合的例子,學會從古代文學中發現解決問題的智慧。比如以中日釣魚島事件為話題,串聯起自屈原至陸游、文天祥,乃至秋瑾、黃遵憲等作家的經歷和作品,探究愛國主義的真正內涵,使學生在釣魚島事件持續發酵的過程中,既能坦然面對日系汽車等日貨,又能堅定“釣魚島是中國的”立場;以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案為話題,串聯起李斯與韓非的關系、《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的內容,探究如何建立友善融洽的同學關系,面對別人成功時如何保持贊賞祝福的心態,遏制羨慕嫉妒恨等不良情緒;以網上流傳的“丈母娘推高房價”之說以及電視相親節目女嘉賓“寧可在寶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車上笑”的擇偶標準為話題,分析其婚姻觀,并將之與《孔雀東南飛》中焦母的婚姻觀、《西廂記》中崔老夫人的婚姻觀、崔張的婚姻觀作對比,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采用這樣的案例教學法要求授課教師不但能還原作品本身所包含的知識信息,還要能準確把握時事熱點,并能敏感地將二者“接通”,探究這些知識信息與當今生活的聯系,使書本上的“死”知識“活”起來。只要教師古今聯系暢通談吐自如,學生聽講定會“莫逆于心”,形成良好的課堂效果。
久而久之,無形中學生會有古今“不隔”之感,通過“尚友古人”學到古人的智慧,并將之內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其作為應用技術人才的內在涵養。二是以服務社會、促進就業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走出校園,一方面發現并闡釋古典文學在現實中的運用。比如當今隨處可見“中國夢我的夢”的宣傳畫,每一幅宣傳畫旁邊都配有一首詩歌,可發動學生搜集這些詩歌,并分析古典文學知識在這些詩歌中的運用。如一個發式衣著古樸,正抱膝凝思,憨態可掬的小姑娘的宣傳畫旁邊配的詩歌是:“始信泥土有芬芳,轉眼捏成這般模樣。你是女媧托生的精靈,你是夸父追日的夢想。讓我輕輕走過你的跟前,沐浴著你童真的目光;讓我攜手與你同行,小腳丫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呵,中國,我的夢,夢正香……”再如另一幅“管弦少年”的宣傳畫配的詩歌是“高山流水有知音,管弦少年奏心聲。善曲歌罷和風煦,中國夢里處處春”。另外一幅“詩書繼世長,忠厚傳家久”的宣傳畫配的詩歌是“山路上的少年一臉陽光。山路上的書聲誦著吉祥。山路上的書包裝著未來,山路上的憧憬向著遠方。詩書繼世兒孫福,德耀門庭滿族芳!”這些宣傳畫中包含著的古代文學知識:女媧摶土造人、夸父追日、高山流水等典故,“詩書”概念,古詩對偶押韻等常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搜集這些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進行梳理,請學生嘗試著上講臺分析這些知識在當今宣傳畫中運用。這樣做既能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古代文學的有用性,又能鍛煉學生鑒賞能力、審美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當眾闡釋見解的心理和膽量。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揚棄“傳授知識型”的傳統教育,實行“啟發思考型”的創新教育,讓自己成為一個促學者,指導學生做準備工作,糾正學生理解或講解中的錯誤,使“教”與“學”兩個主體的主動性都能調動起來。這無疑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也有利于他們將來走上社會后能關注現實、勤于思考、敢于展示自我。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所學古代文學知識轉化成實際運用能力,培養創造性。應用技術院校一般都有一些校外實習基地,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以這些基地為依托,積極參與社會上的有關活動,如地方旅游文化資源的整合,社區服務策劃,廣告公司、婚慶公司的創意寫作等。這些新興行業,為社會各階層提供著適合現代生活的服務,但都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為底色,以滿足當下人們思想深處復歸傳統的渴望。如旅游產業與當地歷史、文化相結合,社區服務弘揚仁愛、淳樸的風氣,婚姻慶典插入孝道的宣傳等,學生一旦深入這些活動就會不由自主地運用起在古代文學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他們不但會提高對古代文學的認識,也會改變學習古代文學的態度,更會體會到創造性勞動帶來的快樂。而創造性也是應用技術人才必備的素質。教學中做到了以上兩點,學生會早些融入社會,對社會所需、自己的優缺點有更明晰的認識,在就業時做到胸有成竹、自我定位準確。思想認識到位,才能發揮人文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教學內容調整、手段更新,才能賦予過去的知識和歷史形態的信息以新的生命力,這樣的人文學科教學才會既能滿足學生這一生命主體獲取知識的需求,又能滿足他們自我發展的欲望,主動學習,增強就業適應性和競爭力。過硬的技術,加上良好的文化修養,才是真正的應用技術人才。
3應用技術型院校人文學科教學改革的配套措施
思想認識和教學實際中的問題,尤其是教學實際中的問題要想得到徹底的解決,還需要學校管理者、教學主管部門配合授課教師,采用一系列配套措施。首先是調整課程內容,人文學科的授課內容也應更好地對接職業崗位要求和職業發展需求。就古代文學來看,無論是對中文專業來說,還是對其他專業的大學語文來說,都應改變以前文學史和作品選并重的做法,在基本勾勒出學科體系的前提下,應淡化文學史的講解,轉而以分析作品為主。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帶領學生發掘古代文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的內容:先秦文學中的哲學精神、南朝文學中對人生價值的探究,唐詩中積極昂揚的進取精神,元明戲曲中對現實的關注精神,讓學生從作品中汲取豐富情感、滋潤心田的營養,感受傳統文化的優美與醇厚,豐富精神生活與生命體驗,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學生辨是非、明善惡的能力,加強其道德修養。將來走上社會從事技術型工作,也能胸懷天下、關注社會、關注民生,明辨是非、積極進取,這樣的應用技術人才才能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長遠發展。其次是考核方式的改革。現在不少應用技術院校考核人文學科時依然沿襲研究型院校的考核方法,即側重于考察死記硬背功夫,這種考核方法顯然也應該改變。如古代文學的考核可以靈活多樣:可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平時成績可根據學生的課程論文、實踐實際(如課堂分析作品、社會活動的參與)來確定,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可免試。考核方式改變了,學生的創造性的勞動成果得到了肯定,學習的主動性才會大增。“目前教育部正在組織人員加快建設‘應用技術類高校的標準體系’”,在這個頂層設計中人文學科應該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學校的管理者應具有超越意識,既要圍繞產業培養人才,又要著眼于學校和學生的長遠發展,重視人文學科,以對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對內提升辦學層次。人文學科教師既不能認為人文學科對培養應用技術人才一無所用,也不宜妄自尊大,抱殘守缺,閉目塞聽,拒絕改革。一句話,從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管理者到授課教師都應該著眼于“長線”目標,擯棄短視的目標,糾正不正確的觀點,從學生生命主體的發展著眼,結合社會的需求,在課程體系中為人文學科找準位置,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
作者:曹栓姐 單位:巢湖學院文學與傳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