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文教育視域下古代文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所謂人文教育,其本質在于人性教育,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加強受教育者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促進受教育者個人及社會價值的實現。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化發展,科學技術在社會進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彰顯,再加上人文教育功能的實現并不能一蹴而就,人們的教育觀念開始向科學知識教育傾斜,人文教育逐漸被忽視。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科學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對立也屢見不鮮。教師們盲目地認為,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讓學生立足于社會,就必須使他們掌握特定的謀生技能,因此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就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一些專業技能課變成老師和學生們重點關注的對象,而文史哲等課程則被置于無關緊要的地位,大學教育呈現出過分專業化的弊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這就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人的健康全面的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標,“重專業,輕人文”的教育觀念則偏離了教育的初衷。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基石,因此在高校教學中如何加強大學生的人文教育是關系到整個社會價值導向和整個民族精神塑造的重大課題。
二、高校日本古代文學史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日本古代文學史的授課對象為高年級日語專業的學生。語言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過分注重語言這一工具,認為語言學習的目的無外乎聽、說、讀、寫、譯這幾種能力的習得,語言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知識則無關緊要。部分教師“重專業輕人文”的教育觀更是加深了學生這一錯誤認識。因此,目前高校日本古代文學史課堂出現的問題是,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對教科書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對古代文學史中涉及到的作品及其社會文化現象只字不提或籠統概括;學生則更是出于應付考試、拿學分等目的,機械地學習此課程,教師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興趣低下。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日本古代文學史的教化功能,改變過去教學中只重視傳授專業知識的做法,注重人文教育,使廣大學生在學習日本古代文學史的過程中真正獲得心靈的熏陶和升華,“使學生變成歷史意義上、文化意義上、情感意義上、道德意義上的人,實現精神成人的目的”。
三、人文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古代日本文學史課堂教學
(一)分析我國文化對日本古代文學的建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日兩國同屬于漢文化圈,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學的建構,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古代文學的建構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向學生講授日本古代文學史時,不能忽視中國古代文化的以下作用:奈良時代,漢字的傳入結束了日本漫長的口承時代,使日本進入了文字記載時代,首創了由變體漢文或純漢文書寫的文字文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并為假名文字的產生打下了基礎;平安時代初期,日本貴族文化興起,漢字文化更是被置于公眾場合,《凌云集》《文華秀麗集》等大批漢詩集出現在日本文壇,一度占據日本古代文學的主流,掀起了唐風文化的高潮。初期的漢文學模仿帶來了平安中后期的漢文學深層消化吸收,間接地推進了日本文學的“和風化”進程。日本古代文學雙壁《源氏物語》《枕草子》中的白詩受容等就可以反映出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的深遠影響。鐮倉室町時代是日本文學發展的特殊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戰亂頻繁,文學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在中世文學代表作《沙石集》《徒然草》等作品中依舊可以看到中國儒家、道家與佛教典籍及其思想的受容;江戶時代的草子文學、讀本等更是處處有中國明清志怪、傳奇小說的縮影,甚至出現了以中國的小說為題材的“翻案小說”。通過以上的日本古代文學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日本古代文學史是一部日本文學自身發展史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部中國文化受容史,以此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輝煌及其深遠的影響力,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使學生樹立起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解讀日本古典名著,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審美素養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一種重要素質,審美素養的提升應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古代日本文學史課程的講授不僅要包括基本文學常識、文學概念的講解,更要與經典作品的解讀相結合。文學反映的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對文學著作學習、鑒賞的過程,同時也是審美素養形成的過程。文學經典名著表面上看起來或許只是一次遠離社會生活的個體審美事件,但歸根結底是與某種意識、思想、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是對客觀世界的人格化處理。在作品的世界里,人的思想、行為在文學藝術中被展示、被感受、被體認,從而在讀者中引起一系列積極的反應。不同時代文化渲染下的讀者對同一作品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態度。在日本古代文學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學理論的有效滲透,奠定學生審美意識的思想基石;通過文學經典著作的講讀,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真正做到“以美啟真、以美啟智、以美育人”。日本最早的和歌總集《萬葉集》以雄渾、樸實、清新的歌風奠定了日本文學的基礎。其作者層上至宮廷貴人下至普通庶民,題材廣泛還涵括了日本偏遠地區的民歌———“東歌”“防人歌”等,被稱為日本民族的精神故鄉。《萬葉集》是古代日本人民對自身精神生活的直接表露和最真實情感的流露,他們熱愛山水,敬畏自然;忠于國君,奮勇征戰;悼念死者,感傷離別;滿懷希望,追求自由。通過對《萬葉集》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用文學來表達對自然及人生的最淳樸的感動———“誠”的文學美意識。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與清少納言的《枕草子》被并稱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雙壁。作品《源氏物語》以光源氏為主線,描寫了不同身份貴族男女間的戀愛糾葛及生死別離,“美麗”和“哀愁”是貫穿小說的主線。對《源氏物語》的賞析可以讓學生理解日本美學中的“物哀”精神。與此相對,清少納言則一改平安貴族們作品中慣有的感傷情調,采取積極的創作態度,通過對自然和人事的描寫,創造了“明快”的世界,它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一起,構成了平安朝文學中的兩大審美趨勢。
(三)探究文學中日本特有的文化現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任何時代的文學都映射著各自發展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政治思想以及意識形態等文化內涵。因此,在日本古代文學史課堂教學中,不應局限于文學本身的研究,而應將其上升到文化層面,探尋文學背后的文化意義。日本古代文學史是日本精神文化的源頭,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更加客觀地理解日本文化,拓寬視野,并用廣闊的視角去比較中日文化的異同,從而加深對中日文化異同的理解,更好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日本文化向來被稱為“雜合文化”,日本古代文學史中不同歷史階段中國文化的受容,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的這種“雜合性”,了解日本民族自古以來對外來先進事物所采取的慣有的積極吸收、巧妙融合的態度,從而使學生理解當今日本社會對外來文化強有力的兼容和吸收。日本古代文學作品中歌頌自然的作品的大量存在,則展示了日本人對水木山川、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這與中國古代作品的“詩言志”傾向大有不同。對中日文學差異的講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外來事物和文化。另外,日本古代文學中武家社會生活的描寫則有助于理解日本人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古代日本稻作文化中則體現了日本人的集團意識。這些異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對學生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際中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四、結語
文學成果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文學作為人類文學成果的一個側面,蘊含著無數客觀的真理和歷史的啟迪。因此,日本文學史課程作為高校日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必須注重專業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雖然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貫徹加強人文教育這一課題正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它的實施可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通過進行課堂中人文教育實踐的不斷嘗試,日本古代文學史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就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作者:邢心樂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