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區域文化特色中的古代文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河套文化的精神內涵 1.河套文化體現和諧共濟精神。和諧精神體現在人與自然的互惠互利的關系與相融生成的過程。“河套平原,鑲嵌在陰山山地與鄂爾多斯高地之間,是一個斷陷的沖積平原,形成了發達的灌溉農業。”[2]但發達的灌溉農業特別是科學的河套灌區的形成,絕不是一日之功。當黃河水奔騰而下,漫過河沿或是沖決河沿的時候,對人來說就成為天災,土地鹽堿化、沙漠化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但能因勢利導、變害為益,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近代以來,周邊省市的開發者、拓荒者、逃難者匯聚到河套,開發河套,養老終生,“河套養人”這句話足可說明人與當地山水的和諧關系。和諧精神還體現在人與人的和睦關系以及相容共生的過程。從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滲透、共存,到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拼搏,河套地區各民族的團結和諧,融洽相處。土地的肥沃,生活的富足,人心的安穩,是這里的主旋律。 2.河套處于華北與西北的鏈接地帶,陰山為脊,大河為魂,平原坦蕩,草原寬廣,鑄就了河套人民寬厚、包容的性格。縱觀歷史,河套文化的演進過程是不同文化包容共生的過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的時期,而河套地區就是當時一個典范的民族融合的舞臺。農耕文化、邊塞文化與草原文化不斷交融、成熟。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走西口、之后的內地支邊、兵團屯墾、鐵路局進入、知青插隊等,更是交流頻繁,造就了河套人“海納百川”的寬容胸懷。河套人多為移民,或為逃難而來,或為躲避戰爭而來,使河套這塊風水寶地成為多民族和諧共處的家園。 3.奉獻精神是構成河套文化核心的又一內涵。從歷史上看,無論筑長城、修直道的兵民,還是在朔方、北假屯田實邊的勇士;無論抗日戰爭中的包頭、綏西、五原三大戰役,還是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所涌現出的英雄,直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商品糧基地的建設者,奉獻精神成為河套文化的主旋律。從古至今,凡在河套地區能站住腳跟的,無一不是靠創業創新精神支撐、激勵而獲得成功的。以明清以來“走西口”的人們分析,河套的水利、農耕、牧業、商業等取得的長足發展,都是靠“走西口”人們的不斷創業、不斷創新才奪得今天“塞外江南”的美譽。 二、古代文學教學中融入河套文化的思考和實踐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其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系統把握中國古代文學史知識,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較高的欣賞水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現代社會的大眾文化對古典文學既是一個嚴重挑戰,也是古代文學教學提高質量的一個機遇。教師在教學中立足于本地區,將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有機滲透,運用教學內容與人文精神傳遞的有效結合等方式方法,為學生創造欣賞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精華的平臺,將會使使他們體味到中國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 (一)縮短時空距離,增強人文底蘊中國文學史把古代文學確定為上古至鴉片戰爭這一區間的文學,對于學生而言,學習和欣賞古代文學首先面臨“古與今”的時空上的差距,這種差距表現在古人生活文化背景與今人生活文化背景,古人精神層面與今人精神層面”等方面的差異。因為社會的發展必然帶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生活觀點、不同的精神追求與審美期盼。“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人文區別于自然,區別于神理,區別于質樸、野蠻,區別于成功、武略,是人類文明時代區別與野蠻時代的標志。完整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利、真、善、美的統一,代表著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和人類對美的向往。人文精神塑造和支配著人們言行,進而來促進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最終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程度向前發展。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穿越不同時空層面,在現有知識基礎上更好地領會古代文學教學內容,是我們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的問題和尋找方向。引入地方文化資源,用地域文化的精華滲透古代文學教育,是一條可以起到實效的新路子。河套學院處在河套文化的核心區,坐落在巴彥淖爾市的腹地,這里是河套文化的發祥地。黃河文化、邊塞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等多種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沉淀,為輔助古代文學的教學積累了大量的親和現實的素材,而河套文化的精髓就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價值隧道,使學生穿越歷史有了可能性。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更多地運用“歷史還原法”,是一種促進教學的好方法。“歷史還原法”就是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還原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中加以考察。因為所處的時代不同,認識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變化,對古人認識事物的方法、觀點有的很難理解。而“歷史還原法”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基礎,讓學生回到古人生活的場景中,結合現代生活中某些類似的情景、文化,能夠比較容易地做到融會貫通。“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正是陰山的自然風光,一些邊塞詩詞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正是詩人們在河套地區留下的佳句,也是運用“歷史還原法”,讓學生領略古代文學魅力的佳句。 (二)融入區域文化內容,促進師生交流中國古代文學是勤勞勇敢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是彌足珍貴的中華文化寶藏。中國古代文學具有深廣的知識覆蓋面。涵蓋了上古文學、詩經、先秦文學、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等,培養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調動學習熱情,并產生持久的動力,是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大膽探索的。融入區域文化內容,有助于師生的有效交流,有助于學生感悟古代文學資源與地方名勝古跡、地方傳統文化一脈相傳的關系。“古代文人有讀書漫游的習慣,每到一處必會題詩作賦,甚至留居或安葬于之,這些古跡都是我們今天理解古代作家作品的最好圖釋”[4]。就巴彥淖爾市地區而言,與河套文化有關的藝術節有:中國首屆河套文化藝術節、河套奇石根雕展、杭錦后旗河套酒文化博覽會、河套美食文化周、河套文化研討會、河套文化主題公園、河套文化主題廣場等涉及文藝、文化、餐飲、體育、理論研討等32個項目的“河套文化主題大餐”。特別是2012年9月落成并免費開放的河套文化博物院,集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歌舞劇院、科技館、書畫院等功能為一體,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發展、成熟、興盛的歷史全貌,是河套人文地域文化的綜合百科全書,也是當地古代文學教學可以利用的系統、便捷的文化素材。 (三)以嵌入模式將地方文化資源運用于教學實踐嵌入模式即將需要的各方糅合,統籌運用。就古代文學教學而言,把地方文化資源嵌入教學中,克服了僅僅局限于文本解讀的缺陷,更有效地把作品所蘊含的深厚的、超越時空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神傳承廣大。嵌入模式在教學實踐過程的主要形式有:(1)要求學生考尋、發現古代文學中反映的地方文化資源。如作業“邊塞詩人與河套地區的關聯”,帶著問題去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針對性,進而推動學習方法的創新。學生利用圖書館、地志辦或地方文化名勝的史料室,主動學習查尋。使學生學習古代文學從“被要求學”變成“自覺需求”,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2)將地方文化資源嵌入古代文學作品分析中,使古代文學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身邊”認知結構,賦予知識新的活力。嵌入式教學方法不需要全面修改教學計劃,只需要在局部范圍將教學時間進行一定的壓縮并對課程適當進行改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古代文學學習中的入門問題。“地域文化作為一定的地理區域和空間范圍內的文化類型,是一個地區的身份標志,也是一個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托。” 弘揚河套文化是我們每一個河套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將博大精深的河套文化有機滲透到學校的古代文學課教學中,不但能傳承中華民族古典文化,而且也能使區域文化特色在實施過程中得以弘揚。將區域文化素材融入中學古代文學教學也有明顯的教學效果。中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淺顯簡易文言文的能力。將學生身邊的、耳熟能詳的文化知識貫穿融匯在常規的教學當中,可以開掘出一條溝通古今的文化渠道。這種溝通古今的聯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知識背景,可由此及彼、彼此聯通。為學生創造區域文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也是區域文化融入中學的古代文學教學的有益途徑。如在教室的宣傳板上開辟“區域文化快餐專欄”,或在墻壁上張貼歷史名人事跡宣傳畫、名言警句,營造濃郁的空間情境的文化氛圍;在講授邊塞文學的時候,根據內容選擇描寫邊塞主題音樂在課堂上播放,用慷慨激昂或沉緩婉轉的音樂把邊塞文學及文字之美烘托出來。河套文化區域的代表歌曲《鴻雁》這樣描寫到: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歌聲遠琴聲顫/草原上春意暖/鴻雁/向蒼天天空有多遙遠/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詩一樣的歌詞配合悠揚蒼涼的樂曲,歌聲可以把人帶到遙遠的過去,悠遠蜿蜒曲調中內蘊著不屈與剛強,使人加深對古代文學的領悟,陶醉于美輪美奐的家鄉文化中。開展綜合性實踐學習活動,進行家鄉文化尋訪是學生感受區域魅力文化的又一有效途徑。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有利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觀察體驗感受周邊的厚重文化。 唐代著名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這首詩寫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發起征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這里描寫的受降城是河套文化重要的人文景點,歷史上這里風云際會,上演了無數場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戰爭。讓學生到這里實踐,會對這首古詩有更深刻的感受。在河套文化區域散布著很多歷史遺跡,如昭君途徑地的雞祿塞、秦漢戰云屯的高厥塞、西夏古城池的高油坊、東方不老墻的秦長城等,這些都是學生開展實踐學習,提高文學素養的人文景點。 作者: 李俊紅 劉軍 扈雅璐 單位:河套學院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