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探求古詩敘事能力的限制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靈活的漢語古典詩歌表達方式
(一)抒情方式多樣詩歌語言的妙用體現在抒情上。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作為抒情的兩種方式,廣泛應用于詩詞之中。1.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作者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認識滲透到在作品中,率直的風格有著震撼人的作用。如《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中“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描寫的是女子對“情郎”內心表白,表達了少女時代熱烈、溫善、純真的愛情,顯得真率、坦蕩而動人心魄。2.間接抒情是指詩人比較間接、隱蔽的表達感情,讀者只能從事物、情景中,體會詩人的感情,從而感受和體會詩人的主觀意向,這是由作者使用的間接抒情的藝術手法形成的,含蓄的風格使其感情綿長深邃,魅力十足。間接抒情種類眾多,如因事抒情,托物言志,詠史抒懷,借景抒情。而借景抒情又可分為: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在此舉一例說明間接抒情,如漢代樂府民歌《十五從軍征》中“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這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二)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藝術手法可以劃分為表達技巧和修辭方法。修辭手法可以yi和nanuoong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和藝術性。常見的修辭手法,如比擬、比喻、借代、夸張、對偶等。表達技巧也有多種,例如對比、象征、聯想、襯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以樂景寫衷情,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等等。
二、語言的局限性
自古以來人們早已認識到語言的不完善,《易•系辭上》中就提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言的局限性是一種客觀存在,導致語言局限性的主觀原因:
1.作者想要深刻的表達多種意圖———情感的復雜性使語言難以勝任。
2.作者的表達意愿與此有關。有人刻意隱藏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或者突出神秘感等等。
3.作者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語言的使用者無法準確、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意圖,也會造成言不盡意,乃至言不及義。
4.作者的知識儲備直接關系到表達的流暢度和意義的深刻性。即便不能完美表達,如果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就能表達的相對酌暢淋漓。如果知識儲備匱乏,在表達時經常無詞可用,就會產生“言不盡意”了。語言自身潛力的開發是彌補和超越語言局限性的重要途徑。這包括個人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也包括整個語言體系的發展與壯大。
三、樂府詩歌的特點及《木蘭詩》的瑕疵
樂府詩歌的靈活性成為其敘事性的重要依據。但是,即便如此,受到語言本身,特別是詩歌語言的限制,其敘事能力仍舊存在缺陷。
(一)樂府詩歌的特點
樂府詩是由漢武帝成立樂府官署,經樂府署采集保存之詩歌發展而來的。作為古體詩,其作品多為民間創作,可入樂,可歌唱,內容多敘事,反映時代,句法靈活,多采用長短句,對平仄和對仗沒有近體詩那么多規范,對押韻的要求不是十分嚴格,只求韻律和諧,可以換韻。其特色鮮明,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這種淳樸的詩歌風格,文字簡單清新,彌漫在詩里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義,而且純真自然。
(二)《木蘭詩》中的瑕疵
《木蘭詩》中開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顯而易見織機的聲音已經很生動;第二句“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應該是旁人的感受,其對比的藝術效果很強烈,可見嘆息聲之大,然而聽不到機杼聲,是不合邏輯的,與前文“唧唧復唧唧”形成矛盾。“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如果從藝術效果來看方便記誦,而且有韻律感,可是由于受到五言的限制,作者只好把一句話拆分成兩句,不符合詩作精煉的原則。“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是明顯的有悖常理,木蘭之父何許人也?怎么可卷卷出現?“十二”這個數字很奇特,在“策勛十二轉”和“同行十二年”里分別再次出現,可見作者對“十二”十分偏愛。
這里面的數字只能是虛指,為了形容多,而選擇此數字,同時湊足兩個字成為五言,看似合乎規范感,這樣一來,敘事詩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明顯要受到置疑。同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也無非是為了對偶而用的虛指。“十年歸”與同行“十二年”形成鮮明對比。文中“東市”“西市”“南市”“北市”無非是要說四處去買東西,可是語言中又找不到可以更好地表達地點的詞匯,便用工整的東南西北來應對,與真實的情況相去甚遠。“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朝暮之間跨越如此距離,只能說是藝術效果了。“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述的是北方的寒意,然而一年四季豈能是一個冷便表達全部?當然為了突出環境的惡劣,生活的艱辛,突出一點也是可行的。“木蘭不用尚書郎”聽起來十分順暢,也貌似合理,可是作為一個女子要做到如此官職似乎并非易事,這里作者更多的是考慮押韻效果,同時突出木蘭的功勛。
作者:陳巖柏 單位: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