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wǎng)用心挑選的論古詩教課的要領,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抓住關鍵,用心咀嚼
講解古詩不能像講解古文那樣逐字逐句分析,而要抓住關鍵,用心咀嚼,以點帶面,總體把握詩歌的內(nèi)容及情感。
1.抓住詩眼巧引導
詩眼,也就是詩歌中集中流露和具體體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詞或語句,是理解詩歌的關鍵所在。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關鍵,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妙。抓詩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易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答好在讀出了感情,老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xù)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xiàn)‘別時人’之‘別時情’?讓我們一起來細品。”
2.抓住妙語悟詩情
詩歌中的妙語包括詩句中精美的詞語、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以及詩中的名句。有些詩歌沒有詩眼,此時就應抓住詩中的妙語,對這些妙語仔細品味,一樣能很好地把握整首詩的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花濺淚”“鳥驚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悅鳥性”“空人心”,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子規(guī)啼”“愁心”等。這些詞語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教學中可啟發(fā)學生深入體會。
二、旁征博引,巧妙開拓
就詩論詩,往往還不夠。這時就需要旁征博引,推及其他。
1.聯(lián)類比照,以詩教詩
聯(lián)類比照就是把相同類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輔助此來講,達到以詩教詩的目的。如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就可以把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聯(lián)系起來講。三首詩的基調(diào)都是思念傷別,但因人不同,所表達出來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個“意”把千言萬語都包容在內(nèi),用一個“同”寓意一切盡在不言中,深切地表達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詩人用想象的筆調(diào)浪漫地表達出了思友之情;岑參是把送別的情融在寫邊地之景中。這樣講,不僅使學生對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理解更透徹,而且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2.滲透生活,定向延伸
古代詩歌中有不少名句內(nèi)涵豐富,含義深邃,是作者彼時彼地對實際生活感悟的概括,具有很強的哲理性和啟迪性。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抓住與現(xiàn)實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知識定向延伸,將現(xiàn)實生活的信息注入名句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去探究這些句子,從而靈活掌握和運用這些名句,達到古為今用、拓寬視野的目的。
如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廣為傳誦的名句,教學時要啟發(fā)學生:詩的含義是要想做到心靈澄澈,就必須不斷學習,時時補充新知。這里的“活水”含義豐富,不只限于書本知識,教師在教學時,應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靈活掌握“活水”的不同含義;可舉例說,有位學生平時善于觀察、積累生活中的素材,寫作時信手拈來,內(nèi)容生動傳神,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的同學向他討教寫作的秘訣,他引用朱熹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回復。這里的“活水”是什么意思呢?除此之外“活水”還可指什么?這便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學生會根據(jù)生活體驗,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賦予“活水”以許多新的含義。
作者:王文娟 單位:江蘇省阜寧縣羅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