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論高校古代文學課教學改良的構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
在如今流行的幾種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中,道學家的文論往往受到高度評價,政治性強、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注重實用性的作品不但被選入教材,而且還得到推崇。與此相反,一些政治性不強但文學價值很高的作品卻往往被視為“形式主義”、“唯美主義”而受到責難。文學史教材一向對唐宋古文運動推崇備至,而對駢文、賦等文體不遺余力進行抨擊,都是這種傾向的表現。先秦兩漢時期,文學還未獨立,文史哲不分,真正的文學散文還未誕生,講授古代散文自然不能不從歷史散文和哲學散文講起。經過魏晉“文學的自覺時代”之后,還將韓愈《原道》、柳宗元《封建論》等政論、史論文作為優秀文學作品進行講授,恐怕是很不合適的。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內容的載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等教材可謂種類繁多,異彩紛呈。任課教師在選用教材時,應該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按照教學對象的學習目的和實際需求,本著“取法乎上,點面結合”的原則,選擇一套學術觀點公允,成果最新,材料豐富,學界有較高公認度的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以此為本,兼介其他影響較大的文學史。
通過不同版本、不同觀點的文學史分析比較,任課教師可以加以點評,也可以說明自己的觀點,為同學們既開闊了學術視野,也為學生思考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就方法意義上作了展示。尤其對那些擬報考研究生的同學幫助最大,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就作品選而言,教師也應采取這種開放性的原則。在選擇一種與文學史配套的作品選本的同時,還要向同學推薦介紹其他有關選本,并介紹各自的特色,并且鼓勵同學們課下根據個人興趣,指導他們閱讀有關作家的選本及別集。這樣做的好處不言而喻,為那些將來有志于研究古代文學作家的學生指明了道路。我國古代文學史的內容本身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不像我國現當代文學史那樣,具有很強的時代色彩、更新很快。
建國之后編著的文學史教材,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但其基本觀點還是比較穩妥的,因而被使用多年受到眾多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生的好評。近年來,由于學術研究的日新月異,很多新材料、新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的出現,使新的文學史教材應運而生。老教材的優點是學術根基扎實、闡述精煉,缺點是名詞老化,方法陳舊;新教材的優點是觀點新穎,立論高遠,缺點是有些觀點爭議較大。在教學過程中,建議把二者結合使用,取長補短,給學生介紹較為客觀、準確、最新的文學史觀點。另外,任課教師還應經常瀏覽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和前沿的學術信息,及時把學術界前沿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學中來,不斷為自己的教學注入新鮮信息,增加授課內容的豐富性與科研色彩。
二、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
教學方法的改革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改革的成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征求同學們對于教學的意見看法,并及時調整改變教學方法,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傳統教學方法要求學生熟讀乃至背誦大量的名句名篇,讓學生從誦讀中領略作品的韻味,進而體會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風格特點,從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其成功之處。但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諸如傳播信息量小,不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難以避免的。傳統教學方法的短處正是現代教學方法的長處。現代教學方法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極大地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同時調動了學生視、聽、觸等各種感官,在短時間內全方位地接受盡可能多的信息,提高了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生沒有很多時間閱讀大量文學名著的情況下,適當播放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可以使學生對原作有一個大致了解。指導學生將文學名著與改編的影視作品進行比較分析,探討改編的得失,也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原作的理解。
當然,現代多媒體技術在古文教學中運用,也不是萬能良方。除了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之外,運用不當也會帶來副作用。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時,每個學生腦海中浮現出的文學形象是不一樣的,對作品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樣。以觀看影視作品代替對文學原著的閱讀,就會削弱學生對文學語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根據名著改編的那些影視作品已經被融入了改編者對原作的理解,即使標榜忠實于原著,也因藝術樣式的改變導致不可能與原著完全一模一樣。因此,在采用這種教學手段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閱讀原作文本的指導,否則就會對學生造成誤導,容易使改編過的影視作品等同于作家作品。
三、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單純的教師講授教學法,將學生置于了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師只要完成了“傳道授業”的任務即可,學生也是忙于“四記”:“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答筆記,考后全忘記”。這在當今大學校園可謂是屢見不鮮。在以考試為中心的我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同樣存在這樣的弊端。筆者認為采用以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會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具體說來,可分為四個步驟:學生精讀、教師導讀、師生研讀、學生實踐。學生精讀。近年來,在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越來越多的學生的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面及閱讀量跟不上教學的進度,學生只滿足于通過影視來了解古典文學名著,也許這和當今的“讀屏時代”有關。但他們只是從文學史上的引文中斷斷續續了解作品的片斷或只言片語,并機械地記憶教科書中的結論,缺乏個人理解,失去了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意義。由于課時所限,教師又無法帶領學生在課堂上逐一閱讀作品。因此如果采取精讀經典的辦法,并列出具體篇目,定期逐人檢查,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對這些作品的精讀,學生可以舉一反三,體會到唐宋詩詞的結構、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的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而且熟讀這些文學精品,會成為他們文學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益終生。教師導讀。在精讀經典作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講解作家作品的相關知識,并適當補充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掃清理解上的障礙,指導他們對作家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學語言的運用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古典文學作品中大量的語匯,僅用標準的現代漢語解釋,說明其涵義,可以說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如果教師用一些更加鮮活的語匯加以解釋,效果自然大為不同,也會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師生研讀。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地穿插討論的方式。就某一專題,要求同學們課下認真閱讀,深入思考,然后組織討論研讀,讓同學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提高同學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注意要選擇那些爭議較大的作品,讓同學們在討論中發表個人意見,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就可以。由于學生受知識面窄、閱讀時間短等因素的限制,難免在討論中出現一些不成熟、片面、偏激的觀點,有的同學對作品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層次,這時教師要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弱點。在討論后的教師評議中,對那些有價值、有新意的觀點,要及時給予肯定,使同學們在作品認知方面上升到新的層次。討論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求,使同學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進一步閱讀,從而進入良性循環。由于教學計劃與課時所限,討論不能經常組織;加之擴招導致的教學班規模較大,組織討論難度可想而知。但選準某一專題,分組進行討論,對鍛煉提高同學能力,加深對作品理解,還是大有裨益的。
學生實踐。經過以上三個步驟之后,接下來就是最關鍵的步驟——學生實踐。學以致用是在古代文學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解決學生厭倦此門課程的關鍵所在。教師在講解了一些重要作品和討論了一些專題之后,應要求同學撰寫小論文,鍛煉其科研寫作能力。特別是對一些重要的作品篇章,要求學生揣摩作家的創作心理與動機,嘗試分析其中的寫作技巧和表現手法,鼓勵愛好文學創作的同學借鑒學習,大膽創作。讓學生嘗試寫作舊體詩詞,親身體會創作的甘苦,經過實踐證明,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學生提高寫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動筆嘗試創作,練習古代作家作品中的寫作手法,體驗古人創作的感覺與滋味。這樣不僅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而且會潛移默化、學以致用地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者:解國旺 單位:安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