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探求古代文化對外國創作詩歌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中國文化移入的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的移入
在20世紀的美國現代詩歌創作中相當普遍,從20世紀初期新詩運動開始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高潮。一些現代詩人如龐德(Ezra)、羅尼爾(AmyLowell)、桑得堡(CarlSand-bury)、史蒂文斯(WallanceStevens)等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把中國的哲學思想及意境融入到他們自身的詩歌內容中,并巧妙地運用中國古典詩歌的表達方式,進行美國文化價值觀下的英文詩歌創作。中國古典詩歌富含中國傳統思想品格、文化精髓和道德觀念,散發著對大自然美的傾慕、對天人合一和諧境界的尋覓、對權力和榮華的輕視以及對質樸與閑適生活的推崇。這種獨特的魅力迎合了美國現代意象派詩人詩歌創作的基本原則和理念,影響了現代意象主義詩學觀點和創作取向,同時也給美國的現代詩歌注入了清新和活力。中國道家思想認為,人不是萬物的主宰者,而是萬象中的一個物種,要做到“以物觀物”,才能觀察到大千世界的發展演變。自然中大千萬象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存在和獨特的美好。
美國20世紀初期的意象派詩人選取新的感知和表達世界的方式,與道家關于自然、人生和美學的基本思想很相似。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Stevens)是繼艾略特(T.S.Eliot)之后又一位重要的現代意象派詩人。他的詩獨具特色、不同尋常,巧妙地融合了抽象與具體的語言,意境新奇,自由奔放。其優美的旋律、豐滿的形象、詼諧的語言、富含深刻的哲理以及對人生的理解都為讀者所傾倒。他的詩歌繼承了浪漫主義的傳統,同時深受東方文化意象的影響。在他的大量的日記、詩歌和往來的書信中,他都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他曾在大學期間學習中國的哲學和文化,對東方文化和文學藝術的熱情影響了他的整個一生。他的詩充滿了中國式哲學探討的智慧和優雅,在處于荒亂無序時代,就像一個清新又優雅的風景一樣迷人奪目。
二、中國文化“意境”的移入對史蒂文斯作品的影響
詩歌的意境是意象與想象的統一體。要領悟詩歌想表達的虛實相間的意境,只有通過詩人的描寫來引發讀者放飛想象的翅膀,以彌補意象言語的不足。華萊士•史蒂文斯一向強調想象力的作用,他的詩歌創作富含三個媒介:現實世界、想象與詩歌創作。他認為一個真實的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在詩人主體想象中被感受,他相信詩歌是通過現實和想象相結合創造再生的產物,他那希望在現實中消逝的秩序與美感可以通過詩歌的朦朧內涵而重現。《必要的天使》是史蒂文斯的詩學理論代表作,他在其中闡述了詩歌最高的人類活動,是能幫助人類認識現實的最高的虛構形式。他的詩歌通常不是對個人情感的直接表現而是特別關注詩人主體的心境,表現對于客觀現實的觀察與聯想。他的充滿藝術、現實與想象力的詩歌是他詩學理論的靈魂。
史蒂文斯相信詩歌創作如同生命一樣,必須通過作者的“創造”再生,特別是要通過作者的“虛構”(fiction)的創作而使其永葆青春。史蒂文斯的《星期天的早晨》一詩也探討了詩人主體想象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詩中的各種自然視覺形象也激發出人類的各種情感和記憶體驗。詩歌通過主觀感受雨天激情、雪花飄零、林花怒放、秋夜歸途、夏日綠枝、冬日殘樹等自然視覺形象,引起女主人公歡欣、哀愁、熱情、歡樂和痛楚等思緒,描繪了人與自然相互依賴、自我和諧的愿望。史蒂文斯認為詩的世界與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無法區分的,不僅想象依附于現實,現實也離不開想象,詩人一直在創造人類向往但并不了解的一個世界,賦予生活最高的虛構形式。
三、中國文化“表達方式”的移入對史蒂文斯作品的影響
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理念與中國山水畫相同,都十分注重主客體交融,描述的重點不在敘述者本身,而在于主體融于客體的表達方式,這與英美文學及詩歌都是不同的,英文中的主體思想往往居于主導地位。史蒂文斯曾表露出對中國山水畫的喜愛,認為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靈感與自己構思詩歌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作品都強調現實世界與人類內心情感的融合,既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在史蒂文斯的詩歌《六個意義深遠的風景畫》(SixSignificantLandscapes)中,詩人試圖在詩中消除主客體界限,嘗試模仿中國古典詩歌的表述方式,讓主體融入客體。Anoldmansits一個老人坐在Intheshadowofapinetree松樹的陰影里,InChina在中國Heseeslarkspur,他看到飛燕草Blueandwhite,藍色的和白色的Attheedgeoftheshadow,在樹蔭邊上Moveinthewind...被風吹動……這首詩沒有傳統英文詩歌那種直接抒情的描寫,而是通過孤獨的老人、寂靜的松林、藍白相間的飛燕草和徐徐拂動的微風等意象,編織出一幅優美的畫面,暗示主人公寄身于松林中與自然同在,詩人作為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已經融入到畫中等同于自然,只有以物觀物,潤物自然,才能體會景物的真實性。詩中沒有主體思維和思想,通過審視客觀景物,將詩人主體心境融入客體環境,贊美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描述出一幅“以我觀物,物皆我之色彩”的意境深遠的中國式古代山水畫。也許我們難以琢磨詩人寫作時的真正意圖,但詩歌中由文字勾勒出的意境足以撥動我們的心弦,感受到詩歌之美。
四、中國文化“哲學思想”的移入對史蒂文斯作品的影響
1923年出版的詩集《簧風琴》標志著史蒂文斯的詩歌朝著探討哲學思想的方面又邁近了一步。《雪人》是其中的一篇杰作,整篇作品都滲透著中國元素,展現出一個全新感知的世界,表現出對于自然的熱愛以及對于自然在藝術創作中的推崇。“有”和“無”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存在與虛無這個悖論性的結論正是詩人探討藝術與現實、想象與虛構的辯證關系。以雪人比喻一種抽象的、虛無的“冬日心境”,體現出詩人對紛繁復雜哲學的現實思考。《雪人》(TheSnowMan)一詩是一篇獨白,全詩共5小節,每節3行,共15行,107個詞,一眼看去錯落有致,具有“形美”。Onemusthaveamindofwinter須要有著冬日的心境;Toregardthefrostandtheboughs才能領略眼前的冰晶雪白;Ofthepine-treescrustedwithsnow覆蓋枝枝青松;Andhavebeencoldalongtime須要久久感到寒冷;Tobeholdthejunipersshaggedwithice才能欣賞松枝銀裝素裹;Thesprucesroughinthedistantglitter在斜陽中閃爍光彩;OftheJanuarysun;andnottothink才不會心懷感傷;Ofanymiseryinthesoundofthewind寒風蕭蕭;Inthesoundofafewleaves殘葉飄零;Whichisthesoundoftheland那是大地之聲;Fullofthesamewind同樣的風滿大地;Thatisblowinginthesamebareplace在這遍野荒蕪;Forthelistener,wholistensinthesnow為雪地里的聆聽者吹送;And,nothinghimself,beholds自身虛無才能審視不存在的虛無;Nothingthatisnotthereandthenothingthatis.自身不存在方可洞察虛無的存在。本詩借鑒中國意象的創作手法,整篇作品雖然名為“雪人”,卻沒有任何描寫雪人的語句,王國維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作者強調意象,通過現實與想象的聯系,將“雪人”孕于詩行中。王國維還曾說:“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雪人”一詩表面看來是有我之境,但仔細體會,詩中的“我”是“空我”。“雪人”(snowman)與“無人”(noman)在英語發音中相近,本詩是一個不斷凈化的過程,詩人認為只有真正擁有了空無之心和冬日心境,才能領悟自然冬景的美好。
詩人在詩歌開篇兩小節描述出一幅逼真的、靜美的冬景畫卷,從寒霜和白雪覆蓋的松枝到遠方陽光下的杜松,由近及遠,由清晰到模糊。這里強調了主體觀察客觀自然的時候,需要有與之相配的心境,因為若要去欣賞自然就要有自然的心境,可見是自然賦予人類的想象力。
要想有觀賞冬日的美景,就必須有冬日的心境,要去除主觀賦予寒風的凄苦感覺,因為這是人類的情感,這種描寫會扭曲大自然真實自然的姿態。第三和第四小節是陣陣傷感風聲和殘葉聲響的聽覺描寫,史蒂文斯提倡在詩歌中運用有意義的聲音,借助詩歌獨特的語言手段暗示人類心靈與自然的和諧,強化人與自然交融統一的主題,使詩歌的哲理意蘊更加深厚。最后兩小節刻畫的是連原本模糊的景色和傷感的聲音都消失了的荒涼大地,連雪地里傾聽的雪人也變成了虛空,融于白茫茫的雪景之中。“存在與虛無”是道家禪宗認為的萬物之根本。這種淡出世俗、超然世外、索然無求、自在寧靜的心態也正是詩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認識世界,就必須全心投入,達到物我兩忘的超然,才能真正合二為一,才是詩人觀賞雪景而領悟的真理。史蒂文斯這種把哲學思想糅合到文學詩句中的創作手法讓讀者理解深邃的生活哲理,體會物我兩忘的禪宗意蘊。《雪人》中作者描繪了一系列足以能夠代表北美冬日風物的自然意象:霜、雪和覆蓋雪的松枝。的確“一個人只有具有冬天的心境,才能去看雪,才能看那松樹上掛滿霜雪的樹枝。”
眾所周知,在20世紀初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作品大量地傳入西方社會,拓寬了西方文學者人的視野,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史蒂文斯的作品顯示了世界與想象創作的統一及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他用優美的文字勾勒出的人類心靈與自然的和諧畫面,其作品體現了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學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影響。在跨文化交流日新月異的今天,史蒂文斯的作品仍然深受中美學者的追捧。
作者:袁素卓 李東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