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代文學在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近些年來,古代文學課教學改革的熱點都集中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融合等方面。本文探討的專題教學法即屬于此。專題教學法通過科學布局,不僅可緩解課時少與內容多之間的矛盾,還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系統化,培養學生專題歸類和綜合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古代文學;專題教學法;學生能力
作用為適應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近些年來,古代文學課教學改革的熱點都集中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融合等方面。本文探討的專題教學法即屬于此。古代文學課的專題教學法多指以歸類、整合具有共同屬性的內容(包括作家、作品、題材、體裁、風格等)集中進行教學的方法。在文學史多以朝代為時間順序編排內容的情況下,專題教學通過科學布局,不僅可緩解課時少與內容多之間的矛盾,還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系統化,培養學生專題歸類和綜合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
一.有利于學生系統化地掌握知識
古代文學課傳統的教法多按朝代歸屬的作家作品分章、分節講授,學生獲得的文學知識是片段式的,往往是學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而專題教學就可以糾正這種弊端,將那些具有共同屬性和共同特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學現象歸類講授,打破時間(朝代)的界限,前后貫通,能給人以完整的印象。如講授戲曲部分,可從分享2500年前部落巫覡主導的祭祀儀式開始,將春秋戰國時宮廷內的倡優俳優、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百戲和隋唐的民間歌舞《踏謠娘》、參軍戲,還有宋金雜劇、院本、變文、諸宮調、南戲以及元雜劇、明清傳奇、地方戲等綜合一起,與學生一起閱讀它們中的代表作品,觀賞戲曲視頻,熟悉傳統戲曲的角色行當和戲曲的歌舞性、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等特色,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戲曲的審美特質和所表現的倫理精神。還可以介紹中國戲曲在海外的傳播情況,如《趙氏孤兒》《琵琶記》在十八、十九世紀歐洲的翻譯、上演等傳播情況。這樣的教和學,有利于學生完整地系統化地掌握中國戲曲方面的知識。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專題歸類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專題教學法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訓練他們分析問題和綜合研究問題的能力。如引導學生進行專題歸類、擬定專題題目的訓練,就是一個很好的選項。在對不同作家作品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對寫相同題材的作品,或相同體裁的作品,相同風格的作品,或有相似經歷的作家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中顯著的共同特征,擬定專題題目。一般而言,學生對同類題材的作品作專題歸類,容易操作一些。如同為寫邊塞題材的詩,絕大部分都寫邊塞的奇異風光、嚴寒的氣候、守邊士卒的艱苦生活與樂觀豪邁、深切的思鄉情結、戰爭的激烈和殘酷、為國獻身的精神以及詩人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邊防問題的思考等,有的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這些相似點,而能擬出“總是關山壯豪情———高適、岑參、王昌齡、崔顥、王之渙、李益的邊塞詩”這樣的題目也不是難事兒。同樣,寫田園題材的詩,都關注田園風光、田園生活的寧靜淳樸、農家風情、農耕的場景、農人的辛勞與樂觀,寄寓隱逸的情懷等,有學生就題為:好詩都向田園吟———陶淵明、王維、孟浩然、范成大的田園詩。不過,也不排除有些歸類有難度,如詠史懷古詩,從東漢班固的《詠史》開始,幾乎歷朝歷代都有,雖然都以歷史作為詩人感情的載體,史情緊密結合,或憑吊歷史古跡,或回顧古人的業績或遭遇,抒發感慨、寄托哀思、托古諷今,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但不同的作家,因自身的經歷、境遇和認知等原因,寫法就不同,產生的社會效果和影響自然有差異。像杜牧和王安石的詠史懷古詩,長于翻歷史舊案,給人振聾發聵之感。面對這種情況,不妨引導學生以朝代歸類擬題。如:感喟翻案語驚人———唐宋時期的詠史懷古詩。縮小了概括范圍,要好把握一些。以作家的經歷作專題歸類,如貶謫作家群專題,就可以將多次遭受貶謫的作家歸類,以劉禹錫、柳宗元為例,選其在困境中共有的心態命題:不屈的斗士———劉禹錫、柳宗元貶謫中的文學創作。其他的還有漂泊作家群,隱逸作家群以及一些文學團體、詩派,如建安七子、初唐四杰、大歷十才子、韓孟詩派、白體、晚唐體、江西詩派、辛派詞人、四靈詩派、江湖詩派等等,都可按類選材,構建專題。至于以作品的風格作專題歸類,則比較復雜。很多詩人的創作風格呈現多樣性;宋詞也如此,宋詞的豪放和婉約,是相對的,有不少詞人的詞作兩者都有,很難絕對的劃清,但引導學生通過歸類閱讀和梳理這些文體作品,會對文學中的“風格”現象有更具體的認識。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觀念和研究問題的創新能力
毫無疑問,在學生歸類閱讀和整合專題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問題,有了問題意識,而專題教學就是要在這個關鍵時刻啟發他們尋求、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便是研究觀念形成的開始。從這個角度講,專題教學也是一種研究型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研究’的本質特點,側重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精神、意識、態度和能力等,從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特征的‘教學型’教學轉變為以培養認知能力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學,從而達到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目的”[1]。對于低年級的本科生來說,研究觀念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養成。中國古代小說是一片神奇瑰麗、萬紫千紅的園地,同學們都感興趣,都想進去走走看看。其中文言小說名著就有漢魏六朝小說、唐傳奇、《聊齋志異》等。筆者曾在這個專題的探討活動中,收到學生的一份探究成果,她通過閱讀和比較,發現了劉義慶的《幽明錄焦湖廟祝》、沈既濟的《枕中記》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續黃粱》三個文本之間的聯系,即“枕中”(“黃粱”)題材存在傳承變異的特點。這說明經過長期訓練,學生漸漸有了探究問題的意識。而白話小說名著則以“七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和“三言”“二拍”為專題,教學中,筆者也曾嘗試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歸出專題。結果歸類的情況遠遠超出了預期,他們概括的專題名目有:明清小說中的宗教文化、明清小說中的神話元素、明清小說中的市井風情和商人形象、酒與明清小說、《聊齋》中的落第書生和《儒林外史》中的落第書生、明清小說中的世情生活、明清小說所揭示的婚戀愛情觀、明清小說中的男尊女卑意識、明清小說中的性觀念、明清小說中的忠孝信義。作為一種研究,有的專題具有鮮明的創新性,體現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當然,培養學生的研究專題的能力,光靠閱讀、分析文本還不夠,還要豐富和提升他們的文學理論知識,學會運用研究方法。以研究小說為例,就有必要向學生介紹黃毅、許建平的《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一書,解說有關文本分析、社會學批評、文化學研究、理論批評、索隱派的視角與方法、考據派的視角與方法、文獻學的視角與方法等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的特點。通過多角度多層面的積累和努力,學生的文學研究能力必然大大增強。筆者從近五年來指導的畢業論文中就能找到充分的證據。五年前,批閱學生的畢業論文初稿,最令人頭疼的是概括問題的能力差。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問題,往往要用兩三句甚至幾句話來表述,重復啰嗦的現象俯視即是。而近一兩年,這種局面大為改觀,學生呈上來的畢業論文初稿,基本上像畢業論文,這得益于先前的課程改革和試點專題教學法。同時,筆者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有關課題立項申報,從選題論證、資料收集、研究過程、成果結項,進行精心指導,先后有兩個課題立項成功。國學大師陳寅恪在他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這也是我們古代文學課應該弘揚的精神。只有不囿于前人之思想、舊法,才能有新的教學理念產生,才能創造和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專題教學法在古代文學課中的實踐應用和實際效應的檢測、印證,說明是科學可行的,它也必將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2]。
參考文獻
[1]白福臣,尹萌.研究型教學模式及其推廣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9,(6):66.
[2]周振甫.文心雕龍選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0:38.
作者:嚴銘 單位: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