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內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X校在參考部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外部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根據市場導向型辦學方向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建設思路,制定了具有民辦院校應用型專業特色的校內評估指標體系。該體系從降低二級指標重要性、增加觀測點數量、豐富觀測點內涵等三方面實現與部省級外部指標體系的“錯位”建設,更符合民辦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辦學與評估實際,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關鍵詞:民辦高校;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評估指標體系
2011年起,教育主管部門相繼出臺文件,在強調本科專業評估作用的基礎上,著力推動本科專業評估試點工作落地施行。在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安徽省于2017年成立了普通本科高校專業合作委員會,該委員會下設33個專業類委員會,全面負責省內高校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和評估工作的推進。顯而易見,制定前述政策的基石是對專業這一高校教學最基本組織形式的正確認知?;诖?,“從專業學生入口開始,涵蓋教學活動的各關鍵環節,直至最終結果,并形成全過程質量評價和保障體系”。這種方式有其合理之處:既能發現專業建設進程中的優劣,及時調整發展方向,也能對照評估指標積累數據,為高校專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但也應注意,辦學主體與教學單位在構建校內專業評估指標體系時,需要辯證對待外部專業評估指標體系,要認識到在人才培養、專業定位、院校性質上存在的校際間區別。
一、構建民辦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必要性
截至2019年6月,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688所,其中民辦院校756所,占28%,將民辦院校納入本科教學評估中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在部省級主管部門制定的本科專業評估指標體系中,存在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多著眼于宏觀的專業共性,二是未對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進行區分。前者僅為相關院校提供大方向,為各院校發揮主觀能動性預留空間;后者則是將年輕的民辦院校納入到成熟的公辦院校專業評估體系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辦院校的專業辦學特點。(一)民辦院校的市場導向型辦學方向民辦院校有別于公辦院校,如在辦學經費上以自籌資金為主,對財政扶持依賴程度較低;在院校組織建制和專業結構上都比公辦院校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在生源質量上普遍較公辦院校稍弱。甚至可以說,若將教育活動類比為商品生產活動,那么,對于民辦院校而言,唯有其生產的產品(畢業生)能夠最大限度的迎合市場需求(畢業生被社會及用人單位認可),才能夠在社會偏見中樹立良好口碑,爭取到更多優質生源,實現良性發展循環?;谝陨弦蛩?,民辦院校在構建校內專業評估指標體系時,無疑應沿著辦學發展的方向出發,并對社會聲譽、畢業生就業和社會評價等指標予以較多關注。(二)民辦院校傳統專業的應用型轉型民辦院校的市場導向辦學方向一方面催生了諸多新興專業,另一方面,也對部分傳統專業的應用型轉型提出了要求。年資逾百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堪稱名副其實的“傳統”,其開設主體及專業培養目標大體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在辦學主體上,以實力強勁的綜合性大學和老牌師范類大學為主,該類院校群英薈萃,師資力量雄厚;其二,在該類院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上,理論性、研究性傾向明顯強于應用性,注重培養學生學術文獻檢索閱讀能力和全面而深厚的文化素養;其三,在服務經濟社會方面,傳統老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通而全”的色彩更加濃厚,以其扎實牢固的文學功底、寬廣豐富的文化知識,可以為全國范圍內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相較而言,民辦院校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與傳統老牌大學間存在較大差距,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偏而專”的特征相對較為突出。因此,應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由傳統向應用轉型的進程中考量評估指標體系的合理建構,如在師資隊伍等一級指標中,應做到“不唯學歷,兼顧技能”,加大行業技能人才在師資隊伍構成中的比重;或在二級指標“畢業生就業”下的觀測點中對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需求崗位的比重進行評估。(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實際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安徽X校首批升本的6個專業之一,下設語文教育和現代文秘方向。經過十余年的積淀,漢語言文學專業順利通過學士學位授權評審和本科教學評估,社會認可度持續提升。但該專業在建設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新舊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差異較大、銜接不暢,舊版課程實際用途有限;因校內轉專業政策較公辦院校相對靈活、自主,漢語言文學專業近年實際錄取人數出現無序增長的現象(2016級錄取新生約60人,2019級增加到約200人),這雖為在師生比失衡條件下開展教學工作帶來一定困難,但也恰恰可以敦促教學主體更好地吸取專業評估結果、發揮評估指導教學的反作用力。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
X校作為安徽省內民辦高等教育的重鎮,在充分參考教育部和省委員會制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立足于民辦性質和應用型轉型方向,并結合當前辦學現狀,著力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內評估指標體系。
(一)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X校構建校內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目的是在堅持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對專業教學全過程作全面“體檢”,“推進專業辦學的科學化和精細化”,凸顯專業特色,發揮專業優勢。因此,首先是銜接性原則,即要對上級部門制定的相關體系進行總體繼承、個別創新,吸收有益因素,并根據自身特色進行創新。其次是全面性原則,該體系的評估對象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只有覆蓋全部,才能不遺漏任何一處短板。再次是應用性原則,X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突出特征即為應用性,這既符合學校發展定位,又是該專業有別于傳統高校的顯著特征,凸顯應用性才能讓該體系更具現實針對性。最后是可行性,唯有具備可操作性才能讓體系真正落地,該體系按照“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觀測點”的層級進行劃分,保證相關數據統計簡便易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
在校內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首先,應加強組織機構建設,既包括熟悉內外部評估指標體系的專家,又包括一線教師,還要有經驗豐富的監督者?;诖?,X校由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在二級學院牽頭,遴選專職教師,適當補充由行業技能人才擔任的外聘教師,并邀請學校評建辦、教學質監辦及校外專家,組建自評工作組。其次,組織組員深入學習主管部門制定的外部評估指標體系,吃透內涵,對照學校專業辦學實際,形成初稿,確定一、二級指標和主要觀測點,明確各觀測點具體內涵;并上報學校初審,同時向同類型兄弟院校征詢意見。在接收、消化相關意見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并開展試評工作,公布細則和評分標準,接受廣大教職工和學生的評議反饋。最后,匯總各方意見,進行組內論證、修訂,確定最終各級指標和觀測點。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
結合當前X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指標體系構建工作進程以及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轉型方向,筆者將校內評估指標體系與部省級外部指標體系的差異列出(如表1)。該指標體系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分別設立A、C兩個等次,介于A、C之間的是B等次,達不到C的歸入D等次。通過表1可以看到,校內體系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增強其與民辦院校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之間的適用性與匹配度:第一,降低二級指標“實驗裝備及其利用”的重要程度,將其調整為一般指標。長期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多被認為對實訓裝備及場地依賴程度較低,但隨著專業辦學的細化和向應用型的轉型,該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課程也對實訓裝備及場地提出了較高要求,如現代文秘方向的辦公自動化設備實訓室和教師教育方向的微格實訓室等?;诖耍琗校在校內評估體系中對該指標予以適當關注,但考慮到該專業終究不同于理工類專業,故將其由重要指標調整為一般指標較為契合專業實際,不至于矯枉過正。第二,增加觀測點數量。一是增加“行業技能人才授課學時數”,在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理論性、學術性師資的基礎上,注重對行業高技能人才的引進,以此種方式彌補應用闕如的不足。如聘請資深秘書、一線語文教師承擔現代文秘、教師教育方向課程,提升公文寫作、秘書禮儀、微格等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外部體系相比,該觀測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辦院校在師資建設、課程安排上的靈活性。二是增加“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需求崗位的比重”。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院校因資歷較淺、實力較弱、影響輻射面較窄,多采取“務實”的辦學策略,往往根據辦學主體所在地經濟產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以期實現畢業生向勞動力的最大轉換。因此,可通過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數據來達成該觀測點,并評估民辦院校專業人才培育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需求的匹配度。三是增加“畢業生評價”。民辦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較之于傳統院校而言,雖然思辨科研能力較弱但應用實操能力較強,因此,應用人才的培養與輸出滿足了解決實際問題之需求的程度,并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民辦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效果。要通過網絡問卷、實地探訪等形式了解畢業生運用在校所學專業技能解決職場實際問題的有效率,切實考量人才培養的崗位適應性。第三,豐富觀測點內涵。校內評估指標體系將“外語計算機等級考試”和“參加技能和科技競賽”等外部觀測點修改為“外語與計算機等級考試、普通話、教師資格證”和“參加技能和科技、文學創作競賽活動情況”,豐富了“普通話二甲”“語文教師資格證”和“文學創作競賽”等內涵。此舉較外部體系更凸顯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及職業資格,反映出民辦院校揚學生職業技能之長、避學術思辨之短的辦學思路。其中,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可據主管部門要求適時舉辦,科技、文創競賽則可依托安徽省大學生A、B類競賽項目分類開展。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內自評效果及完善措施
X校根據上述指標體系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開展校內自評,形成自評報告。相關數據顯示:在二十五個二級指標中,A等次12項、B等次9項、C等次4項,無D等次。其中,高水平教師、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建設較有成效,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院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定位的深刻認知,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打破“唯學歷論”,同時利用民辦院校體制的機動性,針對行業技能人才降低學歷門檻,打造更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更重要的是,X校這些成功經驗不僅為省內其他民辦高校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參考,甚至為地方新興公辦本科院校打破體制禁錮創造了契機。除此之外,校內自評也暴露出X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辦學發展中的諸多不足,如實驗裝備保有量、利用率較低,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尚有提升空間,教學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等。針對上述問題,民辦院校還是要堅持立足于自身特色,以獨特性為導向,在吸收借鑒外部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著力構建動態的、發展的指標體系,根據前次自評數據和社會反饋不斷修訂、完善。此外,還應堅持“內行參與”的原則,發揮一線教師、行業專家的作用,不斷增強自評指標體系的科學性。
四、結語
以X校為代表的民辦高校既借鑒了外部評價體系,又根據院校自身特色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際辦學狀況,充分發揮一線教師、評估專家的經驗與作用,探索構建能夠反映民辦院校辦學個性的校內專業評估指標體系。該體系通過降低二級指標的重要程度、新增觀測點數量、豐富觀測點內涵等方式明確漢語言文學專業評價標準,提升評價標準與院校專業間契合度。其校內自評結果既指出該專業辦學的成效與不足,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依據,也為省內,乃至國內民辦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內外評估提供了寶貴經驗與案例參考。
參考文獻:
[1]王魏根,崔亞東,等.地方高校本科專業自評估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以阜陽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為例[J].教育觀察,2018,(23):39—41,54.
[2]紀宏.各省本科專業評估實施方案內容分析[J].大學(研究版),2017,(12):61—65.
[3]毛建青.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市場主體的現狀、原因及政策建議———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比較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1—5.
[4]蔣宗禮.校內專業評估的認識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11):39—43.
[5]何玲.普通高校內部專業評估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姚剛 單位:安徽新華學院文化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