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貞婦形象,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提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了諸多性格剛烈、令人震撼的貞婦。這些貞婦形象孕育于中國傳統封建社會,各有特色,種類豐富,具有道德、行為及生活上的共同特征。貞婦形象在古代文學女性形象群體中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該形象的產生與發展和女性個人思想認識、男性認知及社會封建倫理環境密切相關。
【關鍵詞】古代文學;貞婦形象;共同特征;原因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女性形象,如美女、才女、妓女、賢妻、良母、孝婦等,貞婦形象也是其中的一支。這類形象不是單一化、片面化地呈現于作品中,而是具有多重內涵具有典型意義。探其分類,貞婦形象可概括為以下三類:
(一)守節不嫁的節婦
《古列女傳•譯注》(貞順篇)中譯載,梁國寡婦高行自丈夫死后決心守寡不再改嫁,面對梁王的求娶,其言曰:“妾聞婦人之義,一往而不改,以全貞信之節。”關漢卿雜劇作品《竇娥冤》中,竇娥自嫁入蔡婆婆家后操持家務,在張驢兒父子強迫時以命反抗拒絕改嫁。《白玉娘忍苦成夫》所記述的白玉娘自丈夫程萬里遠去后被賣做他婦,但堅守貞節。總觀高行、竇娥、白玉娘三人,她們有的是寡婦,有的是丈夫遠去杳無音訊,但三人均體現了古代女子的貞節,表現出“從一而終”的特性。以三人為代表的這類女性形象,即是古代文學作品中貞婦形象的第一大類——節婦。
(二)決絕殉葬的貞女
貞婦形象的第一類“節婦”是立足于女子已嫁為他婦但未有夫妻之實,或者是與丈夫已有夫妻之實的寡婦而言,與此對應的是與男方雖有婚約但尚未結合的貞女。《張廷秀逃生救父》中王玉姐本被許配給了張廷秀,但張廷秀遭趙昂夫婦陷害被趕出王家,毫不知情的玉姐以為廷秀已死,在眾人沉睡之際自盡以示清白。這類女性在自己的未婚夫離世、重病或遠去他鄉后不改氣節,未婚夫即是夫,為其守節在她們心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以死守節乃是常態。因此,我們可將這類女性形象歸納為貞婦群體中的”貞女”。
(三)拒辱致死的烈女烈婦
貞婦形象中的“節婦”與“貞女”重在她們的“貞”與“節”,而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第三類貞婦形象,乃是強調女性的剛烈。這類女性面對他人的侮辱以生命作為清白之證,為了氣節決絕赴死。她們既有著前兩類貞婦身上共存的貞節之氣,又有著更為剛烈的決心。朱多福既是一個貞女,也是一個具有典型性意義的烈婦。她在陳多壽決意自盡后,同服砒霜為夫殉葬,其死亡主要是一種殉節而非單純的殉情。《秋胡戲妻》中的羅梅英發覺調戲自己的男子是丈夫后,倍感屈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竟投河自盡以示清白。這類女子即是貞婦形象中的第三類——烈女、烈婦。
二、古代文學中貞婦形象的共同特點
古代文學作品中刻畫的諸多貞婦形象,她們的言行舉止具有明顯的相似性,這些共同點傳達了特殊時代背景下必然的人物性格。第一,貞婦形象與中國封建倫理道德融為一體,其個體生命受制于倫理道德。“貞婦不淫亂是古代社會婦女極為重要的道德要求,而不貞節被視為最大的惡德”。羅梅英、王玉姐、白玉娘等人在面臨侮辱與男性肉體接觸時,第一反應是以死反抗,絕不委身,因為倫理道德提醒著她們,女子守節才是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正確做法。第二,貞婦形象圍繞丈夫中心而生活。不同的個人遭遇及時代環境下,她們的生活大多不是為了實現個體價值,也無關個體自由,而是把丈夫當做了自己生命的全部,自己存在的意義取決于丈夫。朱多福尚未嫁給陳多壽時,便發出“生為陳家婦,死為陳家鬼”的貞言。第三,貞婦群體的言行舉止趨于自覺化、自主化。貞婦形象發展至元明清時期,這一趨向已十分明顯。“以死守節”成為一種自覺化的行為,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已經完全內化于貞婦內心。最終呈現在文本中的,即是各類剛烈決絕的“貞節之氣”。由上述分析可知,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貞婦形象在道德、生活及行為上存在十分明顯的相似性。有關學者將其總結為生命的道德化、生活的異己化、行為的自覺性,這三大特征高度概括了貞婦群體在不同條件下的類同性。
三、古代文學中貞婦形象產生和發展的原因究析
(一)主觀原因
貞婦是女性群體中的典型一支,其產生與女性自身緊密相關。女性個人自身思想的封閉性與固定性影響了貞婦形象的產生。黎莊夫人以“婦人之道,壹而已矣”為準則;貞姜牢記“貞女之義不犯約,勇者不畏死,守一節而已”,最終被水沖走;高行“一往而不改”,持刃割鼻;王玉姐誓不偷生改節,懸梁自縊。以今人眼光審視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這些貞婦形象,我們可看到其思想行為上體現著死守規則不知變通、做無謂犧牲的局限性,“從一而終”像是阻礙她們探尋外部世界的大山,不可逾越。不可否認的是,結合這些貞婦生存的時代背景與輿論環境,其言行是高尚而令人敬佩的,其“貞節之氣”讓后人贊嘆,后人亦能理解貞婦群體以死守節的剛烈行為。但辯證看待,此種剛烈確實體現出她們思想上存在的封閉性與固定性,死守規范對應的是一個較為悲劇的人生。貞婦形象自然而然地隨著女子剛烈、決絕、主觀化的守節言行產生、發展并日益壯大。
(二)客觀原因
女性個體思想的封閉性與固定性是影響貞婦形象產生的主觀原因。究其客觀原因,源于外界與他人。第一,男性立場下的男性對女性的貞節認知影響了貞婦形象的產生和發展。總觀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貞婦形象,她們大多出自男性作家的創作。創作者筆下的貞婦形象實質上是他自身的認知體現,寄托了創作者心中應有的女性模樣。第二,社會封建倫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女性形象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女性個體思想的封閉性與固定性,還是廣大社會男性對女性貞節的普遍與主流認知,它們最終都是由社會封建倫理環境孕育的,最終都指向社會封建倫理環境這一大的中心。書云:“忠臣不可事兩國,烈女不可更二夫。故一與之醮,終身不移。男可重婚,女無二適,故艱難苦節謂之貞,慷慨捐生謂之烈。”“女子不可事二夫”的倫理綱常是衡量女子貞烈的一大重要標尺。“三從四德”的儒家倫理道德觀讓貞婦形象的產生發展有了理論依托與輿論環境。貞婦形象是“封建倫理的藝術祭品”,社會規范與社會認可是女性心中的標桿。綜上所述,古代文學中的貞婦形象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既與女性自身的思想言行有關,也與社會中男性眼光和各種倫理環境的禁錮密不可分。結合女性生存環境與輿論環境,我們不難發現,社會倫理環境與道德規范對于貞婦形象的產生發展占據更大比重,一定程度上起決定作用。
四、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中呈現出的一系列“貞節烈婦”形象各有不同,分類細致,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存在著生命意識、道德行為等方面的共性,最終歸指于社會封建環境這一中心。這類女性形象折射出深層次的社會倫理環境與古代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深入研究貞婦形象,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女性文學與社會規范有重要作用,是古代文學女性形象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一支。
作者:張雪勤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