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學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中國歷史的發展非常悠久,在每個時期的發展中,都會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但是,每個時期文學的發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我國的現代文學是從“五四”時期開始的,其發展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就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國現代文學并不推崇文言文,而提倡白話文,是在“五四”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F代文化的發展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雖然兩者在表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本源上卻十分接近。
一、現代文學的發展是我國民族審美要求的結果
我國文學的發展史是十分豐富的,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特性。通過不同的形式和角度,能將我國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格、民族語言等內容全面地反映出來。于是,在中國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不斷的進步。我國的現代文學起源于“”時期,且在其發展過程中,從未擺脫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F代文學在內容上更加注重展現民生問題,并致力于反映我國的民族前途和命運。而從形式上來看,語言、風格、表現手法等都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隨著我國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促進著我國現代文化的發展。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不忘中華民族的特性,所以其在世界文學界中能夠享有盛譽。“五四”以后的現代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不僅沒有放棄對文學民族化的追求,還積極吸收外國文學中更加新穎的表現方法。在文學變革形式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民族審美情趣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比如,在魯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記》中,就曾吸收外國文學作品的表現方法,但卻沒有完全受到外國文學的影響。在《狂人日記》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顯著的中華民族特性,所以,中國現代文學是在沖破外國文學羈絆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在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但由于其不注重民族審美情趣,而是更加關注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技巧,所以很難在本民族立足。盡管這些表現形式試圖在中國有所發展,但由于不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最后都以失敗告終。比如,新月派詩群在作品中運用大量華麗的辭藻,將作品的外表裝飾得十分美麗,但由于其與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差距甚遠,所以最終還是被時代所拋棄。
二、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學中能獲得較大的發展
雖然我國現代文學的表達手法是從西方文學中借鑒而來的,但其并沒有背離我國的傳統文化,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也是比較重大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的發展中能獲得較大的發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審視,吸取其中的精華部分,并融入現代文學中,可將其發揚光大。同時,外國文化有其獨特的優勢,中國現代文學在借鑒其優勢時,能將這些優勢充分地利用起來,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使我國的現代文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歷經的朝代很多,無論哪個朝代的文學,都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并體現出作者強烈的民族尊嚴。尤其是在兩個朝代交替的關鍵時期,文人們對這種情感的表達更加急切?,F代文學起源于“五四”時期,這個時期正是我國社會改朝換代、動蕩不安的時候,文人們主要通過文學作品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感情,而文學作品的思想則主要受到作者思想的影響。比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屈原的《離騷》、陸游的《病起書懷》等古代文人作品,都表達了作者的民族情懷和愛國熱情。而在譚嗣同的《獄中題壁》、廬隱的《或人的悲哀》等現代文學作品中,也都表達了同樣的情感。同時,“五四”運動追求自由平等,所以才會反封建反專制。而自由平等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是只有西方國家才推崇自由平等。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隨處都在貫穿著自由平等的思想,如許地山的《綴網勞蛛》、葉圣陶的《潘先生在難中》等。由此可見,現代文學中所推崇的自由平等,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一思想會表現得越來越明顯,所以在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要繼續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且在世界文學中也享有盛譽。我國的現代文學是在“五四”時期發展起來的,在“五四”以后的現代文學發展中,始終與民族的審美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將中國傳統文化貫穿于現代文學的發展中。
參考文獻:
[1]白璐.深思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關系[J].南風,2015(29):26.
[2]黎保榮.漢語思維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內在影響[J].晉陽學刊,2015(3):22-36.
[3]黎荔.從現代文學看中國小說結構的“圓相”基因——兼論中國文學傳統基因的現代演化與創變[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113-120.
作者:徐思暢 單位: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