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與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大學是傳授文化培養人才的地方,而大學生承擔著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但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淺之又淺,在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上還有待提高。在培養大學生時,應專為大學生開設傳統文化教學課程,改變教學策略,營造書香校園,文化校園,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底蘊,進而使大學生學習并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底蘊;傳統文化的缺失;傳統文化教育
引言
隨著現代科學文化技術快速發展,教育界又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因此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采用什么方法來培養,成為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過于重視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卻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導致大學生文化基礎薄弱。而近來“核心素養”教育政策中的文化基礎又將傳統文化的教育提上日程。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
針對本校本科生調查表明,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非常薄弱,問卷中所涉及到的問題大多是常識性或者是曾在課堂上學習過的,但在答題的過程中仍存在失分的情況,尤其是關于我國傳統過節日、傳統禮儀的問題,他們更為熟悉的反而是國外的節日、禮儀。其中一個同學談到“想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但在現代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學習傳統文化顯得枯燥無味,反而國外一些文化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1]??芍?,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現象非常嚴重,傳統文化的未來堪憂。
二、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的傳統性
大學生肯定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但由于傳統文化晦澀難懂,沒有更好的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換,使得大學生將傳統文化視為“守舊”和“復古”的代名詞。在傳統的思想道德文化中傳統文化強調的是“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修身養性,淡泊名利的道德觀念,但是由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導致大學生已將傳承傳統文化拋擲腦后。
(二)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單一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但目前對于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零散,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高校在安排課程時,傳統文化的課程占的比例小,內容多是專家提煉出來的精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全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自己感興趣內容的范圍,使得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只停留表面。
(三)大學生自身文化底蘊薄弱
大學生們了增加自己以后在社會上競爭的資本,努力的學習自己的專業課程,不斷地參與各種培訓,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證的考試,參加研究生的入學考試,以此來提高自己競爭的資本。由此看來,當代大學生并不缺乏學習的熱情,但是由于現代經濟的推動,他們學習的內容更多的追求實用性。生活中大學生雖然依舊很崇尚傳統文化,但身邊處處充斥著西方的新鮮事物,只有盡快的接受這些新的事物,才能融入良好的同學和社會關系中[2]。
三、實現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一)轉變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教育觀念
首先,確定傳統文化對于提高大學生文化底蘊的重要性。對大學生來說,大學是幫助學生形成并完善“三觀’的關鍵時期,文化底蘊的深厚程度將會對大學生以后的發展水平和精神世界造成很大的影響。其次,要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以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才據學生的需要及時更新教育信息、教育觀念,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文化。
(二)擴寬傳播傳統文化的途徑
建設傳統文化為主題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將傳統文化的元素加入校園的建設中,使之都富有文化的氣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來提煉校園文化,比如校訓、校歌。如北京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思想[3]。該校訓充分體現和展示了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內涵與精神,通過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可達到春雨潤物無聲的效果。舉辦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將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知識以生動的活動的表現出來,以便于大學生接受。鼓勵在校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舉辦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文化相結合,更加深入的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提取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同時也是構建大學生核心素養框架的“根”與“魂”。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特質,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肥沃土壤”[4]。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大學校園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不良的影響,受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在校大學生,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獨有的民族標識和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素養,而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以此來幫助大學生抵御社會的不良誘惑和負面信息,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成才、成長,這樣才能培養出既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素養,同時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的現代化人才,也可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未在的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聶翔雁,李大維.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與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6,32(2):32-33.
[2]瑞忠.新形勢下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路徑探析[J].宿州學院
作者:呂芳芳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