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文化古箏藝術審美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古箏藝術具有獨特的“寫意”審美內涵與特質
“寫意”是我國古典藝術審美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藝術審美特質之一。其概念源自于我國國畫藝術中的一種繪畫理念與手法,指的是在繪畫的過程中注重畫作神態的表現與作者個人意識的表達,不苛求和局限于細致的工筆。“寫意”是一種形式簡明,而內涵和意蘊豐富、深刻的美術表現理念和手法。寫意也是我國藝術領域最重要、最核心的審美特質、審美思想與審美氣質之一,對我國傳統藝術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我國藝術與西方藝術最為顯著的區別之一。寫意審美特質與精神反映在具體的繪畫藝術上,表現為對繪畫的對象或者說客體不做具體形象上的細節描繪和刻畫,不拘泥和局限于繪畫客體與對象的細節描寫,而將捕捉繪畫客體的精神、氣質及韻味作為出發點,通過抽象化和意象化的線條和點綴性的色彩準確生動的將客體的內在神韻準確鮮明的展現出來,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散而神不散”,達到一種“傳神”的狀態、目的和境界。這種寫意的理念與手法絕不代表對于繪畫客體具體形狀的忽視或忽略,恰恰相反,只有在對物體的具體形態與細節有足夠細致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其真正的精髓,這也是寫意的首要基礎和根據。反映在音樂層面上,寫意則表現為我國傳統音樂對于線性旋律之美的極致追求與表現,以及在音樂節奏上的獨特處理理念和方式。與西方音樂注重立體性、整體性、和聲性的縱向音樂不同,我國傳統音樂更加注重音樂橫向上的韻律與美感,也就是音樂旋律的走向與美感。無論古今中外,節奏都是音樂的當之無愧的核心音樂和靈魂。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節奏的處理和表現方式最能展示一個民族的音樂藝術特征與審美特質。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在音樂節奏上更加全面和清晰的展現出傳統繪畫藝術中的寫意精神,表現出鮮明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審美特質與風格。整體而言,我國的傳統古典音樂在節奏方面不追求速度上的完全一致,而注重整體節奏上的把握和控制,在具體的藝術表現處理上往往會留給演奏者較大的自由處理空間,這就給了演奏者更加自由和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同時也對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藝術要求。因為與繪畫藝術上的寫意手法一致,這種節奏上的自由度不代表無根據的隨意性與任意發揮。恰恰相反,這種自由度首先是必須建立在對于音樂節奏的精準掌握基礎之上。演奏者需要準確的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的思想、精神、情感、內涵及氣質,然后在原有的節奏框架內進行個性化的自我發揮與二度創作,達到寫意的音樂意境。古箏,作為我國歷史傳承最為久遠、受眾面最為廣泛的、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承載和蘊含著極為全面和深刻的寫意特質與精神。同時也更加全面、深刻、鮮明的體現出我國音樂藝術審美趨向在整體上與西方音樂藝術的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精神形成最為顯著的對比與區別,展現出鮮明的自我個性與特色,表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音樂藝術層面上獨有的思想、思維、精神、個性與氣質。與我國其他的傳統民族樂器相比,寫意的審美氣質在古箏藝術中有著較為獨特的表現方式,體現出一種獨特的美感。古箏作為一種音色變化豐富、音域寬廣、和聲性最強的民族樂器,必然具有自身最為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更加全面、深刻的境界與狀態。具體而言,與其他單旋律傳統民族樂器或具有一定和聲性的傳統民族樂器相比,古箏在音樂與和聲性上都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但這并不是說古箏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族樂器已經開始背離了我國民族藝術的寫意審美精神與審美特質,開始向和聲性、立體性、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的音樂轉換,具有了完全不同的音樂審美特質。相反,古箏作為一種常見的、流傳范圍極廣的彈撥樂器在我國已經經歷了千年的發展,其基本的樂器形態與藝術形態早已固定下來,而其相對較強的和聲性不是為了從寫意性向現實性轉換,而是要用這種和聲性襯托和強化寫意性的音樂美感與審美特質。這就涉及到了音樂藝術表現的目的性,也就是說,古箏和聲性的核心目的在于更好的表現寫意性的音樂美感,和聲性是其更好表現寫意性美感的手段和輔助方式,其根本的審美特質與內涵并沒有改變,反而在和聲性的襯托和輔助下更加清晰、鮮明,完全的展現出來。
二、古箏藝術具有“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質
“雅”與“俗”是我國古代音樂藝術最為重要的藝術審美標準之一。其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音樂審美標準與審美定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審美等級與階層上的劃分與區別。顧名思義,雅樂,指的是我國古時宮廷貴族所演奏和欣賞的音樂或典禮樂舞,而俗樂則指的是民間的音樂藝術。雖然從根本上來講,我國傳統音樂中的“雅樂”皆源自或來自于被稱為“俗樂”的民間音樂,只是在表現形式和規格上有所提升,但在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而言,對于音樂“雅”與“俗”的等級劃分,在我國傳統的藝術審美思想與理念中一直有著清晰的劃分、界定和審美認知與定位。從我國傳統文化對于音樂藝術的主流審美方式與審美標準來說,這種對于音樂的審美標準與審美界定具有極為強烈和濃厚的人文性特征與色彩,對于人們的思想、精神及情感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就是在這種大的文化環境和社會背景下,古箏卻憑借其卓越的藝術表現力與藝術包容性在極大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審美標準的劃分與界定,成為一種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夠接受和喜愛的器樂藝術。我國古代社會各個時期的文人墨客、風雅之士都對古箏予以極大的熱情,并將古箏融入于自身詩詞歌賦的創作之中。同時,古箏也深入了民間的各個層面和角落,包括職業藝妓的才藝表演、勾欄瓦肆等娛樂場所的公共演出,甚至是最為“接地氣”的一些酒樓、茶館,都能見到古箏的身影。時至今日,更為如此。古箏藝術不僅能夠登上國際級、國家級等大型文藝演出的舞臺,同時也出現在人們日常休閑娛樂的小型文藝活動之中,為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愉悅。古箏一方面具有鮮明的古典、優雅的整體風格與審美特質,另一方面又具有多元的藝術表現力與藝術包容性,這就使古箏藝術能夠在傳統文化的審美體系中極大程度上打破固有的審美標準與界定,從而具有和表現出傳統民族器樂藝術中所少有的“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質與內涵。這也是古箏藝術能夠經受住歷史長河的考驗,至今仍具有蓬勃的藝術生命力和可持續的藝術發展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三、古箏藝術具有文化傳承的藝術屬性和審美特質
在我國傳統文化對于藝術的審美體系、審美標準與審美認知中,音樂除了要具有娛樂功能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還具有對人的思想、精神、思維、道德、品行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在我國傳統藝術價值觀體系中,音樂藝術的文化傳承與教育,或者說教化作用與功能甚至超過了音樂的娛樂功能屬性,成為衡量音樂藝術的首要審美標準。這種藝術價值觀與藝術欣賞思維也深深地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那么,在我國傳統音樂藝術中,一種音樂表現形式、一部音樂作品、一次音樂表演,是否具有足夠的人文屬性的審美內涵與特質,就成為衡量其藝術審美標準高度、品質優劣的最重要標準之一。而從這個角度來講,古箏藝術完全做到了在保證極強娛樂性的同時又具有豐富、深邃的傳統文化內涵與文化傳承功能,對于人們有著極高的文化教育作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古箏藝術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蘊含了極為深厚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屬性,承載并以音樂的形式記錄和抽象地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比如曲子《高山流水》反映出我國古時文人的志趣高雅;《漁舟唱晚》表現出的拉動人民辛勤勞作與樂觀精神;《寒鴉戲水》表現出我國潮州地區鄉間的美麗、安逸的鄉間景致和人們悠然、從容的生活狀態與心態;《出水蓮》表現出我國古時文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格與情懷等,充分反映出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與人文思想。我國曲藝藝術通過有聲的文字與表演,用一些具體的戲曲曲藝故事影響人們的思維、思想,使人們接受一種較為直接的文化價值觀,這是我國曲藝藝術最為重要的藝術作用,也是與西方歌劇藝術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從音樂欣賞與審美的角度來講,我國曲藝藝術的欣賞方式和標準,除了要具有足夠的娛樂性與專業性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其主體內容要具有足夠的戲劇性、思想性,并要蘊含足夠豐富和深刻的思想性,從而能夠對人們產生重要的教育,或者說教化作用。古箏藝術在這方面與我國的戲曲藝術在審美理念、審美標準、審美屬性、審美內涵基本一致,只是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古箏將這些文化內涵與人文屬性內化與抽象的音樂作品與音樂表現,通過一種抽象化的方式將這些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精神、思維方式、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時至今日,古箏藝術仍在我國具有廣闊的市場,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可和喜愛。很多人喜愛學習古箏,一方面是因為其令人動容的音樂魅力和在彈奏時所表現出的優雅氣質,同時更在于通過學習古箏能夠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養,進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態度,使生活更加美好。當前,我國的很多民族器樂藝術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日漸式微,但古箏藝術卻憑借自身獨特的審美特質“逆勢而上”,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市場和空間。古箏藝術無疑要更加充分的發揮、發揚和強化自身的這種藝術屬性與審美特質,在我國的傳統民族傳承事業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審美是任何藝術形式的本質屬性,對于我國的古箏藝術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浪潮中,要想讓我國的古箏藝術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從美學的角度入手,對古箏藝術的審美特質進行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和準確地了解古箏藝術、掌握古箏藝術,使古箏藝術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作者:孔麗娜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