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民族傳統文化論文(3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第一篇:動畫傳統文化民族化研究
一、弘揚“民族化”的必然趨勢
1、“民族化”定義
我們站在街頭,可以輕易地認辨出誰是壯族,誰是苗族,誰是瑤族,正是有各自不同的語言、風俗、服飾等文化象征。可見文化是劃分民族的重要標志。恩斯特•卡西爾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并把人類的各方面看成符號化的象征,比如人類文化的語言、宗教、歷史等等都看為一個整體的符號。①所以說文化其實就是符號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其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宗教文化、節日風俗構成的文化符號不同,由此類推構成的民族文化也不同。因此想要了解民族,就必須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經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洗禮,民族文化就是這樣代代地傳承過來,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不難理解“民族化”的定義,既為: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所形成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文化傳承,則體現出不同文化的民族特色。
2、“民族化”是動畫及其產業發展的根本
動畫是一門綜合藝術,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藝術?如何打破常規尋找新的出路?如何將民族文化融入動畫中?一方面我們對藝術的看法持有不同的見解,正如一千個觀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我們對動畫藝術衍生的審美觀念自然而然也不相同。另一方面卡西爾的“藝術家的眼光不是被動地接受和記錄事物的印象,而是構建性的,并且只有靠著構造活動,我們才能發現自然事物的美。”指出了藝術是創造和發現事物的形式。②我們要有一定的高度發現動畫真正的內在的藝術。曾經的國產動畫片《寶蓮燈》《大鬧天空》《哪吒鬧海》《驕傲的將軍》等掀起了“民族化風格”之路;歐美動畫側重于民族性格如《花木蘭》《玩具總動員》《人猿泰山》《功夫熊貓》《阿凡達》等;日本動畫片《千里千尋》《天空之城》《哈爾的移動城堡》《超越時空要塞》等從民族精神著手;國內外優秀的動畫作品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征,世界動畫藝術的精華在于“民族化”的深刻內涵。它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文化的色彩,能把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動畫中。所以“民族化”是動畫藝術的生命力、源泉、長久不衰的根本動力。
3、中國動畫市場的尷尬
中國動畫片市場大多數是濫竽充數,低質劣質的動畫片填充市場空缺,而真正意義上的優質影片卻是鳳毛麟角。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制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數量達到385部、220529分鐘,中國目前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畫生產大國。從2004年的2萬余分鐘,到2010年的22萬分鐘,短短的6年時間里,國產動畫產量增加了十倍。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規范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全國各級電視臺所有的頻道在每天17時至20時之間,禁播境外動畫片。③據了解2003年日本的制作量還是中國的八倍,2006年起則開始減少,結果在2008年被中國趕超,到2011年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但是日本與中國相比之下,日本是一個文化輸出大國,日本動畫能與歐美動畫相抗衡,在全世界上的影響是有目共睹。日本動畫片在中國市場上所占比重較大,它占世界市場65%的份額。由以上數據得出中國動畫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質而不是量。另外,中國動畫產業鏈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二、中國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
1、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其一世代相傳,在某一個歷史時期或多或少有所中斷、有些改變,但大體上幾乎沒有中斷過;其二是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不能相提并論;其三歷史悠久,中國傳統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四博大精深,這里的“博大”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高深莫測;中國的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正能量”寶藏,若能恰到好處地運用到中國動畫必有無限商機。但是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應持有的態度是不能忘根,中國的動畫需要中國人來繼承,必先保住自己的“根”再吸納外來的精華。繼承、借鑒與創新的同時,并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后動畫發展必由之路。一部優秀的動畫片更重要的是它所能呈現出來的文化內涵,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約翰•斯蒂芬森和馬克•奧斯本指導《功夫熊貓》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為內容,其內容蘊藏著最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2008年影片上映就席卷全球,并取得631,744,560美元的票房。取得這樣優異的成績不得不讓中國動畫界好好反思,傳統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經濟效益。
2、用傳統文化元素打造中國動畫產業市場
中國早期的動畫帶有民族文化元素,因此獲得成功。由上海電影制片廠創作的《哪吒鬧海》開始,在人物造型方面具有強烈的傳統文化元素,它的民族色彩鮮艷、民族風格雅致并深受國內外好評,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動畫。但在最近幾年來民族元素漸漸丟失,漸行漸遠。如今中國動畫缺少屬于自己本土民族元素,大多數都是效仿西方動畫造成良性循環,導致中國動畫處于一個停滯發展的尷尬階段。如我們童年最熟悉的萬氏兄弟之作《大鬧天宮》堪稱中國動畫的巨作,在國際上也有深遠的影響。其故事承載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濃郁中國民族文化特色,所以將“民族化”進行到底是發展中國動畫重中之重環節。
3、中日傳統文化審美思想相比較
我國一直深受儒家文化“文以載道”的影響,人們的審美和思維形成了一種定勢。它也影響我國傳統動畫的原創性,在中國動畫的創作中一直遵循“寓教于樂”的創作理念為宗旨,造成了我國動畫產業走向模式化、僵硬化。“寓教于樂”通俗的來說,就是教育要通過藝術和美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如我國1980年林文肖導演《雪孩子》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這個傳統文化的經典故事,在告誡孩子們做人的基本道理之外,提倡了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我國的傳統動畫審美思想是以教化為目的,而日本的動畫片的審美思想則表現于“崇美、尚武、哀情”。日本動畫片的風格大多數設計屬于唯美風,無論是正面角色還是反面角色以及它的場景都很震撼。比如2007年加賀谷穰(KAGAYA)導演《銀河鐵道之夜》3D唯美動畫,主要講述了一個貧苦孤獨的少年焦班尼于夢中和好友銀河之旅的故事,呈現出悲哀又深刻的復雜內心世界。日本漫畫家岸本齊史的代表作《火影忍者》,主角通過各種遭遇不幸憑借著自己的毅力突破重重障礙最終取得勝利。綜上分析:雖然是不同民族的動畫則它的審美觀點也不一樣,但是中國動畫缺少內涵的高度,只是簡單地分出好壞簡單地告訴孩子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日本的動畫更側重于它的內在精神。相比較下中國動畫片在追求“民族化”上往往都是民族形式和民族元素,而日本在追求民族文化的同時也展現出一種民族精神的內在世界。
三、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化”發展走向世界
1、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首先民族文化本來就是屬于世界文化,民族化具有特殊性,世界化具有普遍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其次,世界文化是一個多元的文化,不能脫離民族文化來談世界文化。民族化又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如果不具有民族特色是不能形成大眾文化的共鳴,只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共同存在,世界文化才更有活力。
2、美日動畫片民族性分析
由安德魯•斯坦頓編導美國動畫《機器人瓦力》以一個民族的文化為基礎更深層次的反應出美國的生活方式,包括肥胖、環境破壞、消費主義、領導能力等更深層次的問題。日本赫赫有名的動畫《千與千尋》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的金熊獎,同時亦獲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本片通過一個小女孩千尋,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選擇生存。在人物的造型、服裝、建筑、場景等無不體現日本民族文化傳統氣息。可見美日很多優秀動畫片之所以成功少不了這些因素。
3、中國動畫片民族性思考
中國曾經還是有很多引以為豪的作品,如《牧笛》、《鹿鈴》、《山水情》《小蝌蚪找媽媽》等把中國水墨寫意技法與動畫融為一體,且具有民族特色。《猴子撈月》、《水鹿》等把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剪紙形式與動畫片有機結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動畫。《驕傲的將軍》《大鬧天宮》《張飛審瓜》等把中國戲曲藝術與動畫片的形式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在歐美日韓動畫的沖擊下,加上一味地效仿,中國原創性的動畫是少之又少,導致中國動畫產業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
四、結束語
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把傳統文化資源運用到我們的動畫中?我們應該如何找回中國動畫曾經的輝煌?面對我國高產低質發展規模現狀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反思。中國動畫不再是“熊孩子”的動畫,我們可以借鑒歐美日韓的優點發展屬于自己的本土動畫!
作者:王芳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第二篇:民族傳統文化自然生態環境
一、青海民族與其文化
青海是祖國多民族聚居地,也是西北少數民族發祥地之一。目前,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居著五個主要的少數民族,分別是: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青海省人口5626723,少數民族人口2643202,占全省人口的46.98%,其中藏族1375059、占全省人口的24.44%;回族834298、占全省人口的14.83%;土族204412、占全省人口的3.63%;撒拉族107089、占全省人口的1.9%;蒙古族99815、占全省人口的1.77%。藏族是青海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玉樹、海南、果洛和黃南四個州,有一部分散居在海東、西寧、海北和海西。回族主要聚居在西寧和海東,其中西寧主要聚居在城東區、大通縣和湟中縣,海東區主要聚居在民和與化隆,有部分散居在海北和黃南州;土族,主要聚居在海東的互助、民和兩縣,及大通、樂都、同仁等縣;撒拉族主要聚居在海東的循化和華隆兩縣;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海西州以及黃南州的河南縣。所謂五個世居民族傳統文化指藏、回、土、撒拉和蒙古五個世居少數民族其各自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具體指各民族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居(建筑)文化、語言文字文化、民族工藝文化、生產與生活方式以及深層的民族的觀念文化等。
二、青海民族村寨傳統文化自然生態環境構成
(一)地理環境
1、自然地理環境
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是“唐蕃古道”、“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青藏鐵路貫通全境。從世界地形圖看,青海省位青藏高原東北部;從全國區劃圖看,青海大致處于全國中心稍偏西北部,東、北與甘肅相鄰,東南部與四川相接,南、西南與西藏相接,西北同新疆毗連。地理坐標為東經89°35′-103°04′,是中緯度地帶;北緯31°39′-39°19′,東西長1200km,南北寬800km,總面積72.12萬km2,占全國總面積的7.5%,僅次于新疆、西藏和內蒙古,居第四位。青海有著三大自然地貌區域,即西北部柴達木盆地區、青南高原區和東部低地區。青海氣候表現出如下特征:氣溫低、地區間差異顯著、垂直變化明顯;冬季漫長、四季不明顯;日照長、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干燥少雨多風、低壓缺氧。
2、人文地理環境
“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國的一個十分可愛的地方”,同志1958年視察青海時留下的題詞便是青海人文地理環境最好的詮釋。青海的人文地理環境可用以下特征涵蓋:人少教多社和諧,文化多元歷史久,錢少路通環境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顯示青海全省人口5626723,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7%,民族成份有53個,多民族自然就多宗教,目前青海省主要的宗教有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從全國來看,青海省總體經濟水平低下,生產總值總量排名靠后。交通方面,從古路(羌中道、絲綢之路南線、唐蕃古道等)到新路(青藏公路、青藏鐵路等),使“遙遠”的青海不再“遙遠”。旅游景區景點方面,據統計,截至2011年青海可供旅游的景點有900余處,為發展青海省旅游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全省A景區共有69個,其中,5A景區2個,4A景區16個,3A級景區47個,2A級景區有5個。
(二)自然資源
青海地大物博,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共有土地面積7216.53萬km2,四大支柱產業中,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冶煉這三大支柱產業都是以礦產資源開發為基礎的。水資源儲量豐富,水源質量高。水資源總量為636.4億m,由于青海乃江河之源,為了保護這里的水不被污染,主要水系發源地及流經地均均無大型工業廠區,因此水體質量得到了最好的保障。青海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全省天然草場面積占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10,僅次于內蒙、西藏和新疆,位居第四。此外,由于特殊的高原氣候,青海太陽能、風能資源非常豐富;處在我國新構造運動最為活躍的青藏高原區,地熱資源分布也很廣泛。青海野生動植物類型多樣,數量豐富,資源動物蘊藏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分布在全省的一類保護動物20種,二類39種;青海共有各類野生經濟植物75科,331屬、947種,藥材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天然藥材庫。
三、自然生態環境是青海民族村寨傳統文化的“載覆”之基
(一)自然生態環境是青海民族村寨傳統文化的基礎
1、青海獨特的地理環境,培育了豐富而獨具特色民族傳統文化
(1)對民族及民族村寨的形成方面的影響:
一般而言,民族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活動的具有共同文化認同的人們共同體,此處的“地域范圍”即為民族的形成的自然生態環境,該環境為各民族的形成于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首先,青海的藏族。藏族形成于青藏高原,此后不斷發展壯大,但至今仍然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甘肅西南、四川西北部。青海藏族是吐蕃占領吐谷渾,之后統治青海土著民族,很多吐谷渾人、羌人等吐蕃化,使得其逐漸形成,主要分布在今天青海的黃南、果洛、玉樹、海南、海北等州地,此外,河湟也有部分藏族居住。其次,青海的回族、土族、撒拉族主要形成、聚居于河湟地區。河湟地區西連青藏高原,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處于農業區和牧業區的交界地帶,是漢文化和藏文化的交界地帶,其地理范圍包括了位于日月山以東、祁連山支脈達坂山以南、東昆侖山支脈黃南山地以北的區域;行政區域包括西寧市、湟水谷地的互助、平安、樂都、民和北部;黃河谷地的貴德、尖扎、循化、化隆、民和;大通河谷地的剛察、祁連、海晏、門源。這里自然生態環境最好、物資充沛,是各民族遷徙青藏高原地區的走廊和通道,為回族、土族、撒拉族的聚居提供共了前提條件,也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聯系,形成了典型的多元文化區。元朝回回軍定居于河湟并屯田墾荒、清朝移民實邊于河湟、清朝回族受壓迫起義失敗后逃難流徙陸續定居于河湟一帶;青海土族族源之吐谷渾降唐并被安置在大通河一帶;撒拉族是撒魯爾的游牧部落從中亞遷徙到青海東部的循化縣形成并聚居于此。結合青海少數民族村落的分布與個民族的形成歷史,通過梳理不難發現青海的五個世居少數民族村寨主要分布的地方大多是該民族最早形成或者發展之地,而該地的自然生態環境正式該民族形成或發展的基礎條件。此外,自然地理環境也影響民族經濟中心的形成。青海河湟地區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交界地帶,這里相比較青海其它地區表現出氣候溫潤、溫度適宜、土地肥沃等優勢特征,為各民族農業、商業文明提供了先天土壤,使得該地區成為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繁衍生息之地,發展至今并成為青海經濟文化中心。
(2)對民族村寨中農牧民的生計方面的影響:
青海氣候及地形特點總體表現為:氣溫低、地區間差異顯著、垂直變化明顯;冬季漫長、四季不明顯;日照長、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干燥少雨多風、低壓缺氧;高海拔(海拔3000m以上地域占總面積的74%,2000m以下的只占0.1%),多山地少平地,牦牛、綿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廣的三大牲畜。因此,生活在高原上的大部分藏族、蒙古族其生計方式主要是發展高原畜牧養殖業。青海嚴酷的自然生態環境使得農業生產發展受限,主要集中在青海東部的河湟谷地一帶,而這里正是青海回族、土族和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地,因此其生計方式一般為農牧業生產、農畜產品和物資貿易與交流。其中青海回族的生計方式特征表現為多層次多結構,生活在農村的回族,一般是以發展農業為主,兼有商業(提供清真飲食服務,如面條饃饃加工等)和畜牧業;生活在城市的回族,以商業為主,主要從事飲食等相關服務業,如民和縣城、省會西寧市的很多餐館就是回族開辦的。青海撒拉族主要生活在循化縣,這里適合發展農業,因此撒拉族一般以農業經濟為主,今天主要是經濟農作物的栽培,如核桃、花椒、辣椒等。青海土族主要聚居在互助、大通等地,自然條件好,交通便利,距離省會西寧又近,因此他們主要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及養殖業,如種土豆加工粉條,養豬等。
(3)對民族服飾、飲食、交通、居住文化的影響:
服飾方面,青海藏族、蒙古族民族傳統服飾深受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影響,時刻體現“高寒、草原”的氣息,服裝材料常見的有保暖性極強的“牛羊皮、牛羊毛(絨)”、常用寢具如羊毛被子(褥子)、牛羊氈毯,服裝一般是“長袍”,白天當衣晚上作被,易于上馬騎射;衣服裝飾也是色彩艷麗,取自高原,如藍色的綠松石、紅紅的珊瑚珠、雪白的藏銀等。飲食方面,如藏族蒙古族以及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在飲食習慣上受到所處自然環境的影響,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飲食文化,如以藏族飲食為代表的臧餐中,手抓羊肉、酥油奶茶、牦牛酸奶就是典型代表;回族撒拉族的清真飲食如手抓羊肉、熬茶、撒子、面片等。飲用過程中一般喜歡放置草果、花椒、胡椒等熱性調料。這些無不體現受青海地理生態環境長期影響而形成的特有飲食文化。交通運輸方面,青海高原偏遠閉塞,交通運輸非常不便,現代的公路、鐵路、民航等產生前,其運輸方式中陸路主要是“人運馬駝”,水路則是牛羊皮筏子。以“馬”“牛羊皮筏子”作為一種交通運輸工具除了與青海所處的地理環境(高原草原多良馬、河湟谷地多急流)有關,也與高原多牧區多牛羊的自然環境及畜牧業在高原社會經濟中比重大有密切關系。今天這樣的運輸工具早已光榮“退役”,我們能看到的也只是黃河岸邊供游人體驗的“筏子”。居住方面,居住地點的選擇就是生存環境的選擇,青海各民族居住地點的選擇、村落選址布局無不體現的是“安全”,如藏族扎帳篷選擇向陽、背風、豐富的水源、寬廣的草坡、茂密的水草等,這除了與青海自然地理環境嚴酷有關外,還與這里曾是邊塞,民族間爭斗頻發有關。此外,青海生態環境對當地民居建筑的影響還體現在民居建筑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即對地形地貌的適應、對當地氣候的適應及對地域資源的適應。如,生活在青海河湟地區的藏、回、土、蒙、撒拉及漢等民族,其傳統民居都是莊廓,正如前文所述,莊廓村落的選址和布局以自然環境為依托,順從地形地貌規律,充分利用自然潛力與周圍環境條件,滿足人民生產生活需求。如生活在山區的民眾把村落建在河谷附近地勢較高向陽的平緩地。其次,為適應當地氣候,莊廓大都是平面形式,院落四周的墻體高大厚重且除了大門外不開孔洞、墻頂高出屋面半米左右,因此整體來看具有采光面大、防風沙、防盜、蓄熱保暖的功能。最后,莊廓建材多是粘土、木材及少量石材,而這里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處,生土資源豐富;而河湟谷地的很多河谷川道地區,沖刷裸露的卵石隨手可得,可見莊廓建材的使用證體現了民居建筑與當地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綠色理念。除了河湟地帶的莊廓院落時刻體現著“適應性”外,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居住的帳篷也有著“適應性”的特點,如帳篷材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的“牛皮”,耐用還適合游牧時搬遷。
(4)對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及禁忌的影響:
宗教方面,通過前文整理不難發現,青海五個世居少數民族宗教信仰主要是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其中藏傳佛教本身就是青藏高原的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宗教,而青海正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藏傳佛教中對山、水、湖泊等自然的崇拜,除了教義上的解釋外,筆者認為,由于青海是“千山之宗,萬水之源”,大山的深邃高峻,湖泊的寧靜平和造就了藏傳佛教信仰中用“轉山轉水”以表祈福之意。而伊斯蘭教在之所以能在中國西部的青海得到較好的發展,就是因為伊斯蘭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如明洪武、清朝等的制約甚至壓制,使得大量穆斯林遷徙至此,這里遠離漢文化中心,人口稀少、自然條件差、偏僻,相對“安全”,在某種程度上鞏固和發展了伊斯蘭文化,并賦予了穆斯林群眾堅毅頑強的特質。風俗方面,如,青海各民族間交往、紅白喜事等過程中,無不出現“茯茶”的身影,該習俗的形成與青海各民族所處地理環境及日常飲食有關,如地處寒冷,日常飲食主要為奶、肉,因此需要喝茯茶御寒助消化并提供一定的維生素,漸漸地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點的風俗禮儀。禁忌方面,如藏族禁忌中,忌食魚就與身居高原遠離大海,對水生動物的保護。
(5)對民族體育文化的影響:
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青海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傳統體育文化,正如前文所述,藏族、蒙古族喜好賽牦牛賽馬,土族以轉輪子秋、跳於菟為特色,撒拉族擅長射箭、羊(牛)皮筏子競渡。而這些體育文化活動正是在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形成的,藏族、蒙古族的賽牦牛賽馬是草原畜牧業生產的實踐、土族輪子秋來源于土族人民農業生產實踐、撒拉族射箭、羊(牛)皮筏子競渡則是撒拉人常年與黃河為伴而形成的。
(6)對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
在青海有唱“花兒”的習慣,尤其是生活在河湟地區的穆斯林。“花兒”是一種源于勞動,在遼闊山野唱的“情歌”,歌唱美好生活、贊美大自然、訴說心中的怨與情,這些無不體現出青海鮮明的地域特征。此外,青海玉樹的“卓舞”,是一種載歌載舞形式進行表演的多人舞蹈,一般選擇在平坦寬廣的草地上或室外廣場等舞蹈,這些都體現青海玉樹草原自然地理和人文宗教的氣息。
(7)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地理環境尤其是氣候條件,能使人的生理、心理產生不同反應,進而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寒冷氣候使人體外部纖維末端緊縮,從而增加纖維末端彈力,進而增加它們的力量。一般而言,生活在寒冷氣候下的人們,有較充沛的精力和較大的勇氣,正如孟德斯鳩所描述的一樣“寒冷地區的人們就像青年人一樣勇敢”。因此,總體而言,青海五個世居少數民族的民族性格表現出勇敢、勤勞和質樸的特征。青海東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接地帶,生活在此的各民族主要生計是耕種及少量的商業活動,因此在長期的農耕環境影響下,他們形成了勤勞、質樸、善良和聰慧的民族性格,如生活在這里的土族、回族等;長途遷徙滯后定居在黃河岸邊的撒拉人具有耐吃苦、善闖蕩的民族性格;寬廣的草原,高俊的雪山,造就了青海各民族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懷和堅強剛毅的民族性格,如青海藏族,長期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形成了堅毅剛強的品質和硬朗爽直、粗狂豪放的民族性格,在《后漢書•西羌傳》中就有記載“堪耐寒苦,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
(8)對民族文化的區域性的影響: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地域廣袤,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不同地區的文化也因此有著各自不同的內涵及表現形式,形成了鮮明的區域特色,主要表現在青海省東部黃河、湟水谷地的河湟文化區;環青海湖、地處祁連山地和阿尼瑪卿山地之間廣大區域的環湖文化區;青海西北部,北面阿爾金山、祁連山至南面東昆侖山地間廣大區域的柴達木文化區;青海南部,青藏高原腹心地帶的三江源文化區。最后,人文地理環境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如人文地理環境中五個世居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的多寡、年齡結構、本民族語言的使用以及民族意識強烈與否等都會影響該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一般而言,人口數量越多且越集中、年齡結構合理而非老齡化、民族成員掌握本民族語言及民族技藝及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少數民族,其傳統文化會較好的被保護與傳承下來。
2、青海豐富的資源環境,促進了物質型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
通過前文對青海資源環境及五個世居民族物質型傳統文化的詳細分析,不難發現資源環境是傳統文化得以長遠發展的必然條件。一般而言,資源環境主要通過生產方式這一介體來影響一個民族及民族的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人”的生產生活活動才會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文化”。就地取材的優質黃土資源是青海少數民族民居莊廓院的主要建筑材料;豐富的礦物質、動植物資源是各少數民族絢麗多彩的服飾顏料、服裝飾品及繪畫顏料的主要來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全國四大牧區之一的天然大牧場,供養著成群的牛羊,這也正是提供優質牛羊肉與野生菌類等食材、服裝材料(皮質、毛料等)及傳統交通工具(羊或牛皮筏子)的主要環境。
(二)自然生態環境對青海民族村寨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
1、嚴峻的自然地理環境易造成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1)特殊的地理運動帶來巨大損失。
青藏高原是新構造運動(即喜馬拉雅運動)的產物,其中地震活動異常是新構造運動的一種強烈的表現方式。青海省是我國地震活動強烈省區之一,目前青海境內主要地震帶(區)有祁連山地震帶、柴達木地震帶、托素湖地震區(祁連山以南青南高原以北的地區)和玉樹地震帶。21世紀以來,發生的較強烈地震有2001年11月14日的昆山口8.1級大地震和2010年的玉樹4.14地震。其中2010年的玉樹4.14地震給玉樹藏族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破壞,4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2處損壞嚴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大都受損。如,具有700多年歷史的藏傳佛教噶舉派最大寺院禪古寺在地震中損壞嚴重,大量珍貴的佛像、經書等文物被因地震而倒塌的墻土掩埋;具有1000多年歷史,民間收藏最古老最完整的藏文典籍《大藏經》也因結古鎮東倉家藏經樓的坍塌而被埋在廢墟之下;世界最長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的說唱藝人在玉樹總共有13位,其中1位就在地震中遇難,并損失了大批《格薩爾》文字、音像說唱資料。
(2)惡劣的氣候條件影響文化的興衰。
某種文化的產生需要特定的氣候環境,氣候的變化影響著文化的興衰,而惡劣的氣候條件阻礙文化的繁榮發展。青海氣候環境總表現體是“干燥、少雨、多風、強紫外線、低溫、低壓、缺氧”,惡劣的氣候環境使得青海氣象災害呈現出數量多、種類雜、發生頻率高的特點。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霜凍、雪災、冰雹、大風、暴雨及連陰雨等。上述氣象災害影響青海世居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畜牧業、農業為生的民族由于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出現了產方式的改變,如大量少數民族青年人不再從事父輩流傳下來放牧(農耕)而去城市打工,久而久之,受都市生活影響其價值觀也會發生變化,進而可能出現對自己民族自豪感的缺失、傳統技藝的生疏、甚至影響該民族在某一區域范圍內人口數量、人口結構等系列變化,從而影響該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2、落后的人文地理環境使得傳統文化保護缺失
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主體“,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人口素質、保護意識的低下使得該地區傳統文化被變相利用,變著法的賺錢,更不用說保護了。同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充足的物質保障可以阻斷氣象災害,甚至是自然災害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但本就經濟、科技落后的現狀,使得傳統文化保護經費、技術及人才嚴重不足。
3、相對匱乏的資源環境造成殘酷的爭奪
首先,是對自然生態環境殘酷的掠奪。青海雖是資源大省,但由于重要的生態地位,是資源開發方面不同于其它省區。生活在牧區的各少數民族,衡量其財富的標準不除了擁有多少頭(只)牛羊馬匹外,就是擁有多大面積的蟲草草場,亦或是交了多大面積的“草皮費”。近些年居高不下的蟲草價格,使得每年六七月份大量“草民”不顧空氣稀薄、氣候寒冷蜂擁至,原本極其脆弱的高寒牧區草原生態環境遭受著掠奪之災;其次,而各民族間、甚至民族內部爭奪的越來越厲害。受利益驅使,各民族間或民族內部對蟲草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殘酷,從而對民族間或民族內部關系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20世紀末青海玉樹、果洛一帶因爭搶蟲草草場而發生的爭奪事件不在少數。
作者:趙筱 何梅青 單位:青海大學財經學院旅游公共管理系
第三篇:非遺視野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
一、三少民族“非遺”概況
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三少民族是富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農牧獵并舉的達斡爾族、擅于狩獵的鄂溫克族、從山林中走出的鄂倫春族。歷史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民族性格,大自然給予他們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共同鑄就了三少民族傳統文化。三少民族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而又自成體系,是數千年綿延不絕的藝術寶藏。在這一寶藏中閃閃發光的珍珠翡翠可謂琳瑯滿目、瑰麗無比。古老神奇而又精美絕倫、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目前,三少民族共有13個傳統文化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其中包含達斡爾族民歌、曲棍球、魯日格勒、烏春和扎恩達勒、鄂溫克族民歌、鄂溫克馴鹿習俗、鄂溫克族薩滿舞、鄂溫克搶樞、鄂溫克族樺樹皮制作技藝、鄂倫春族民歌、鄂倫春族樺樹皮船制作技藝、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達五十余項。
二、“非遺”視野下的三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
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是將海洋文明、農耕文明、游牧文明,協調統一于全球化文明的母體。由此派生出的現代文明,現代文化千姿百態,繁花似錦,但研究其根源依舊離不開其母體的文化“基因”。二十一世紀物質文明基本建立,而與之相隨的精神文明尚需完善,民族發展與文化保護,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與碰撞是各民族都面臨的問題。三少民族“非遺”類別包括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是其精神文化之精髓所在。然而“申遺”只是三少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一種手段,而其根本是弘揚、傳承并發展三少民族傳統文化。
三、從文化遺產到人文資源
“文化遺產”顧名思義是歷經時光流轉所流傳下來的“活化石”,面對如此珍貴的遺產,我們應該如何進行保護?應當將其束之高閣,還是發展創新。三少民族“非遺”,在中國的大地上認知度不是很高,但是三少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卻是人們所向往的旅游資源。三少非遺如果能以原生態的形勢展現給廣大游客,那么一定會有很大的吸引力。三少“非遺”商業化表演是讓我們廣大人民群眾認可熟知喜歡非遺的一個很好的渠道,通過“非遺”商演,一方面可以增加當地老百姓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如果當地老百姓能過通過非遺商演過上富裕的生活,那么當地的群眾就一定會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就接受非遺的培訓,使得非遺文化遺產能夠在新一代手中發揚光大。納西族民樂在商演過程中也發現很多問題,很多民樂演奏人員年齡偏大,新一代納西族很多不愿意學習民樂,都向往城市的生活,很多愿意學習民樂的孩子也不是為了傳承民樂而學習,而是希望通過民樂學習進入商演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這些都改變了納西族民樂的原生態和傳統,也讓廣大游客產生了不滿,這些經驗和教訓在三少非遺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需要加以克服。在非遺保護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視,尤其是確認非遺傳承人的過程中更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一個好的非遺傳承人,是能夠帶動當地非遺的發展和傳承的,尤其是在商演過程中把握商演的方向,不趨于商業化和娛樂化,而是要在商演過程中保持好其原生態,這就需要非遺傳承人認真研究如何讓文化遺產變成文化資源,以點帶面,在非遺市場化的過程中把握方向。在從文化遺產到人文資源的過程中,相關人員一定要有具體的方案,而不是一味的市場化和商業化,具體的應該是加強當地的學校教育,把一些非遺列入當地義務教育的素質教育過程中,比如音樂課或者是體育課,通過學校的教育和培訓讓非遺在當地百姓中深入人心,讓一部分孩子從內心喜歡非遺,那么在其中選拔一些優秀學生進行商演就水到渠成了。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加入一些新鮮的元素,比如電腦的應用,傳承人的影像資料等等,這都是文化傳承和保護必要的手段,文化遺產要變成文化資源,就要與時俱進,就要不斷利用新的科技手段,通過廣播電視加速讓人們對其的了解,在了解的過程中愛上非遺,那才是非遺市場化不可缺少的要素。文化遺產如何變成文化資源,任重而道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這方面有很多其他地方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納西族的民樂,都已走出“非遺”新出路。一方面三少民族“非遺”養在深閨人不識,另一方面隨著國人經濟水平及收入的提高,人們對精神需求要求提高,三少民族“非遺”必將大放異彩。
作者:楊屹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