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文化認識,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儒學”的主干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儒學”是當時世界上一種較為成熟的人文主義,并成為當時連接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精神紐帶。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是孔子學說的最高境界、理想和思想的最高標準所在。孔子的“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們所建立團結和睦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石。我國實施的“民族區域自治”、“一國兩制”等都是源于我們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另外我們不斷追求的“人格完善”的人文精神、我們強調“和合中庸”的和諧社會關系、我們開始越來越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基本思想和價值,這些都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起到了不言而喻的作用。當然,除了對本國的影響,中華傳統文化還遠播世界。我們國家傳統文化中的《孫子兵法》等典籍中所體現的中國兵家辯證法思想被世界的許多國家所關注,《孫子兵法》甚至成為國外許多大學的教材。
二、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必須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在它特定的自然環境下產生的,是以一個國家特定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而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百年長存也有其特定的經濟基礎所在,那就是我國一直保持的農業文明。我們不能要求前人在唐宋之際,就能創造出適合我們21世紀中國現代化所需要的“先進文化”。任何一種文化的創造都需要以當時那個時期的經濟基礎為根本。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主要靠是當代人的創新,文化發展上要想有新建樹同樣需要當代人的努力與實踐。在哲學界對傳統文化的解釋中有這樣一種觀點:傳統的文化創造者有的是一種“初始的視界”,這是由當時的歷史情境所賦予的,而我們卻用了一種“現代的視界”去解讀。達伽默爾主張要將兩種不同的視界加以結合從而進一步達到既“超越初始的視界”又可以超越“現代的視界”的目標,最終可以達到一個更高并且更加優越的視界,也就是我們一直期待的“歷史的視界”。一個尊重歷史的民族,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而應該在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進行適應于現代化進程發展的繼承和創新。第二,歷史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無論是國之興衰還是世界經濟抑或是政治重心的轉移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文化與經濟、政治三者的相互作用都在推動著整個國家的發展。當然文化與經濟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恩格斯曾經講過:“落后民族也可以在思想文化領域演奏第一提琴。”世界歷史表明,任何一種文化無論是多么的優秀也不可能保證這個民族長盛不衰。例如,從1840年后中國人從文化自信跌到文化自卑,于是我們的國人就有了一種不正確的潛意識,將一切都歸到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上。費孝通曾經說過,中華文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與沉淀,我們的文化是無數先人的聰明智慧與寶貴經驗所結合而成的,不論哪種文明都不是完美的,這是我們所不能改變的。每一種文明都有它自身的“精華”與“糟粕”,所以面對涌進來的外來文化,我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選擇,達到一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最高境界。
三、結語
中華文明可以充分地展現中國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歷盡滄桑,但是我們最終憑借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韌性重新站立起來,我們始終記得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名言,我們與命運與不公決戰。我們從民族精神的角度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兩種基本功能所在:即精神紐帶和精神特質。同時,傳統文化還存在著教化作用,它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深深融入在一個民族的血液之中。雖說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會直接帶給我們GDP的增長,但是它會給一個民族帶來凝聚力,本土文化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在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更要加強文化自覺的反省,深刻認識傳統文化對現代化的建設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作者:白璐 單位:中共鞍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