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關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很多學者從傳統和諧文化對和諧社會構建的作用角度進行了研究。孫來斌從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傳統和諧思想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啟示:提出了和諧的理想,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和諧的本質,豐富了我們對和諧內涵的理解;闡發了和諧的價值,啟發我們關注社會和諧問題;設計了實現和諧的思路,為我們追求和諧提供了路徑啟示。范世珍分析了傳統和諧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及其社會意義。認為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主要包括:“和實生物”、“和而不同”、“和必中節”、“和而不流”等方面。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要高揚“和而不同”、“和而不流”,這不僅對于既反對教條主義又反對自由主義,在思想路線的高度具有價值,而且對于使社會風氣健康化,人際關系正常化具有促進作用的。趙陽認為,儒家和諧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表現在禮的群體意識、禮的行為規則、禮的“和”功能對社會穩定具有維系作用,對與社會關系具有協調作用,對社會和諧具有促進作用。張峰從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的作用: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統帥和先鋒;能夠提升素質、優化行為,形成團結互助風尚。還有很多學者是從個人、群體、自然、民族、國家、世界的角度分析傳統和諧文化對和諧社會的作用,觀點相似,只是表述不同。宋彩霞認為傳統和諧文化對和諧社會的作用在于:
1.傳統身心和諧思想有助于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樹立集體主義價值觀,形成平和處世心態。
2.傳統群己和諧思想有助于人際關系、家庭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
3.傳統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促進生態文化建設,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董慶軍認為,傳統的“貴和”思想有助于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有助于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宋健認為建設中國傳統和諧文化能夠促進科學發展;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有利于建設和諧世界。
二、關于和諧社會對和諧文化的作用及發揮途徑研究
有的學者研究了和諧社會對和諧文化的作用。邵中認為“和諧社會理論弘揚了中華文化的和諧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是中華文化和諧思想的升華與結晶,和諧思想是社會和諧的前提,構建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 本保證。”有的學者研究了在和諧社會中實現傳統和諧文化價值的路徑。這些路徑一般集中在加強宣傳、營造環境、發展產業、完成文化轉型等方面。宋彩霞在《我國傳統和諧思想的現代價值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傳統和諧思想的現代價值在和諧社會實現的途徑,即:
1.加強和諧思想的宣傳。
2.為和諧思想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3.注重傳統和諧思想的挖掘與提升。張峰認為在實踐中創造和諧文化,除了加強宣傳,還需要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對和諧文化的引導,鼓勵公眾參與;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充實和諧文化中的人本色彩。除了以上學者提到的路徑,劉海龍認為傳統“和”文化的發展路徑還需要:盡快完成傳統“和”文化的現代轉型;充分發揮傳統“和”文化的特色和優勢;大力吸收外來文化的養分進行綜合創新。李紅芹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以整合創新傳統和諧文化為基礎:創新傳統“和諧”思想,以和諧思維為導向促進社會總體協調發展;樹立共贏觀念,營造合作的互惠網絡。
三、關于中國傳統和諧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啟示的研究
牛先鋒通過研究傳統倫理中的和諧觀念,即人和:和以處眾;家和:家和萬事興;國和:協和萬邦;天地人和:天人合一,進而得到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基礎之上;必須建立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礎之上;必須是法治與德治并舉的社會;必須是一個民主的社會。陳晉紅等學者提出要堅持誠信。并引用了孟子、朱熹、孔子、董仲舒和墨子的先關著作和言論進行說明。陳閣等學者認為要堅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今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要生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治文化,這種法治文化的精神內核——‘和諧’,既是對不同文化的和諧包容,又是與和諧社會的內在統一;這種法治文化的價值核心——‘公平正義’,只有通過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的保障才能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金莉通過傳統和諧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以傳統和諧思想為指導構建良性指導思想;加快和諧政府制度建設;加大推進友好人際型社會的構建。有的學者認為建設和諧社會要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社會榮辱觀。仁、禮、信、廉等道德原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貫提倡的榮辱道德準則,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加以繼承發揚。王洪認為要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在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經濟等各方面較落后的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更應該保護、創新和吸收少數民族文化或承載這一少數民族文化或文明中的有益成份,并加以合理地發揚利用,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張文娟通過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優化社會結構;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促進利益均衡發展;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高樂恩認為,要清除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等級觀念、迷信思想、官本位思想;要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要妥善協調各方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利益矛盾以及領導與群眾的矛盾;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董丹丹提出了系統的建議:
1.弘揚整體觀,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2.融匯“天人合一”思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3.取“中庸之道”的有益成分,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
4.承繼人際和合觀,促進人與人的和諧。
5.倡導身心和合觀,促進人的心靈和諧。
6.弘揚“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有的學者認為,必須弘揚孝道。“孝道對于解決中國的老齡化現狀、家庭和社會的安定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等方面的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孝文化對建設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表現在提升民族的道德情操,對民族文化傳承的作用,由“民族凝聚力的內在動力”到“移風易俗的良藥”。
四、關于傳統和諧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關系問題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研究,發現對傳統和諧文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的研究問題中存在著一些不足:第一,對于近代以來傳統文化和諧思想的研究相對較少。目前很多學者還是停留在對孔子,老子,墨子等的研究階段。第二,關于和諧社會怎樣發展傳統和諧文化的研究較少。傳統和諧文化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學界對傳統和諧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研究的較多,對構建和諧社會對和諧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方面的研究較少。第三,對少數民族的傳統和諧文化研究較少。少數民族的傳統和諧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很大,比如處理民族關系、宗教關系、促進民族團結和統一,但這方面的研究較少。第四,學界對十六屆六中全會以后以中央關于和諧社會的重要文獻研究較少。對2013年主席提出的“中國夢”、十七大、十八大中所倡導的和諧社會研究較少,很多學者主要集中在對黨的十七大以前的中央中央重要文獻的研究上。第五,針對和諧社會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法的研究較少。一般學者對理論的研究很深,但是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關措施的論著較少。第六,很多學者的研究只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的角度展開研究,研究領域不夠寬。第七,對和諧文化對和諧世界的研究較少。總之,在深度和廣度上,對中國傳統和諧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問題都還有較大的探討空間。筆者認為,在未來的研究中關于中國傳統和諧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研究:第一,加強對近現代優秀傳統和諧文化研究。第二,加強對和諧社會怎樣更好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路徑研究。第三,加強對少數民族和諧文化的研究。第四,加強對十六屆六中全會以后的黨的重要文獻的研究。第五,對和諧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研究要結合具體的事例和數據。第六,從多學科的角度進行研究。第七,進一步研究和諧文化對構建和諧世界的意義。
作者:劉惠惠 趙金元 單位:云南大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