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tǒng)文化與古典園林,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儒家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修身是為了入世,是為了考取功名、走入仕途,從而建功立業(yè)。董仲舒的“三綱”學說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君臣義,父子親,夫妻順。”簡言之,“三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這也是等級制度的綱領文件,成為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正統(tǒng)官方主流文化。儒家的這些觀點和主張共同指向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的基石———規(guī)則秩序。這種形而上的理論規(guī)矩同樣反映在建筑和園林等形而下的藝術領域。故宮的平面布置:嚴格的軸線對稱。中軸是主線,主線上的建筑布局也有先后秩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此進深,主次分明。同在宮中,左右對稱的建筑在規(guī)模和體量上都不會超過主線上的建筑,誰大誰小,尊卑有序,一目了然。皇家園林內的建筑也是嚴守中軸對稱的法則。就園林而言,入世的儒家文化對應著入世的享樂主義,儒家文化影響下的皇家園林是奢華的、富貴的、宏偉的、壯觀的,極盡奢侈之能事。無論頤和園還是圓明園,無論是中海、南海、北海還是承德避暑山莊,這些皇家園林的共同點就是真山真水,大山大水,從不掩飾甲天下的恢弘、壯美和霸氣(見圖1)。或許也只有帝王才有豪氣、霸氣、勇氣把真山真水當自家私園,也只有皇家有財力、物力、人力消遣真山水為己所用。天下都是他的,幾個山林池沼當然也是。但皇家園林歸屬的特殊性注定了它的受眾只是皇親國戚、爵爺貴族,和普通民眾幾乎無緣。
二、道家文化與文人園林
道家主張“無為”,它的基本觀點就是順其自然,《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封建社會有帝王就有臣子,科舉制度下的文人士大夫既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豪情抱負,也有“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豁達隱忍。金榜題名、仕途得志,則大展宏圖;仕途不得志,就靠無為清靜;入山林、歸田園,成仙或成佛,以冥想代替現(xiàn)實。即使金榜題名但官運不暢也會選擇出世修身;也正是在此背景下,道家文化開始盛行。如果說官方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話,那么在文學藝術領域的主流文化絕對是道家文化。歷經千古流傳至今的藝術作品幾乎無一例外的受到道家文化的影響,從山水詩到山水畫,從謝靈運、陶淵明、王維到董其昌、石濤、八大山人,莫不如是。隱逸文化始于晉朝,隱于山林可以近距離的接觸自然,直接促成了山水詩的興盛,代表人物是謝靈運。在文人畫興起之前,詩、畫各自相對獨立發(fā)展。文人畫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使中國繪畫達到了一個有文化氣質的、形式更為臻善臻美的藝術高度。文人們借詩、借畫表現(xiàn)一種高傲的、不見人間煙火的脫俗氣質。
作者:李猛志 單位:北京交通運輸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