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繪畫藝術與傳統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嶺南文化對其繪畫藝術生涯的影響
何香凝生活在香港約17年,廣州約有近20年,穗、港均是嶺南文化發展的代表地,由此嶺南文化成為影響何香凝繪畫思想的主要因素。又由于何香凝曾經東渡日本,在日本女子大學學習繪畫,受到日本繪畫的影響也是有的。而嶺南文化亦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比如英國文化、葡萄牙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影響,因此嶺南文化一開始就是一種多元文化,這種多元文化的交織影響了何香凝的思想和繪畫藝術。“藝術家作為單獨的個體,不可能擁有整個地理空間,他們只能來自或活動于一定的地域。地域是地理空間的整體切分,地域與地域之間存在著文化、精神氣質上的差異,某一地域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則是蘊育藝術家氣質的源泉之一。反之,藝術家的活動也影響著這一地域的生態文化。滲入政治活動的地理環境能夠結成地緣政治,文化地理則由于長期的人地交往,逐漸成為促成某一個地方文化傳統出現的因素。”。[2]何香凝由于早年主要生活在香港、廣州以及日本,由此她的繪畫藝術作品也深深地受到這三個地方的地域文化影響,特別是處于嶺南文化中心的廣州和香港。民族性、時代性、區域性是文化存在的三個基本樣式。嶺南文化是一種多元雜交和共生的文化,港澳文化隸屬于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3]何香凝主要生活在香港和廣州兩地,所以嶺南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她的思想、生活從而影響了她的繪畫藝術。她受到粵港兩地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開始學習繪畫藝術。早年她與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劍父、陳樹人等交往甚密,之后東渡日本學習繪畫,然后一直堅持繪畫藝術。這與粵港兩地當時大量的外來文化以及大量的文人墨客過來避難有直接關系。
(二)香港的社會背景及對何香凝繪畫藝術的影響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并在香港長大,三四十年代又再次避難去了香港,香港幾乎占據了她一生四分之一的時間,香港對于何香凝的一生有著及其重要的影響。何香凝早年的啟蒙教育都是在香港,廖仲愷先生的早年教育也在香港,而何香凝先生一生的革命思想以及藝術思想的形成都受到廖仲愷先生的影響,她最初的啟蒙繪畫還是受教于廖仲愷先生的。因此,研究廖仲愷先生在香港所接受的教育對于研究何香凝先生的思想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廖仲愷在皇仁書院所受的教育是正規的,曾有論述指出:“彼之英文學識,得之于僑美者少,而得之于香港者實多”[4],又說:“(廖仲愷)一到香港,前后如出兩人,精勛苦學,各書無所不窺。四五年后,所學如宿儒。詩詞文藝無不精妙,并傍及美術,字尤秀雅,并喜研究維新革命文書。”[5]從這兩段可以看出廖仲愷先生對于藝術是有相當大的愛好和專習的,也對何香凝的繪畫藝術形成具有深刻影響。香港在19世紀末是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這里充斥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為有原有的嶺南文人墨客在這里學習生活或者避難,也有大量的西方傳教士、文化人士來到這里宣傳西洋文化,和當時的上海很接近,這是一個中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但是這里由于原住民還是嶺南人,所以嶺南文化的特性仍然得以保留。之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戰亂,大量的文化人士僻居香港,這一段香港生活對何香凝又有著深刻的影響,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何香凝早期在香港的生活。這一時期的香港由于大量文化人士的避居,大家積極支持抗日、宣傳抗日,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傳統文化對其繪畫藝術的影響很重。這一時期的繪畫充滿了傳統文化的氣息。何香凝這一時期也創作了大量的傳統文化藝術題材的繪畫,主要以松竹梅傳統題材為主。同時,何香凝在這一段時間組織和參加了多次書畫義賣活動,并大量贈送書畫給捐款華僑,賣出和贈送的畫作不計其數。
(三)廣州的社會背景及對何香凝的影響
何香凝在廣州嫁給了廖仲愷先生,這對她的一生都是一個大的轉變。這一時期她受到廖仲愷先生的影響很大。而廣州處于嶺南文化發展的中心區域,對她的思想、藝術都有及其大的影響。在近代文化史上,嶺南文化以其不同的姿態屹立于中國長期以來以中原文化為主的傳統文化之中,是一朵奇葩。明代以前,嶺南屬于蠻夷之地,文化遠落后于中原各地文化。自18世紀末以后,嶺南文化受到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不斷接受新思想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新文化現象。自1841年起,廣州以其獨特的海上交通便利成為首位對外通商口岸。廣州從逐步由蠻夷之地逐漸變成中國人正眼看世界的窗口,廣東也成為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搖籃和資產階級新思想的啟蒙地和發源地。海外貿易帶來了西方的文化,傳教士、醫生、畫家紛至沓來,廣州成為西學東漸的前沿地帶。《海國四說》是由嶺南學者梁廷楠寫的,是當時最優秀的史地著作。后參與的康有為、梁啟超都是嶺南人,嶺南文化具有兼容性,經世致用的思潮是嶺南文化的核心思想,之后受到維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嶺南文化是近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1880年前后,嶺南對外文化又進入一個新階段,大量嶺南學子東渡日本留學,容閎還帶很多幼童去美國留學,孫中山先生也東渡日本留學,1900年后,廖仲愷和何香凝先生也東渡日本留學。廖、何兩位受到這些先進開放的思想影響,思想和藝術繪畫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代嶺南文化不發達,藝術也不發達。自明清以后,繪畫逐漸興起,名家輩出,居巢、居廉等人照耀著嶺南畫壇,之后西洋繪畫進入廣東。由于中西貿易越來越頻繁,中西繪畫也開始互相交流,廣州作為外銷畫的集散地,其畫家的作品大量銷往西方。中國繪畫的“藝術革命”也開始在20世紀初發生在廣州,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最早舉起了“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改革旗幟,并逐步形成獨樹一幟、頗具影響的嶺南畫派。“廣東現代美術濫觴于清末民初,并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發展的鼎盛時期,以其得天獨厚的文化地理位置和所處時代最為開放和充滿信心的進取心態,積極吸納傳統、域外的經驗以充實自身的活力。”[6]嶺南畫派的三杰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都是著名的革命家,與何香凝、廖仲愷政治上的見解是相契合,在藝術上也是宣揚“藝術救國“的,并且在當時中西方藝術交流的基礎上,提出“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藝術主張,這種做法在當時很具有意義,既保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中國傳統藝術的風格,又融合了西洋繪畫的藝術特點,堪稱是一種真正的嶺南文化的兼容性。何香凝先生與嶺南畫派的三杰關系甚好,之前在高劍父先生的指導下學習繪畫藝術,赴日后也和他們長期來往,30年代更和陳樹人先生一起結“寒之友社”并且多有繪畫合作。可見,何香凝先生受到嶺南畫派的影響是很深的。
二、何香凝繪畫藝術題材取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素材
(一)何香凝繪畫藝術題材取自松竹梅中國傳統文化素材
1928年1月與頤淵、樹人合作,于右任(1879~1964年,曾任國民黨檢察院院長長達30年)題詩的作品《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款題:“紫金山上中山墓,掃墓來時歲已寒。萬物昭蘇雷?蟄,畫圖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瀟?,經酒陳詩廖哭聲。潤色江山一枝筆,無聊來寫此時情。”1929年所畫《山水》,款題:“頤淵道長鑒正,十八年秋,香凝寫於江西牯?。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蒼茫淡復濃。紅樹青山云乍散,蕭然寒意護長松。廖夫人香凝將遠適(?)異國,過滬以此畫贈別。憶春間與夫人、樹人、若文等同游白馬湖,有待到紅樹青山還來新居長松山房之約。今不可得,而以紅樹青山白馬湖與長松山房繪為一圖。展玩之余,深感聚散無常書畫緣永。頤淵識于泛廬。”1929年所繪《松》,款題:“人中有松柏,天下無歲寒。于右任題”。這幾幅畫都是何香凝代表性繪畫作品,她都選用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素材作為繪畫的題材。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以歲寒三友為題材進行文藝創作。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種植物。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梅、竹、松是取梅寒麗秀,竹瘦而壽,松石丑而文,是三益友之意。在舊社會結婚時,多在大門左右貼上“緣竹生筍,梅結紅實”的對聯,這是因“筍”與子孫的“孫”字同音、同聲。將松、竹、梅圍成團狀;分作三個團狀,以簡潔的線條代表松、竹、梅,構成圖案:以松、竹、梅組成的洞門。中國傳統文人喜歡以松竹梅為主題進行創作,主要是為了表達其高尚文人人格的象征。松竹梅常常是中國古代器物、衣服和建筑上常用的裝飾題材,也是中國畫中的常見題材。何香凝先生的松樹蒼勁奇特,清秀,有一種女性的韌勁,而不同于潘天壽的淋漓壯闊,雄健渾然。梅花有一種古韻,獨立寒秋的氣息。而竹卻自有一番瀟灑自在。由此看來,何香凝先生的這幾幅畫作取自松竹梅的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素材,自然別有一番風韻。
(二)祖國山河、山水瀑布的繪畫題材也取自中國傳統文化的素材
1929年所畫《山水》,款題:“頤淵道長鑒正,十八年秋,香凝寫於江西牯?。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蒼茫淡復濃。紅樹青山云乍散,蕭然寒意護長松。廖夫人香凝將遠適(?)異國,過滬以此畫贈別。憶春間與夫人、樹人、若文等同游白馬湖,有待到紅樹青山還來新居長松山房之約。今不可得,而以紅樹青山白馬湖與長松山房繪為一圖。展玩之余,深感聚散無常書畫緣永。頤淵識于泛廬。”1951年,何香凝寫《祖國山河》。款題:“何香凝。祖國山河,劉少奇敬題”。1951年,何香凝寫《冰雪暖于棉》。款題:“何香凝畫于北戴河。獨釣寒溪水,冰雪暖于棉。借問何能爾,人民今是天。1951年3月,郭沫若題。”1963年,何香凝繪《松風流水》。款題:香凝。1963年2月雙清老人以所寫主峰懸瀑布示,敬為補成?師萬壑松風百灘流水之微意也。伏乞教正,傅抱石杭州記。“鈴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抱石和印」。中國傳統文藝作品中間歌頌祖國山河的作品是極為豐富的。寄情山水一直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歡的做法,作為一種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也是一種出世思想的反映,中國的文人墨客都喜歡描寫山水,也喜歡繪畫山水。歷代都有出色的山水畫家,山水文學作品。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文人有一種避世的心態,希望“越名教而任自然”,寄情山水。自隋唐以后獨立成為山水畫,宋代比較成熟,最出名的就是青綠山水。中國山水畫是最為傳統的一種題材,游山玩水是古時文人的一種很自在自為的雅集休閑方式。山水畫可以集中體現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可以充分表達中國傳統文人的內在情感。何香凝先生的畫作很大一部分喜歡采用山水為素材,繪制祖國的山山水水。何香凝先生畫山水不是繪畫大型山水題材,通常以小型山水為主,表達對友人的思念、對祖國明天的期待。畫面山水不大,但是皆有性格,或蒼勁,或質樸,很有自己抒情的特色。不同于后世的“傅抱石山水”、“黎雄才山水”的氣勢磅礴,一瀉千里、一蹴而就的感覺。總體來講,何香凝先生的繪畫作品取材都基本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
三、何香凝繪畫藝術“借畫寓人”,表達出一位女政治家和革命家的風骨
(一)獅虎畫的寓意
“民族是一張干凈的紙,民眾的形狀和大眾信仰的顏色,可能有上千種不同的發展方式,這取決于誰掌握著畫筆。”[7]藝術是社會政治、經濟形態形而上的反映,獅虎畫作為中國畫中的一大題材,當時正在被愛國藝術家關注。由于獅子是外來的動物,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繪畫作品中出現得很少,但是在那個特殊時期國民革命時期的中國出現得就很多了。因為清朝末年,中國被各列強欺凌,被比喻為睡獅、東亞病夫。中國人十分憤怒,不滿足于被比喻為睡獅,因此,在藝術領域,雄獅、猛虎、駿馬、雄鷹這樣強者的形象往往出現在繪畫上面,寓意中國即將崛起,即將成為雄獅、猛虎、駿馬、雄鷹般的東方強國。這種表達強烈民族自尊心的寓意可以鼓舞人們進行國民革命,鼓舞人們奮起斗爭,抵御西方列強,也代表當時的民眾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以及強烈要求中國能夠強盛,能夠將外敵驅逐出去,成為巍然屹立于東方的偉大民族。何香凝先生和廖仲愷先生早年一道積極地支持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積極參與民主革命,他們希望中國早日強盛。孫中山先生指出:“從前失去民族精神,好比是睡著覺。現在要恢復民族精神,就要喚醒起來。醒了之后,才可以恢復民族主義。”當時屢屢出現的雄獅題材畫,正是對這一希冀的契合。何香凝的獅虎畫也歸屬于這一類。民族的覺醒反映在藝術上,往往是最直觀的表達形式之一。《國魂》是何香凝早期獅虎畫的代表作,以“國魂”命名的獅畫有多張,最具代表性的是1914年的獅畫《國魂》。該畫中的獅子的頭部被極端放大特寫,突出獅子的強大、威猛的感覺,氣勢熊強、充滿動勢和霸氣外露的特點。從象征寓意上來看,何香凝的繪畫有著深刻的政治特點和革命傾向,從她的畫名《國魂》可以看出。友人柳亞子的題畫詩點明主旨:“國魂招得睡獅醒”;友人陳樹人的治藝觀點也一貫強調“藝術關系國魂”,他在詩歌中闡明人格與藝術的密切關系:“藝術之為物,神圣而高尚。從事斯道人,品格要雋朗。設使非然者,類南轅北向。”而此時的何香凝所從事的革命救國事業與她的畫作有著同樣的精神意義,意在喚醒民眾、喚醒國家、喚醒民族。這一點和魯迅投筆從戎是一樣的,魯迅意在通過自己的文字喚醒當時已經麻木的民族、民眾,喚起大家革命,喚起國家強盛。
(二)松竹梅等繪畫的寓意
松竹梅是傳統的歲寒三友的題材,也是何香凝繪畫作品當中常見的題材。在何香凝繪畫中大量運用松竹梅等傳統文化素材,表達傳統文化的寓意。松竹梅是歲寒三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素材。松竹梅寓意在嚴寒的冬季仍然傲然于雪中的松樹的高貴品格,在苦寒季節獨自開的梅花的高潔形象以及在中國各處院落種植的象征中國文人高雅風骨的竹子,這三種植物象征三種類型的人在一起的高貴友誼。竹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象征,周天侯的《頌竹》:“苦節憑自珍,雨過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織新春。”便是它的寫照。古今的亭臺樓閣院落都幾乎有竹子,居而有竹,可以清新悅目,竹影婆娑更是妙趣橫生,常常為詩人墨客以及畫家的筆下之物。可以說,古往今來,竹子是眾多文人雅士的偏好。梅花是傳統的名花,以香味自苦寒的季節發出最為動人,于是才有了宋人林和靖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以及明朝“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千古絕句,將梅花的香、梅花的味道寫得惟妙惟肖。漫天飛雪之際,獨有梅花笑傲嚴寒,破蕊怒放,象征著人卓爾不群,超凡脫俗的品格。而松樹更是中國人所敬仰的植物。在萬物蕭疏的隆冬,松樹依舊郁郁蔥蔥、精神抖擻,象征著青春常在和堅強不屈。松樹的品格是中國人最為崇拜的。自古便有“站如松,坐如鐘”的名言,畫家們更加喜歡用松樹作為題材。宋代的李成、郭熙、李唐、馬遠,元代的王蒙,清代的弘仁、石濤、梅清等均有以松為題材的名作傳世,但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畫家,風格自然不一樣。何香凝先生使用松、竹、梅題材進行創作是為了表達文人人格的高貴品質以及與友人之間的那種深厚的志同道合的精神。何香凝先生1929年繪畫之作《松》,款題:“人中有松柏,天下無歲寒。于右任題”,此畫以松柏為寓,意為堅強不屈、耐得寂寞,何香凝先生常以此畫鼓勵自己。1929年所繪另一幅《歲寒三友圖》是請柳亞子先生題詩題跋的,抒發了與經享頤、柳亞子等友人真誠、長久、志同道合且愈久彌堅的友誼。
四、總結
何香凝先生的繪畫藝術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浸染、蒙習并成長起來的,受到廣州、香港的嶺南文化以及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從事繪畫創作,題材都取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山水、松竹梅等植物,并且都在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寓意。因此,何香凝先生雖然東渡日本學習繪畫,繪畫在技法上受到日本繪畫的影響,但是她的思想演變和藝術理念均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特別是嶺南地區,受到嶺南畫派的積極影響,繪畫題材和繪畫所表達的寓意都是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整體上來講,何香凝先生的繪畫藝術和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很深刻的聯系的,何香凝先生也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和寓意進行創作,在那個抗戰的艱苦歲月,支持抗日,鼓勵民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她也將中國的繪畫藝術通過舉辦畫展而傳播到海外,為中國畫、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發揚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作者:張雅 尚華 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