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優秀中醫藥文化傳統構建中藥調劑技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中藥調劑技術課程為例,針對當前的教學情況,結合中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職業發展途徑,以工作過程為主線進行課程改革,傳承優秀中醫藥文化傳統,構建中藥調劑技術新內涵。
關鍵詞:中藥調劑技術;課程改革;中醫藥文化傳統
中藥調劑技術作為中藥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并作為一項傳統中藥技能,是中醫藥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藥調劑員、中藥營業員、中藥購銷員等中醫藥行業人才培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們一直致力于中藥調劑技術課程改革,采用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模式,以中藥專業所覆蓋的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據,結合中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職業發展途徑,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緊密對接產業鏈,重新梳理、融合教學內容。通過中藥調劑技術這一有形載體傳承優秀中醫藥文化傳統,構建中藥調劑技術新內涵,傳承、挖掘、創新中藥調劑技能,達到“外化中醫健康養生理念于行、內化中華文化價值于心”的效果。在整個課程改革中,我們通過訪談法、BAG、調查等方法,確定人才培養方向、中藥專業對應的崗位(群)及崗位能力、課程標準、課程微觀結構、教學資源,并通過3輪教學驗證,試驗結果表明,課程改革效果良好,達到預期效果。現將課程改革開發技術路線匯總如下,見圖1。
1深調研,摸實情,確定人才培養方向
中藥專業對應的行業為醫藥行業。醫藥產業作為廣州的支柱產業之一,發展迅速,在廣東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為摸清中藥專業畢業生去向,對我校近3年畢業生去向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我校畢業生主要集中在藥店和醫藥公司從事藥品調劑和藥品購銷工作[1],見圖2~3。從而明確中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具備中藥生產、經營、管理和使用技能,畢業后能在中藥商品批發部門、銷售部門、醫院、國醫館、養生館等企事業單位從事中藥飲片生產、中藥品質控制、中藥購銷、中藥倉儲、中藥調劑及藥學服務等工作,具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技術和技能型人才。
2精分析,構框架,確定專業核心課程
在明確中藥專業培養方向的前提下,通過深入山東、河南、四川、重慶等中藥產銷大省、廣東省廣州地區著名中藥企業調研中藥專業職業崗位和人才需求標準。邀請來自不同類型企業(連鎖藥店、單體藥店、醫藥公司、醫院、智慧藥房)、不同工作崗位(采購、驗收、收銀、調劑、煎藥、倉儲)、不同職務(經理、店長、主管、店員)、工齡在5~15年的企業人員與課程開發專家召開座談會,通過企業與會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回顧與崗位能力分析,與課程開發專家共同梳理出中藥專業職業崗位所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包括學生應具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中藥材的采收、加工、鑒別、購銷、用藥指導的專業能力以及藥品質量管理規范意識、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我們確定市場營銷技術(含推銷實務)、藥店零售與服務技術、GSP實務、中醫基礎知識、大宗藥材購銷、全國道地藥材產銷、廣府中藥傳承、中藥調劑技術等作為中藥專業的核心課程。其中中藥調劑技術作為面向醫藥零售企業和醫療機構中藥調劑崗位設置的一門核心課程,課程目標定位為通過系統學習,掌握中藥調劑技術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熟練從事中藥調劑技術的職業能力[2]。
3聯校企,制課標,重組課程微觀結構
在職業能力及崗位能力分析的基礎上,以中藥專業所覆蓋的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崗位能力分析為依據,結合實際工作崗位、參照國家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3],制定中藥調劑技術課程標準,并邀請行業、企業專家以中藥調劑工作過程為主線,梳理出中藥調劑崗位認知、中藥飲片調劑、中成藥調劑和新型中藥藥事服務4個項目共13個工作任務。在工作任務選取上,既考慮歷代經方(選取臨床上具有代表性的補益經方“六味地黃湯”、治燥經方“麥門冬湯”、解表經方“桑菊飲”、瀉下經方“大承氣湯”等方劑),又考慮地方特色(選取具有廣東地區特色的鼻咽癌經驗方),同時兼顧知識延伸,在每個任務后增加知識鏈接及拓展環節,引入中醫藥文化,既有戥稱的發展史、中華老字號采芝林等傳統中醫藥文化,又有反映創新的智慧藥房等,充分體現“挖掘、傳承、創新”的中醫藥發展理念[4]。中藥調劑技術課程知識點較多,以中藥飲片調劑為例,僅審方步驟就涉及別名、并開名、處方應付、腳注、配伍禁忌、毒麻藥、貴細藥的使用管理等內容[4],因此,內容的呈現方式和順序是否合理是決定課改是否成功的關鍵一環。我們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將知識點融合在具體工作任務中,通過由易到難的工作任務,不斷重復操作過程,引入新知識、鞏固舊知識,不斷強化學生操作技能[4],重構中藥調劑技術課程微觀結構[1],見表1。
4建資源,重推廣,不斷優化教學過程
“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是所有教育面臨的問題,要完美回答教育系統這個問題,需從正確認識“三教”關系入手。在“三教”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它們相互依存,要想培養出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要順勢而動,做到教師、教材、教法同步革新。為此,我們校企聯動,編寫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校本教材《中藥調劑技術》,在課程內容的構建中,所有知識的展開以項目為載體,每個項目的學習都按職業崗位的要求設計活動,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體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并融合相關專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內容以夠用、實用為度[5]。在知識的呈現上,除考慮知識的構建,也重視學生語言溝通、分析問題、創造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職業認同感,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職業道德意識。為提高課堂實效,授課教師巧用信息化手段,借助藍墨云班課平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線上通過案例、動畫、微課等激發興趣、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線下采用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構建相關課程理論知識,并發展為職業能力。經過3輪不斷修改完善,教學過程得到不斷優化。
5巧評價,善引導,校企共贏同發展
課程改革以來,中藥調劑技術主講教師已完成3輪完整教學,為檢測課程改革的效果,我們利用多種評價方法多角度、多維度對課程進行評價,各項結果顯示課改效果顯著。評價方法、指標、量表、結果及分析如下。
5.1課程評價內容
課程評價采用的方法及指標、量表、結果見表2。
5.2課程評價分析及結論
5.2.1學生對課程滿意度的評價
本次調查對象為2016級(2019屆)學生,其中中藥專業71人,藥劑專業145人,問卷發放216份,回收216份,回收率100%。我們通過自行編制調查問卷,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評價手段方面進行問卷調查,98%的學生獲得感指數高,達到了自我預期效果。對這門課的整體評價滿意度較高,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達到91%,只有9%的學生感覺一般滿意,各項指標反饋結果如下。(1)課程內容廣度與深度:改革后的中藥調劑技術在內容廣度和深度上受到學生普遍認可,認為內容廣度合適的高達83%,認為內容深度合適的高達77%,兩者都不存在認為不合適的現象。(2)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說教式教學普遍反感,而對直觀參與式的學習方式極感興趣,非常樂意接納這種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模式(占78%)。(3)采用不同教學模式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統計結果顯示,學生認為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更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其接受程度(占79%)遠遠高于傳統教學模式(占25%)。(4)考核評價手段:本課程采用多元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后,學生“評中學,評中做,評中悟”,有效的評價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深得學生喜歡(占91%)。此外,學生近3年中藥調劑技術學科成績逐年提高,合格率從96%提升至100%,平均分從78.6分提到84.9分;在技能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3人次,省級獎項26人次,市級獎項22人次,團隊獲得國家級獎項5個,省級獎項5個;中藥購銷員考證通過率逐年提高,通過率分別是89.15%、91.44%、92.86%。可見,學生綜合素養是不斷提高的。
5.2.2教師發展評價
通過精品課程建設,既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學生,也促成了教師的成長,參與建設的教師在教學理念、專業能力、教學水平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課題負責人因表現突出被評為廣州市第五批中小學骨干教師、2019年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培訓培養對象。在課程建設期間,課題組成員參與市級以上課題研究4人次,參加說課、技能比賽獲獎3人次,微課、優課、教學設計獲獎19人次,公開發表論文9篇,指導學生參賽獲獎16人次,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社會任職6人次。
5.2.3用人單位評價
中藥專業學生主要集中在醫藥零售企業、醫藥批發企業、國醫館從事中藥調劑、銷售及批發工作,通過行業調研、專家訪談會及校企聯誼活動,我們得知用人單位高度肯定我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他們一致認為我校中藥專業學生服務意識強,理論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有團隊意識與創新意識,能滿足企業用人要求。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企業通過與學校共建、共育中藥專業,既解決企業人力資源使用問題,又推動企業發展,其中,廣州采芝林藥業連鎖店2019年榮獲廣州市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組織的第4屆“職業教育金睿獎”。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保持和發揚中藥特色優勢,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協調發展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通過中藥調劑技術課程這一有形載體,時刻踐行“健康育人,育健康人”的辦學理念,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積極營造充滿廣藥文化、南藥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做到文化育人、環境育人。我們將以此為契機,以課程建設為抓手,促進學校內涵建設,切實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作者:高妮 譚志燦 單位:廣州市醫藥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