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時代傳統文化思想研究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學術界對傳統文化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圍繞傳統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涵,傳統文化思想的時代價值以及對待傳統文化傳承的科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傳統文化思想有利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的活力,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對文化建設十分重視,多次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1]。珍視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及弘揚傳統文化的現實途徑等問題,給予詳細闡述,形成了系統的傳統文化思想。學者們對這一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傳統文化思想有利于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的活力,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一、學術界研究概況
國內學術界關于傳統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黨的十八大以后,近三年來,國內關于傳統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日益豐富。截至目前,已出版的相關著作主要有《談治國理政(第一、第二、第三卷)》《用典》《平易近人———的語言力量》《講故事》《梁家河》等,著作為研究傳統文化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在中國知網,以“的傳統文化思想”“的傳統文化觀”為主題,共檢索到246份文獻。對傳統文化思想最早的研究是2014年王杰在《人民論壇》上發表的《傳統文化觀三個重要方面》[2],最新一篇是2021年4月盛楊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的《傳統文化觀視域的學校德育》[3]。這些研究成果對傳統文化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人們全面正確把握傳統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接下來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學術界論述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涵
李凈、謝霄男將傳統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核歸納為一個中心、兩個統一、三個層次和四個方法,即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心,實現傳統文化與文化現實相統一、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統一,注重國家、社會、個人等三個層面的傳統文化建設。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采取夯實基礎、培元、繼承和發展、創造和改造、深挖的方法[4]。賴雄麟、李健從民本觀、治國觀、廉政觀和修養觀等方面論述了傳統文化思想的內容[5]。通過梳理可看出,研究者們認為的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內涵可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寄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6],“如果它被遺棄了,就會切斷精神命脈”[7]。世界上許多古代的文明都已消失在歷史長河里,而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仍然能夠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重要原因是我們對傳統文化十分珍視。在歷史的行進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傳統文化的沉淀中得到孕育,成為“精神命脈”的精華。它們鑄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性格,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使中華兒女不管身處何方,都能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印記。翻閱浩瀚的傳統文化典籍,感悟古代先賢的思想智慧,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著中國人獨特的精神向往和價值追求。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文化基礎。理論不能脫離現實的文化基礎獨立出現,在社會文化的基礎上才能誕生和發展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8]。改革開放后,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論,這些理論共同組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它雖然形成于改革開放后的實踐中,但也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提供的深厚歷史文化資源。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改革開放的實踐相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文化軟實力彰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凝聚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衡量指標之一,體現了一個國家對社會文化資源的利用開發能力。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實現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豐厚的文化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要思想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本值得認真品味的書,凝結著先哲的智慧,為治國理政提供了豐厚的思想文化資源和歷史鏡鑒,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9],既有國家動蕩百姓生靈涂炭的反思教訓,也有太平盛世居民安居樂業的成功經驗。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充分體現了為國分憂,為人民謀福的政治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充分體現了舍己為民的奉獻精神,它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是引領社會發展、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的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世界文明進步提供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體現了他們對人類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的探尋,回答了有關人類生存發展的眾多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源,具有超時空、超地域的特征,能為其他民族和國家提供解決發展難題的方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7]。戰爭、饑荒、發展等問題是當今世界性難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中國提出的合作共贏世界秩序的構建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而這些方案的背后蘊藏的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仁愛思想、合和思想等。
(二)傳統文化思想的時代價值
研究者們從多個角度探討了傳統文化思想的時代價值。馮思淇認為,傳統文化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0]。奚玲、崔楠指出,把握傳統文化思想,有利于中國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樹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1]。傳統文化思想的時代價值可概括為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
1.理論方面
傳統文化思想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理論淵源[12],系統闡釋傳統文化,提出新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科學解釋了我黨如何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我們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系統地闡述了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并給出了全面地回答,從而匡正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正如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經受住歷史風浪考驗的精神動力。將“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充分運用到治國理政中,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出對待傳統文化,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很好地解答了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途徑問題。
2.實踐層面
對于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以及時代價值,傳統文化思想給予全面回答,它科學地闡明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指出,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和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需要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獲得充足的營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綜合素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指導推進作用。特別是在豐富人們對精神和文化要求、促進社會向善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體現了古代圣賢對自然規律的探究,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實現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三)關于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科學方法
李燕、周良書認為,提出中國傳統文化要分精華、分糟粕,反對兩種虛無主義,重視宣傳教育功能[13]。李軍指出,提出的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改造和創新發展,不僅澄清了處理中國傳統文化的錯誤傾向,而且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一條正確的途徑[14]。學術界認為,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實現。大部分學者認為,對待傳統文化傳承的科學方法是揚棄性繼承和雙創性發展。
1.揚棄性繼承
思想文化和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條件,在人們認知水平以及時代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合時宜、消極、糟粕的東西。這就需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8],使其不僅能夠適應時展,并且不失其精華部分。對于那些糟粕性思想,如封建迷信、重男輕女等,要堅決扔掉。對于積極合理的因素,如孝道思想、愛國主義思想等必須積極繼承和發展。
2.雙創性發展
強調,為了實現傳統文化能夠始終充滿活力,要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8]。創造性轉化,就是要從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對傳統文化過時的外部形式進行改造,保留它們的內在價值,使之能夠與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需求相適應。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根據中國現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讓其具有時代特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二者相輔相成[15]。只有把二者協調推進,才能使傳統文化充滿活力,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三、結論
目前的研究對于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思想的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但也有值得關注和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地方。學者們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內涵以及傳統文化思想的價值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對人們全面認識、把握傳統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雖然有繼承的特點,但不能簡單照搬,更不能直接拿來,應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綜上所述,學術界對傳統文化思想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為人們全面正確把握傳統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秋準 歐陽國慶 馬波 單位:廣州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