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雙高”建設背景下促進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為實現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發展提供了條件,也為高職院校增強生態責任感和高職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道德觀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約瓶頸,比如:高職院校生態教育機制不夠健全,高職思政教育生態融合不夠全面、高職學生生態思維引領不夠突出。因此,必須探索促進兩者融合的實現方略,從校園文化、社會聯動和學生實踐入手,促使兩者實現創新式發展,增強高職院校的提質化飛躍。
關鍵詞:“雙高”;傳統生態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雙高”建設中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與思政教育要解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目標是一致的。如果把高職教育比作鳥的“主體”,思政教育如同鳥的“雙翼”。只有加強“雙翼”的驅動力,“雙高”建設才會實現飛躍式發展。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當前,亟待需要推動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用思政教育引領傳統生態文化的創新發展,用傳統生態文化增強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促使高職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觀,增強職業院校“雙高”建設的整體水平。
1“雙高”背景下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價值
面對生態挑戰,促使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相融合,運用傳統生態文化的多元魅力和豐富內容,為實現生態文化的創新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也為高職院校承擔生態責任和高職學生樹立生態道德觀提供重要途徑。
1.1有利于傳統生態文化實現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2]。傳統生態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的思想精華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文明具有重要價值。因為我國面臨的突出環境問題,除了人們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物質利益外,重要的一點是忽視了對生態文化的建構。主流文化儒家、道家、佛家中關于生態方面的闡述有很多,雖然有些內容已不合時宜,但包含的天人和諧觀、節欲節用觀等仍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將傳統生態文化融入高職思政教育中,是實現生態文化轉型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3]。為構建新型生態文化提供了新道路,也為提升高職學生生態意識和踐行能力創造了新條件。
1.2有利于高職院校增強社會生態責任。近年來,職業教育逐漸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是迎來了迅速發展的光明前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與日俱增,尤其是在面對一些社會關切的問題上,高職院校的責任承擔力也不斷增強。因此,將傳統生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對于落實其社會生態責任具有重要價值。因為傳統生態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智慧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是一致的,比如“天人一體”的和諧思想,堅持人對自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使用自然資源要有理有節與構建生態文明相通。高職院校加大對優秀生態文化的弘揚,不僅能增強自身的社會生態責任,在“雙高”建設中展現獨特優勢,更能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能力,增強其職業素養的全面發展。
1.3有利于高職學生樹立新時代生態道德觀。高職學生作為服務于我國生產、建設和發展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其良好的生態良知是構建新時代生態道德觀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生態文化中蘊含著“仁民愛物”“萬物不傷”“眾生平等”等生態道德思想,主張尊重生命、關愛自然,對萬物懷有一顆仁愛、慈悲之心,這種以喚醒人的生態良知為主要內容的思想,為樹立新時代生態道德觀奠定了基礎。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明確提出了人與自然不可分割以及人類需要承擔生態道德責任,規定了新時代生態道德觀的核心要義。因此,將傳統生態文化的道德思想融入高職思政教育中,可以使傳統生態文化的道德價值在新時代得到傳承,提升高職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和責任感。
2“雙高”背景下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制約瓶頸
實現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對于生態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高職院校、高職學生的生態意識和責任的增強也具有重要價值。但是,通過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在“雙高”建設的背景下,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制約瓶頸,主要表現如下:
2.1高職院校生態教育機制不夠健全。在“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和認可度,就要全方位地關注社會關切的焦點問題。但就目前的生態文化融合教育機制來看,高職院校的機制建立不夠完善。首先,是缺乏多方聯動機制。生態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依靠某個單一力量就能實現的。因此,高職院校在生態文化的宣傳和教育上與其他社會力量聯系較少,這樣就不能形成全面的生態教育模式。其次,是缺乏平臺支撐機制。通過梳理各大高職院校的官微、官網以及其他對外宣傳平臺,不難發現在生態問題的關注和生態文化的宣傳上沒有形成專門性的平臺和欄目。在“微時代”,這樣的平臺機制缺失無法使生態教育達到即時化和普遍化。最后,是缺乏制度引領機制。高職學生的整體生態意識和行為選擇力較為薄弱,在生態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環保踐行上就需要更多的相關制度進行引導和約束。然而,高職院校在這一方面缺乏制度引領機制,則會使生態教育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2.2高職思政教育生態融合不夠全面。高職思政教育在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然而,其正面臨著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局限化問題。因此,“我們要從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的無奈與缺失中尋找出解決的辦法,就應從理論上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反思”。通過反思傳統思政教育中的弊端,不難發現在生態文化教育上,以往的高職思政教育只是機械地向教育對象輸出理論內容,在教育形式上更多地是采用課堂灌輸法。所以,不論是在理論內容上還是教育形式上,這樣都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為了促進高職思政教育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實現生態文化的融合,將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納入到思政教育的全過程,實現其在理論和實踐中的生態啟示作用,為培育高素質的職業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2.3高職學生生態思維引領不夠突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上形成了單一的、封閉的思維模式。在這種錯誤思維方式的影響下,高職學生非常容易受到誤導,無法樹立正確的生態思維。因為當前的高職學生大多為“00”后,他們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較強。但是,由于學生的判別能力較弱,容易受到西方生態主義的思潮入侵,一旦其接受“偽”生態思維的影響,將難以做出正確的生態行為判斷。同時,受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影響,缺乏正確生態思維引領的一些高職學生會陷入物質欲望的泥潭中,這樣仍然無法打破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的錯誤生態思維方式。因此,就必須加大對高職學生的生態思維引導,將傳統生態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實現高職學生從“生態工具人”轉變為“生態理性人”。
3“雙高”背景下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實現方略
傳統生態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契合性,都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風貌以及價值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構建兩者相融合的橋梁,全方位、多層次的促使兩者實現新發展、展現新價值。
3.1加強校園生態文化的教育載體性。在“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不僅要提升學科建設、人才儲備、設施提升等硬件,還要加強校園文化、學習環境、先進思想上的軟件建設。尤其要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因為“校園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直接影響大學生成長的軟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隱形課程”。所以,要在思政教育中將多種生態文化形式結合起來,形成綠色的、科學的校園生態文化。一方面,重視校園的物質性生態文化。校園的物質性生態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體現,綠色和諧的自然環境、充滿藝術感的景觀布局以及人文氣息濃厚的校園建筑等能夠使人身心愉悅,對培育大學生的生態文化素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通過物質性生態文化將優秀的傳統生態文化理念展現出來,將靈動的文化和深邃的思想賦予在冰冷的硬件設施中。另一方面,重視校園的精神性生態文化。校園的精神性生態文化,主要表現為營造和諧的校園生態氣息和生態文化氛圍,是校園文化的內核和靈魂,涵蓋了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生態思維等內容,意在通過精神層面的理論和價值觀建構,激發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環保熱情。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對傳統生態文化的弘揚,展現“天人合一”“萬物不傷”“節欲節用”等生態智慧的當代價值,使大學生在精神熏陶中提升生態文化素養。
3.2整合社會力量弘揚生態文化。傳統生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培育高職學生生態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步。這不僅需要校園生態文化環境的建設和生態教育形式的完善,還需要整合家庭、社會力量,營造良好的生態教育和宣傳氛圍。一方面,發揮家庭生態教育的基礎性力量。家庭生態教育是否良好,直接影響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態培養的效果。因此,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主動學習傳統生態思想,使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增強孩子對傳統生態文化的認知。同時,加強與學校教師的密切聯系,了解學校的生態教育程度及孩子在校的德育情況,促進家庭生態教育與學校生態教育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增強生態宣傳的社會性力量。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可以看出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發展的重要趨勢,這為促進傳統生態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條件。通過整合與利用各種實踐教學資源,把思政課教學開到工廠車間、部隊軍營、田間地頭、社區小院,嘗試學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延伸到哪里。同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可以將所學的生態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加快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態文明觀。
3.3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生態實踐。促進傳統生態文化融入高職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強高職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將傳統生態理念與自身實際、社會所需相結合,實現生態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加強理論認知層面的自我教育,形成正確的生態認知和生態德性。通過對生態理論知識的學習,樹立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同時,密切關注黨和國家在生態領域的最新指示、政策和路線,可以擴大高職學生的生態視野。在面對不良思潮和物質誘惑時,可以成為一個有抵抗力的“理性生態人”。另一方面,強化實踐落實層面的參與力度,提升自我的環保踐行力和創造力。通過學校組織的學術講座、名家論壇、生態課堂教育等方式,參與到生態素養培育、生態實踐落實的活動中;也可以依靠校園社團開展或參與各類環保活動。比如:參加植樹節、垃圾分類活動,開展生態環保宣講會、生態知識競答賽等線上線下的環保活動,在實踐中強化自身的環保意識和踐行力。同時,可以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通過參與社會環境調研、生態游覽等活動,感受美麗的自然風光,體驗古人所推崇的天人和諧之美。總之,傳統生態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價值,雖然在融合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制約瓶頸,但只要凝聚多方力量,就能尋找到實現方略,推動“雙高”建設全面發展。從高職院校發展的整體性上看,校園生態文化的營造可以拓展融和路徑,展現高職院校關切社會生態問題的責任感。從高職思政教育的創新性上看,通過與社會力量的結合擴大傳統生態文化的影響力,發揮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從高職學生生態意識提升性上看,生態理論知識和生態實踐的結合,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生態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熏陶。
參考文獻:
[1].在2016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
[2]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0.
[3]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作者:王皎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