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漢字文化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語言符號和傳承標志,具有其獨特的華夏文明魅力。在如今文化全球化的時代中,漢字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濃厚的漢字文化因素,向世界人民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頑強的生命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漢字文化;重要作用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特征,正是因為文字的存在,人類和動物才有了本質的區別。它作為人類文化的精神載體,與人類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漢字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變化,對華夏民族的產生、發展、傳承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漢字的發展歷史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各地方言各不相同。如漢語有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語、粵語等方言,這些方言又包含許多亞方言[1]。不僅如此,中國還是一個多文種的國家,其中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文字流傳至今。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獨立產生的,它和埃及圣書字、古代蘇美爾文字、原始埃蘭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2]。在至今為止出土的文物中,河南舞陽賈湖發現的龜甲和個別石器上刻有20多個刻符,一般被認為是最早的漢字起源,時間判定為公元前6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再者就是小屯殷墟甲骨文的發現,這是能夠完整記載漢語的文字體系,據考古專家與歷史專家判定,這個體系應是在夏商之間,也就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不斷形成的。因此姑且認為,漢字是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逐漸產生的。如今的漢字則是由殷商甲骨文先后經歷了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戰國文字、秦代小篆、漢代隸書和魏晉以來的楷書演變而來。殷商甲骨文,顧名思義,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刻文,其文字的內容大多是用來占卜記錄的。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所以文字看起來略顯生硬,但是從結構上來看,甲骨文能夠通過象形、會意等方式傳達了當時人類的生活經驗,并通過已有的字構成新的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這也為漢字的后續演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金文,發現于鐘鼎等青銅器上。金文的鑄寫一般是先用毛筆書寫出來,再翻鑄至青銅器上的。金文相對于甲骨文來說,字體粗壯且圓潤,字形穩重且美觀,大小相對一致,結構相對定型,比甲骨文更加成熟。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紛爭,各個諸侯國內的文字實行不一,如離周王朝故地越遠的諸侯國,其國內的字形變異越大,書寫隨意,簡化明顯的現象愈演愈烈。但無論如何變,各個諸侯國實行的文字都是由金文傳承而來,文字結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書寫的形態有所不同。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開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的統一政策,小篆則是當時推行的統一字體。從字體上來看,小篆的象形性明顯減弱,書寫形式趨于線條化,形成了非常嚴密的文字體系。另外,由于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的政策,無論是構造的寫法還是位置的寫法,國人書寫基本一致,異體字明顯減少,形聲字明顯增多,使得漢字之間的聯系增強,也為后來的帝王統一國家奠定了基礎。隸書是在漢代逐步成熟的字體,而且成為了當時國內通行的官方字體。隸書沒有繼承小篆的線條性字體,而是實行漢字書寫的筆畫化。在結構上,隸書為了布局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寫法,不同的構件因為形體變異而變得混同,許多字的構件被省減或合并[3]。種種簡化都是為了書寫的便捷,也是符合漢字朝著簡便化方向發展這一規律。但是,隸書的簡化破壞了漢字字體的形義關系,使得通過字形的形體來理解其字義變得相當困難。楷書在魏晉時期流行起來,進而在隋唐時期成熟,今天所用的漢字字體就是楷書。楷書汲取了行草書便于書寫的特點,字體結構飽滿嚴謹,便于人們認識查閱,同時字形在書寫時相對配合,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被人們全然接受,因此沿用至今而不變。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漢字文化因素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蘊涵了豐富的優秀文化因素,如大同文化、協和萬邦、天下為公、天人合一等,其中漢字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載體,為我國文化事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負責任大國,面對國內國際不斷變化的形勢,應當對人類將來的發展走向提出大國應該具有的文化主張,做出相應的文化貢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環境下,該文化貢獻就是推動東西方文化的互相理解、包容和共存,同時在此前提下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巨大智慧運用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型文化體系中。該體系的主要特征是在東西方文化相互結合以后,中華傳統文化是促進新文化形成及發展的“引擎”。很明顯,此“引擎”就是漢字文化的全部;漢字文化具備的價值觀體系,必定會轉變成促進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邁進的智慧“引擎”,由于漢字文化具有的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觀以及“天、地、人”的生命觀可以為全球各國的終極和平奠定理論基礎。作為漢字文化的重要體現,漢字藝術就是中國藝術為全球藝術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由于漢字藝術借助藝術的形式闡明了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核心,漢字藝術所具有的此種特征同樣是由于漢字文化是漢字藝術的價值觀內核,其藝術形態肩負著將中國傳統的漢字文化展現給全球各國的重大責任。漢字思想作為漢字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強調的是人與自然應友好相處。同時,漢字文化也提倡人類在本身的發展中應當相互“尊重、包容、發展、共贏”,此傳統的文化思想和人類的終極和平觀念高度契合。所以,在新發展階段,傳統漢字文化必定會變成符合命運共同體要求并且引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思想。漢字藝術恰是在此核心理念的引導下,其藝術方式不僅包含西方社會的文明精神,而且還充分體現了中國獨有的藝術,其將會通過新型藝術形態向全球各國人民呈現中國傳統藝術在人類命運關鍵階段對于和平的追求,該藝術形態也必定會扮演好全球終極和平“推動者”的角色。所以,漢字文化及其藝術形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針對文字和語言的區別,在如今極力重視文化發展的時代,更應當注重漢字自身的建設,全面借助現已出土的大量成果來強化對于漢字文化的探究,按照出土文獻各個階段的原始漢字樣本,進一步加大對漢字的研究力度。作為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漢字的出現及不斷豐富,離不開中華文明的產生及發展。所以,漢字研究不僅是文字學領域的關鍵構成部分,同樣還是對中國古代文明史進行研究的重要課題。恰如知名文字學專家黃德寬所講的那樣:要想推動漢字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核心在于研究目前已經出土的各類文獻資料。伴隨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迅猛發展,從刻畫符號到甲骨文再到近代漢字,若干重要的文獻資料不斷被出土。全面應用已出土的文獻資料對漢字進行系統化的研究,是目前及未來漢字學發展的主要方向。
三、漢字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漢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關鍵構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完成了對文化的敬畏和對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如語言學家帕默爾所說:“中國的統一,正如所有行政區域的統一那樣,完全依靠一種共同交際手段的存在。這項事業迄今為止一直通過全國普遍使用的文字媒介來進行。”[4]人類社會總共形成過許多種文明,只有中國文明延續至今,其主要是由于中華文明所內含的“和平、仁愛”理念,由于包含智慧的漢字對傳統文化的記載與傳承。全球有許多文化都歸屬拼音語系范疇,流傳200多年以后其含義就會出現改變,無法承擔傳承歷史的重任。現如今,全球通用的英語,每年大概會增加數萬個單詞量;反觀中國漢字,僅需把握大約3500個基礎詞匯就能夠學習中華文化,同時延續至今其含義都未出現變化。截至當前,世界范圍內共有孔子學院541所、孔子課堂1170個;馬來西亞以及英國等國還專門創辦了漢語學院,將漢語當作必學課程。漢字,正引起全球各國的高度關注。在漢字書寫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漢字六大造字法(即會意、象形、形聲、指事、假借和轉注)所蘊含的豐富智慧。例如:“日”“月”都是象形字,其中“日”像是圓圈中加了一道橫,“月”就像是掛在天上的彎月,里面有一道豎。中國漢字獨有的造字方法,使得所有漢字都充斥著奇思妙想,不僅彰顯了漢字多種多樣的書寫藝術,而且還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對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比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起國家級大型文化賽事,其選手與民眾線上線下的參與者之廣和引起的社會熱議,突破了電視節目收視率的表層攀升[5]。從媒體的各種數據分析,參與者從單純的識字、寫字的表面訴求而深入到漢字文化深層的探討。圍繞著中國傳統文化,漢字聽寫大會在語言文字教育、傳播、傳統文化啟示等方面的功能不斷升級,已經在社會公眾、各類媒體、文化學者面前樹立起漢字文化銳意創新并肩負起文化擔當的形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著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12-213.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12.
[3]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13.
[4](英)L·R·帕默爾.語言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99.
[5]南竺菌.《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3(7):78-79.
作者:張云宇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