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現代化中傳統文化困境及德育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著價值地位貶抑、地域基礎消解以及道德觀念弱化等問題。傳統文化所遭遇的困境,也必然影響著現代德育。針對德育的現代化困境,批判僅是前提,而尋求應對之策才是最根本的目標。要超越現代化傳統文化之困境,德育必須運用馬克思具體總體性的歷史視野;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用好學校隱性課堂;立足學生現實生活,穩定現代德育根基。
[關鍵詞]現代化;傳統文化;困境;德育
現代性的潮流自17、18世紀啟蒙運動之后,便在世界范圍內逐步盛行,中國也必然被卷入其中。儒家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沖突無疑成了近現代中國的一個“大事件”。在這場沖突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性成為矛盾的雙方,而在相互作用角力中,傳統文化及其教育模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解構力量,從而陷入傳統文化困境。
一、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困境
(一)現代性的歷史進步觀點:傳統文化價值地位的貶抑現代性的歷史進步觀點,指的是一種對于“進步”的盲目崇拜的思維方式。它所代表的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時間意識”和“歷史意識”,即線性不可逆的時間意識以及人類社會在歷史長河里必然會朝著完美方向單線發展的歷史意識。與古代世界“倒退”或“循環”的時間意識不同,現代精神則意味著不斷進步的未來,它要超越拋棄傳統,是一種重“未來”而輕“祖輩”的歷史觀。因而,人們所談論“現代性”,往往通過貶低“傳統”來凸顯“現代”。現代性“必然要貶低直接相關的前歷史,并與之保持一段距離,以便自己為自己提供規范性基礎”[1]。在此基礎上,現代性也被人們定義為:在靜態上,是一種高度的、先進的,有別于傳統的理想的價值目標;在動態上,是從傳統走向現代、不斷革新和發展的過程[2]。可見,“現代性”以“先進性”“超越性”區別于“傳統性”。其次,它所滋生的是一種機械性發展進程觀,它機械地、線性地將人發展的三形態以及社會發展的五形態論作為社會的進化并等同于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人類社會的發展被看成是從低級不斷向高級的不斷進步。在這個發展觀下,有學者提出中國正處于“歷時性與共識性”的發展模式,即認為當代中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和“由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發展”這一發展模式。這一思考模式實際上是抽象地將當今中國人置于想象的西方中世紀的社會中,忽略中國自身的具體情況與文化傳統。西東方文明也必然會成為原型與模仿、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所暗示的文化價值判斷為中國處于落后的、需要奮起追趕西方步伐的位置,同時相對于西方理性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處于劣等、落后狀態。
(二)現代性的全球視野觀點:傳統文化地域基礎的消解馬克思指出,“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由于普遍的交往,一方面,可以發現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事實普遍競爭,而其中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變革都有依存關系;最后,狹隘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狹隘的地域性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普遍的個人所代替”[3]。馬克思創造性地把現實世界放入到世界歷史中考察,超越了以地域為中心的視野局限性,認為世界市場、世界民族已隨著世界性的生產、流通、消費產生了。而世界市場、世界民族的形成,逐漸消解著民族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根基—傳統民族地域,傳統文化陷入地域基礎消解的危機。“與以文字記載的歷史不同,空間所承載的文化特性是不可逆的,一旦消失則意味著一種生存方式及其所承載文化傳統的消失”[4],空間地域的瓦解,往往意味著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文化的消解甚至消失。世界歷史的形成,瓦解著民族地域場域的同時,也逐漸消解著以民族地域為基礎的傳統文化。同時,現代性的全球視野把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放入世界歷史長河之時,也帶來了一種抽象的總體性邏輯:把世界一切都納入一個單一的整體或體系中,并以一種固定不變的、普遍有效的邏輯或原則來闡釋世界,以此作為衡量一切的價值標準,認為只有在這個整體或體系中,才能達到最終的真理。在此邏輯下,中國現展必須朝著一個單一的、西方資本邏輯下的理性目標前進,這不僅否定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自主性,形成沒有歷史和文化差異的抽象敘事,也必然使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成為西方現代化的附庸,消解著以地域性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
(三)現代“占有人”的觀點:傳統文化道德觀念的弱化現代性精神培養了“占有人”。一方面,現代性將人們從傳統社會的感性束縛中解放出來,傳統社會一直倡導的禁欲主義和苦行精神,強調個體對于社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個體感性的快樂、欲望的滿足以及個人的幸福感。但另一方面,正是現代性精神,把人的感性欲望推到了極致,培養了“占有人”。“占有人”的觀點極端的發揮了功利主義精神,對世界的基本態度轉向了物的利益的占有,在人與人關系上,犧牲他人或社會利益為自己謀求私利;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以人類為中心,不斷榨取自然資源以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查爾斯·泰勒在《現代性之隱憂》中總結了現代性所帶來的三個憂患:原子化的個人主義、工具理性的主導性以及前兩者所導致的自由的喪失[5]。即人的“英雄”維度—一種可以稱作意義的喪失、道德視野的褪色和工具理性的猖獗帶來的人的自由的喪失。正如查爾斯·泰勒的憂患,筆者認為,現代化所強調的個體主義和理性之思的觀念,恰恰培養了現代“占有人”,并逐漸弱化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具體表現在:強調人的理性之思而忽視詩性之思;強調人的個體主義而忽視民胞物與,而“占有人”這兩方面的表現,在極大程度上弱化著具有民胞物與和詩性之思特點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
二、中國德育現代性的反思
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遭遇著價值地位的貶抑、地域基礎的消解以及道德觀念的弱化這三個方面的困境。面對傳統文化的困境,德育應有反思之態:傳統文化的困境是否也滋生了現代德育的困境?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德育現代性的困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德育現代性研究不足,二是德育現代性問題凸顯。一方面,就教育現代化的研究來看,雖當前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因為囿于西方的框架,未能提出較有說服力的理論解釋系統,使得中國教育現代化研究處于一種“上”不能從理論上對中國教育現代性做特征概括,“下”不能對中國教育現代性的具體問題作出深刻的解釋。研究多以傳統與現代二元分離的立場,缺乏歷史整體維度,造成德育現代性似乎是歷史中突然出現的現象,而并不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逐漸整體轉型的過程;同時,造成在德育現代性研究領域無法準確認識和把握德育現代性整體面貌,形成一系列機械的、盲目的、抽象的德育現代性理論。另一方面,在現代性觀點理論影響下,德育現代性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在進步觀點的影響下,不僅傳統文化的德育地位被動搖、自身德育邏輯被以現代性為基礎的西方科學理性迅速取代,科學實證方法也被運用到德育中,德育作為一種人文邏輯不得不屈服于科學的邏輯。同時,以傳統儒家德育為基礎的中國德育也成為落后文明的象征,需要模仿追趕西方文明。在此觀點的影響下,本時代的中國教育,為了能與國際接軌,教學、評價方式與標準也更多地靠攏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雖然這一舉措有利于中國更快的汲取西方優秀的教育資源,實現發展中國家的跨越式發展,但也導致了教育體制逐漸僵化,束縛了教育的豐富性、創造性。今天的德育課堂上,學生時常發出“枯燥”的感嘆,研究者在研究中,更多的研究的是教“論”,研究話語方式都是“原則”“規律”“本質”“范式”等抽象的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一種抽象化、概念化的理性王國中,失去了盎然生機。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現代教育的文化與價值根基,對教育的現代性有著深遠的影響。西方文化史分析性思維,是人與自然的二元結構,是競爭性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綜合性思維,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結構,是和諧文化[6]。中國教育家追求的是人與萬物和諧共處,比如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逍遙無待”、孔子的“仁者愛人”、張載的“民胞物與”等等,這些思想包含著人已、天人和諧的思想,有助于克服現代商業化社會中產生的極端功利思想,對矯正現代人的價值具有極大的啟迪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是以詩意棲息在大地上,只是我們今天的德育以及德育研究太過“理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詩意。
三、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困境之應對
針對德育的現代化困境,批判僅是前提,尋求應對之策才是最根本的目標。要超越現代化傳統文化之困境,德育必須運用馬克思具體總體性的歷史視野,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用好學校隱性課堂;立足學生現實生活,穩定現代德育根基。
(一)運用馬克思具體總體性的歷史視野。現代性并非橫空而降,它是人類文明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是依托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多種合力而產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為現代性困境尋找出路,必須堅持馬克思歷史視野,將現代性困境從狹小的歷史階段脫離出來,并將其置于所處的歷史大背景之中,以歷史的眼光去追溯過去,展望未來。正如馬克思所言:“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是從無中發展起來的,也不是空中,也不是從自己設定自己的那種觀念的母胎中發展起來的,而是在現有的生產發展過程內部和流傳下來的、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內部,并且與它們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7]總體性歷史一直都是馬克思主義堅守的立場,德育要超越現階段傳統文化的困境,就要以總體性思想為哲學依據,以寬宏的姿態、大尺度、長時間為切入點,將人們的視野從現階段所展現的表現中轉入到困境內部,看到事物、現象內部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作用,于歷史的流變中縱向長遠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就是說,對現代性傳統文化困境的考察應該具有歷史總體性視角,對個別現代性傳統文化困境的考察應將其置于總的歷史進程中加以審視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構架現代德育理論框架,指導現代德育的學科建設。
(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用好學校隱性課堂。超越德育目前所面臨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弱化的困境,需要進一步增強德育的吸引力、親和力,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的、發自內心地去接受德育所傳達的內容。錢穆曾勸青年回報文化傳統,他說:“植根不深,則華實不茂;膏油不滋,則光彩不華。”[8]現代化進程中,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挑戰,但它依然是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化根基。增強德育的感染力,要先了解中國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學校的隱性課堂便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主要陣地之一。學校隱性課堂包含校園環境、學習氛圍、核心價值觀渲染等多個組成部分,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利用隱性課堂,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以及它對德育的價值,正確把握傳統文化的特點以及發展的規律。從傳統文化出發,就是要德育回歸底本,接觸優秀傳統文化著作。準確把握其內涵,重視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同時將德育實踐與美學理想相融合,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審美旨趣融入隱性課堂中,培養受教育者的詩心、詩情,用詩意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悅來代替德育抽象的邏輯分析與枯燥的理性說教。另一方面,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不是一味地回歸傳統,復興傳統,而是在認同自身文化的前提下,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使之經過現代化的洗禮和轉換,構建新的文化認同,并融合為中國特色的現代性因素,共同促進中國特色現代德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三)立足學生現實生活,穩定現代德育根基。現代德育旨在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提升學生生活質量。因此,德育是離不開生活的。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生活背景,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有的放矢地給予幫助和指導。多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就要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發展現代化德育,必須關注學生生活,解決學生所關心的現實問題;必須增強人文關懷,關注人的生命存在。德育應該引導學生關愛生命,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超然平和的人生心態,從物欲中關注自身,將自身存在作為發展的主要目的。此外,當前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個地區,雖然地域消解帶來的傳統文化根基的消解已是不可避免,但我們同樣應該意識到,傳統文化是大眾的,廣大學生是文化場域的重要構建主體。解決德育面臨的現代性問題,應該從廣大學生出發,立足學生現實生活,在傳統文化傳承場域的現代構建中,穩定德育根基。
作者:毛瑞琪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