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建筑風水文化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漫長的歷史時間里,我國傳統建筑風水文化在建筑規劃、人居環境等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近代中國內憂外患,在西方科學體系的沖擊下,傳統建筑風水文化一度衰微。改革開放后,國外研究風水的學術思潮開始影響中國,這促使國內學術界從科學、理性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古老的文化。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當代學者從哲學、自然科學、歷史文化、美學等不同領域展開了對建筑風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該文對此進行梳理回眸,為進一步的研究做基礎。
關鍵詞:建筑;風水;文化;學術史
風水是依據向陽、風向、交通等條件探求建筑的選址、擇地、方位、布局從而促進人與社會、自然和諧統一的學問。其范圍涵蓋天文學、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建筑學、哲學和美學等諸多方面,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建筑規劃設計理論。風水文化是人們通過對自然規律進行總結的同時又按某種需要加入一些想象而形成的,它的出現滿足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精神需要。風水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就是使自然環境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在使用功能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它與建筑的關系最為密切,其核心理念即在于追求人居環境的最理想狀態。傳統的建筑風水文化上迄先秦,下至近世,在建筑規劃、人居環境等方面對中國乃至漢文化圈的其他東亞國家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深深植根于社會民俗之中。
1當代國內建筑風水文化研究概覽
自近代列強叩關以降,隨著西方科學體系的沖擊,加之中國內憂外患,國人對各種傳統文化一度妄自菲薄,盲目以西學全盤替代本土學術體系。在此背景下,中國學界大多把風水乃至中醫等傳統文化視為“迷信”“巫術”,完全無視風水在中國傳統建筑學、景觀學和規劃學中特有的地位。20世紀50年代后,工業文明的一些弊病日漸明顯,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引起了發達國家有識之士的普遍反思。伴隨著量子物理、系統論、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的發展,西方科學開始由近代的機械宇宙觀向強調宇宙整體性、聯系性的有機自然觀轉變,中國傳統文化與新科學觀的相通之處引起了物理學家玻爾、卡普拉等學者的重視[1]。中國傳統風水文化追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文化也開始被一些歐美學者所關注,尹弘基的《韓國堪輿研究———風水的文化與自然之關系》(1976)[2]、利蒲的《中國地理學》(1979)、米切爾的《大地精神》(1975)、羅斯貝奇的《風水:中國的布置藝術》(1984)、斯肯爾的《風水的大地生活方式》(1982)等等都是其中的力作[3]。中國建筑風水文化這種墻里開花墻外香的現象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有所改觀。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國內學術界在上世紀80年代興起了“文化熱”,歐美日韓等國研究風水的學術思潮也開始影響中國,這些國內外因素促使我國學者重新審視風水在傳統建筑文化中的價值。天津大學的王其亨教授、北京大學的于希賢教授、東南大學的研究生何曉欣等學者首開先河,他們從建筑、歷史、地理、生態環保等不同側面對風水文化進行了初步探索。進入上世紀90年代,建筑風水文化的研究漸趨成熟,分學科的細致研究和多學科的交叉綜合研究同時展開。1990年于希賢先生從地理學視角對風水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作了科學的探究[2]。1994年韓增祿先生從文化心理角度分析了東華門特殊門釘數目的成因是明朝初建紫禁城時出于風水學擇吉避兇的考量[4]。1992年王其亨先生主編的論文集《風水理論研究》出版,其學術成果幾乎遍及了后來風水文化研究涉及的所有學科。1995年何曉欣、羅雋的《風水史》也從歷史、天文、地理、建筑、民俗等多個維度對風水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作了綜合性研究。本世紀的頭十年,由于中國加入WTO后迎來了將近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與之相伴的房地產開發熱潮也一波勝過一波,由此引發了全民的“風水熱”,與建筑風水文化相關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這一時期的風水文化研究除了在分學科研究方面進一步深化細化外,還出現了比早期探索更為系統的綜合性研究,甚至出現理論研究與現實應用相結合的趨勢。于希賢先生的專著《人居環境與風水》和《現代住宅風水》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當然,我們還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時期由于風水學的“過熱”,一些完全從市場功利出發迎合民眾迷信心理的作品將風水研究引向非理性的歧途。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政策對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加大,炒房熱日趨降溫,建筑風水文化的研究回歸科學和理性的學術性探索的趨勢也在逐漸增強。尤其是一些研究易學和風水的著名專家響應中央提出的“五位一體”總布局,除肯定建筑風水文化的經濟價值外,又從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不同領域對其做了更深入全面的學術探討。于希賢先生在《風水的核心價值觀》(2016)一文中認為傳承城市文脈,建設有中國個性特色的新城市是風水的核心價值觀,而《周易》則是風水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5]。唐明邦教授在《風水文化的久遠魅力和當今價值》(2016)一文中指出風水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不但可以發揮經濟效益,更能產生促進社區安定、工作順利、人際和諧的社會效益[6]。易學專家胡焱照在其論文《易學風水文化與生態文明》(2016)中,從“三才”之道、天人合一、主動作為這三個易學風水文化視角,分別闡發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7]。我國傳統的建筑風水文化包羅萬象,涉及到當今諸多學科領域,以下試從哲學內涵、科學原理、歷史文化、建筑美學四個不同維度對國內建筑風水文化研究的當代學術史作一番梳理和總結。
2對建筑風水文化哲學內涵的探討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學者展開了對建筑風水文化哲學內涵的探索。王復昆認為“道”、“氣”、陰陽、五行、八卦等傳統哲學范疇構成了風水理論的基本要素;他肯定了天道人道相通、反映事物的普遍聯系這一風水理論的積極因素;同時也指出了傳統風水學難以徹底排除迷信的思維局限性[8]89-105。韓增祿先生在1996年發表的《中國建筑的文化內涵》一文中把傳統建筑風水文化的哲學內涵歸納為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崇尚和諧、趨吉避兇、唯變所適五個方面,并列舉了不少典型實例予以佐證[9]。于希賢在其2010年出版的專著《人居環境與風水》中,從中西學術系統比較的視域,指出風水的理論基礎包括易經、五行生克、天人感應、建筑規劃的尚中思想和“天、地、生、人系統有機循環觀”等多方面的傳統哲學思想,與西方建筑文化分屬于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術體系[10]。中國傳統建筑風水文化也如其他傳統文化一樣,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無論是“形勢派”還是“理氣派”皆是如此。風水中的陰陽觀念包含著對立統一思想的萌芽,五行與天人合一觀念體現了一種用聯系的整體的觀點看待世界的樸素辯證思維。與局限于傳統話語和思維范式的古代學者議論風水不同,我國當代學者已深受唯物辯證法的熏陶,他們敏銳地發現了傳統風水文化中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因素,并以現代哲學話語予以新的闡釋和充分肯定。同時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傳統農業社會和現代工業社會在生產力水平、科技發展水平上的客觀差距,以及在歷史傳承中流派演變帶來的牽強附會,使得傳統風水文化在蘊含合理性內核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披上了一層迷信的外衣。
3從自然科學視角對建筑風水文化的研究
在當代建筑風水文化研究中,不少學者都注重探索其包含的科學性、合理性因素,努力探究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力求對風水這一傳統文化從科學、理性的視角進行重新審視。上世紀90年代初,徐蘇斌在其論文《風水中的心理場因素》中研究了風水的心理空間,他認為傳統建筑的風水文化中包含了符合心理學規律的合理因素;并發現風水學中的“氣”與物理學的地磁場、量子場具有相似性[8]107-116。史箴認為古代堪輿家的建筑規劃和選址活動對指南針的發明和磁偏角的發現做出了貢獻,因此傳統風水術具有科技史的研究價值[8]214-231。韓增祿在2002年發表的論文《建筑與養生》中,發現傳統風水文化在建筑的自然方位、環境的水土質量、住宅的氣流狀況等方面的認識對人體健康有重要影響,并揭示了其中包含的科學原理[11]。鄢澤兵、萬艷華(2003)認為風水文化在理論上強調人與自然相互對應,和諧共處,這與現代生態學的思想是相通的;風水文化在“實踐中注重對微觀生態要素進行考察和對居住地生態環境進行綜合評估,從而選擇適宜的居住場所,并加強居住地自然環境保護”[12]。古代社會并不存在近現代社會較為嚴謹的專業及學科劃分,科學技術等許多人類活動是與其他社會生活領域混雜在一起的。我國當代學者將科技因素從紛繁蕪雜的傳統風水文化中剝離出來,對于深化和拓展我國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而我國學者對風水文化蘊含的養生學、生態學等科學元素的挖掘,也有助于促進當代科技朝著人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發展。
4從歷史文化維度對建筑風水文化的研究
歷史文化維度的研究是當代建筑風水文化研究成果最豐富的一部分。王其亨教授1986年發表的《清代陵寢地宮金井考》是當代國內建筑風水文化研究中首篇公開發表的論文,除了從建筑學角度考察地宮金井在選址、設計、施工中包含的科學性,他還揭示了地宮金井體現的風水文化因素[13]。上世紀80年代末,何曉欣較系統地研究了“風水的歷史發展及其在東南地區兩大流派的理論特點”[14]。同時,她分別從村落、城市、宗教建筑等方面展開,具體分析風水對東南方域傳統建筑的影響;并就“風水為什么在中國長期流行以及現代建筑如何吸收借鑒風水中的有益成分等問題展開了研討”[15]。上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的俞孔堅教授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發現在建筑選址中,西方文化表現出對制高點和視控點的偏好,而中國文化偏好隱藏與遮蔽性結構。他通過考察中國與歐洲文化定型時期的地理環境差異,指出中國文化定型時期的生態經驗對風水文化中的景觀吉兇意識和理想景觀模式的形成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俞孔堅教授尤其強調我國商周時期,周人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地緣政治狀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深層文化心理構成了傳統風水文化的原始觀念[16]。于希賢教授(2010)在其著作《人居環境與風水》中,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洛陽、咸陽、西安、南京、北京、昆明、蘇州等歷史文化名城建筑規劃中蘊含的風水文化元素,并且以風水文化視角考察了華盛頓、維也納、莫斯科等國外歷史名城的城市設計[17]。林臻遼(2014)通過對睡虎地秦簡《日書·相宅篇》的研究,發現戰國至秦時期的相宅術已經確立了后世風水術的基本取向與原則,“與后世陽宅理論有著直接的源流關系”[18]。風水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深入到中華民俗文化的很多方面,其中不乏合理性因素,但也夾雜了不少主觀附會、以訛傳訛的內容。對傳統建筑風水文化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進行梳理,可以幫助人們了解風水這一文化現象得以產生和變遷的客觀歷史條件,認清其社會根源,從而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目的。同時,也有助于人們更為客觀全面地評價這種傳統文化,既不牽強附會將其神化,墮入迷信;也不對其全盤否定,陷入。
5從美學視角對建筑風水文化的研究
史箴是較早發現建筑風水文化美學價值的學者。在《山水畫論與風水過從管窺———兼析山水畫緣起》一文中,史箴分析論證了山水畫及其創作理論同風水密切相關的史實,指出與風水地理相關的古代景觀地理圖實際是傳統山水畫的先聲;并認為重新審視具有顯著美學價值的風水理論與實踐,對于深化認識中國山水文化具有重要學術意義[8]198-212。萬艷華(1997)發現傳統建筑風水文化遵循五個基本美學原則:山水相依,剛柔相濟;均衡對稱,和諧統一;天人感應,喝形象征;曲屈生動,回顧有情;形勢兼備,以勢馭形。同時,萬艷華認為作為我國古代關于城市、建筑基址選擇與規劃設計的環境藝術,風水文化具備四項美學特征:即創作對象的自然性、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象征性和地域性[19]。孟濤、郝赤彪(2006)則認為傳統建筑風水文化具有對稱美、和諧美、象征美、人文美四方面顯著特征[20]。莊馨雨認為傳統風水在建筑美學上體現出“自然和諧、比擬象征、曲屈生動、均勻對稱”四個主要特征[21]。從上述學者的研究我們不難認識到風水文化的建筑美學特征是中華民族追求天人和諧、陰陽平衡、道法自然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在展現。
6總結和展望
風水文化是我國傳統思維范式下宇宙觀的一種體現,是“法自然”的天道思維產物,是從低級的泛靈崇拜到對天道人倫運行進行聯系思考的產物,更是古代先民仰觀天象、俯察山川、營都建城、筑室安居等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國內當代學者對風水文化中包含科學性合理性因素的認可,離不開古今建筑規劃實踐的檢驗。古代風水大家也往往強調巒頭為體、為本,理氣為用、為末。風水文化中的“形勢宗”將人看作自然的分形同構,重視地理勘察、實用實操,察山觀水,尋脈定穴,和景觀學、建筑學有比較直接的聯系,其理論更容易在現代科學中找到支持,因此多引起有理工科背景的從事建筑學、景觀學、規劃學等研究方向的學者的關注。而風水文化中的另一大流派“理氣宗”基于陰陽五行、八卦、星象、天干地支等術數方法論,在建造、婚喪嫁娶等各種行為上都追求時間和方位的合規性,與傳統社會心理文化、審美心理文化關系更密切,因此更容易受有人文科學背景研究哲學、美學的學者關注。但“理氣宗”與前者相比往往缺乏實證,神秘主義色彩更為濃厚,易為江湖術士利用,誤導大眾;因而,也更需要學界今后進一步加強研究,澄清謬說,正確引導公眾客觀理性地看待“風水”這一傳統文化。隨著“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文明建筑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如果能對傳統的建筑風水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有助于我們建設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美麗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眾多學者對建筑風水文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使世人得以重新認識“風水”這種古老的傳統文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學術界如果能堅持繼續以科學的態度和理性的精神開展建筑風水文化的研究,勢必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收獲更為豐碩的學術成果。
作者:袁巍 單位: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