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家訓文化融入思政工作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傳統家訓文化作為我國教育思想的起源,其蘊涵著個體自律教育思想、家庭和諧教育思想與社會大同教育思想,對端正大學生的個人品行、塑造個體人格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高校作為學生接受系統性教育的終極殿堂,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宗旨,通過幫助大學生明確做人準則,潛移默化浸潤心靈,優化育人管理,多方交流協作等方式促進家訓文化精髓與高校思政育人的有效結合。
關鍵詞:優秀傳統家訓文化;高校思政工作;路徑分析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訓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價值觀,是所有家庭成員必須嚴格遵守并執行的價值準則。曾說,“不論時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①立足傳統文化,挖掘優秀家訓文化精髓,將之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創新高校思政教育新途徑。
一、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的教育思想
傳統家訓作為我國家庭教育思想的智慧,凝結了幾千年傳統文化之精髓。封建社會的家訓是指家庭內部成員對子女進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面對面訓誡的一種教育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家訓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土壤發生了變化,使得諸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內容已為現代社會所不容。當然,優秀傳統家訓是摒棄了糟粕后的優秀歷史文化的積淀,是汲取符合當代社會主流價值導向的精華。從內容上劃分,傳統家訓文化主要包含著個體自律教育、家庭和諧教育與社會大同教育思想。
(一)個體自律教育思想。修身。修身即陶冶身心,涵養德性,修煉身性,具體表現為擇善而從,博學于文,并約之以禮,實質上是一個長期與自己的不良習慣及薄弱意志作斗爭的過程。一方面高屋建瓴,將個體修身與家庭興旺、國家長治久安緊密關聯,賦予個人修身以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禮記·大學》中談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管子·權修》中說,“天下者,國之本也。國者,鄉之本也。鄉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另一方面明確規范,對個體修身在日常行為中作具體要求,如《朱子家訓》中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司馬光《訓儉示康》中的“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意在勸誡家庭成員及后人要規范言行舉止,克己修身,與人為善。立志。立志是傳統家訓中最基本的教育內容,對子女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先導作用,只有通過明確人生志向,才能勇敢地朝著既定目標邁進。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談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由此可見,人不僅要有志,要立志,而且還要立大志,否則就會失去志向的激勵與鞭策作用。為學。勉勵學習一直是家訓文化中的主題之一,古人認為學習不僅是謀取仕途進而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也是明智、為人的品格要求和精神旨趣。《顏世家訓·勉學篇》開篇即論述到,“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于經史,吾亦不能鄭重……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禮記·學記》中亦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劉清之的《戒子通錄》中則強調“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這是家訓文化對勤奮學習、積極上進、充實自我、拓寬眼界、豐富人生閱歷的明確寫照。
(二)家庭和諧教育思想。家庭是血緣關系的紐帶,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關系無論在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古代中國更是如此。孔子十義有曰: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構成家庭內部不同成員間處理各種關系的基本準則。我國傳統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形成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決定了父親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就形成了父親對于家庭的絕對權威。如果從權利義務對等的角度來理解這一權威,那父親在享有絕對話語權的同時也應當踐行以身作則、對晚輩慈愛、一視同仁的義務。正如顏之推的《顏世家訓》中所言,“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這是其一。其二,傳統社會男主人的這種權利與權威不僅表現在父對子方面,也表現在夫對妻方面,要求夫義妻順,賢淑知禮。班昭在《女誡》中談道,“陰陽殊性,男女異行。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看似要求以夫為綱,夫倡婦隨,實質上很多家訓也明確涵蓋了丈夫對妻子的尊重與疼愛,以期達到相敬如賓、琴瑟和鳴的美好境界。正如李延壽《南史》中的“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以及《漢書·傳·司馬遷傳》中所言,“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其三,傳統家訓對兄弟姐妹間的相處要求做到兄友弟恭。《顏世家訓》從反面角度論證了建立友善兄弟關系的重要意義,“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疏薄;群從疏薄,則憧仆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踏其面而蹈其心,誰救之哉?”此外,家庭和諧的重要經濟基礎則是勤儉持家。勤儉歷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被視為治家之根本法則。《曾國藩家書》中寫道“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者,家運斷無不興之理”。勤與儉相輔相成,共同構筑起傳統社會家庭的經濟倫理。當然,要求勤儉節約是與鋪張浪費、奢侈無度相對應的,但這并不等于吝嗇,即既要善于濟人之難,又要懂得勤儉持家。對此,《顏世家訓》中還有專門區分二者的論述,即“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三)社會大同的教育思想。大同思想源遠流長,《詩經》中的《碩鼠》篇早有對此思想的意向性表述,如“適彼樂土”“適彼樂國”“適彼樂郊”等。此外,《禮記·禮運》也有對大同思想的詳細定義,“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無論是農家的“并耕而食”,還是道家的“小國寡民”,又或是儒家的“大同”理想,其本質都是對和諧美好社會理想的一種追求。具體而言,這大致包括兩層社會關系,一是鄰里關系,二是陌生人關系。盡管隨時代的變遷,特別是城鎮化的深入發展,鄰里關系相較于古代社會已大有變化,但其仍是社會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和待鄉曲,寧我容人,毋使人容我”。《鄭氏規范》中強調對鄰里鄉親要友善,自己盡力寬容他人卻不奢求得到他人的寬容。隨著城鎮化的加速,鄰里關系逐步從熟人鄰里過渡到陌生鄰里,這也為鄰里之間的相處提出了更多的挑戰。但不管怎樣,寬厚大度、相互尊重、互諒互助仍是鄰里相處的基本準則。對于陌生人關系而言,可以概括為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原則。即要求做到“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每個社會成員都認真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嚴于律己、關愛他人、寬容友善、充滿愛心,陌生人社會也會變得安全而溫馨,就像有句歌詞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明天”。此外,傳統家訓文化既是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下的產物,又為維護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提供了思想基礎。以儒家文化為中心,形成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道國學。作為儒學中心思想的“仁”既包含了縱向的敬孝、敬祖、敬天的倫理思想,也包含了橫向的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宇宙的自然關系,以期在和平共處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傳統家訓文化將儒家思想深化為個體家庭成員地做人行事準則,在實踐中不斷提升修煉,以個體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引領社會風尚,從而使家庭倫理修養與社會公德實現無縫對接,涵養家國一體的愛家愛國愛民愛蒼生的家國情懷。
二、繼承優秀家訓文化,探索高校思政育人新途徑
我們常常會誤認為大學生已經成年,做人行事準則已經形成,無需老師多言,無需學校多管。事實上,我們高估了大學生修身、律己、立世、求學、交友等能力。特別是針對成長于社會轉型時期的00后大學生,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相對富裕,從小備受疼愛,個性鮮明、我行我素,有著明確的目標追求、信心十足,但意志不堅,承受挫折的能力與勇氣不足,自我認知不夠清晰,且自我管理能力欠缺,愛國主義態度明確,但行為容易沖動過激。優秀家訓文化中的孝悌、仁愛、謙恭、勤儉、廉潔、忠順等核心品質正是當代大學生所急需的精神滋養。因此,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最后庇護所,高校有責任和義務采取相應手段強化優秀家訓文化的傳導,引領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督促其自覺踐行。耳提面命,明確做人準則。大學階段正是人生的關鍵期,是感性思維、理性思維形成的重要節點,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正向的引導,很可能會出現各種偏差。高校要充分利用輔導員、班主任、思政課教師以及專任課教師課上課下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從法律法規、校紀校規、班紀班規等各個層面明確要求,講清道理;要充分利用班會、團務會、支部會議、宿舍訪談、個別約談等各種形式,向學生灌輸優秀家訓文化中與學習、生活、交友、擇業以及自我管理等緊密相關的內容,引導他們善立志、勤學思、嚴修身、廣交友、慎擇業;善于經常主動掌握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和思想動態,在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細心傾聽每一個學生吐露的成長感言,耐心幫助每一個學生遇到的人生難題,既關愛有加,又紀律嚴明,用寬嚴并濟、恩威并重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潛移默化,浸潤學生心靈。《大學》開宗明義即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是學習倫理、道德、哲學、為政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學問的地方,這種修身之學既要靠校方和管理者的嚴格要求,更需采用潛移默化的教育手段,方能出奇制勝。優化校園外在環境,比如美化校園、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師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建構內在人文環境,比如促進同事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形成輕松愉悅的人際關系,引導學生遵循“愛眾親仁、謹行忠恕”和諧友善的立世之道。利用重要的節日活動進行儀式教育,讓學生沉浸于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得到心靈的洗滌,自覺錘煉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深感學校的關懷、社會的溫情、祖國的強大的同時,將這份感動與自豪化為學習的動力,化為報效祖國和人民的激情。獎懲結合,優化育人管理。時代楷模、道德模范、各行各業的技術精英等先進典型都是大學生的榜樣。高校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新時代所涌現出的各類優秀典型進行榜樣教育,同時注意選樹大學生身邊的榜樣,學習能手、助人標兵、孝親達人、體育健將等,進行公開表彰和獎勵,通過深入挖掘和廣泛宣傳,觸動學生心靈,激勵奮發上進。當然,社會轉型時期的大背景下出現的某些道德滑坡、法治不健全現象,致使少部分人打著法無禁止皆可為的幌子,置倫理道德、公序良俗、社會擔當于不顧,一而再再而三的突破道德底線,觸碰法律紅線,也給青年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致使部分青年目無尊長、危害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輕視法律,甚至觸碰法律底線。如此種種,高校始終都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堅持正面導向為主,注意法治宣傳與法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做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青年。協同各方,加強交流合作。優秀家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善于繼承發揚,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用適應時展要求的優秀家訓文化教育引領廣大青年學生。一是要充分發揮高校在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傳承及創新方面的集中優勢,推進優秀家訓文化的理論拓展,深化對各個世族家訓的多維學術研究。同時,注意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家訓在價值導向、功能實現層面等的融合趨勢,給予優秀家訓文化合理內核的當代詮釋,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豐富家訓文化的當代內涵。二是要以高校思想戰線為主陣地,加強學校與家長、社區、政府、企業等的溝通,將倫理道德的弘揚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以優化家訓文化凸顯高校育人效果。三是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全方位、廣角度、多平臺宣傳優秀家訓文化的內涵價值及現實意義。現在大學生人人都是網民,手機電腦是標配,要善于利用各種媒體平臺,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宣傳優秀家訓文化,促進大學生知曉、認識、接受、認同后反求諸己,自覺踐行。
作者:陳泓君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