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市井文化下傳統農貿市場改造,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傳統農貿市場在空間環境、配套設施、食品安全與管理等方面一直給人“臟、亂、差”的印象。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多數傳統農貿市場面臨消失或者改造成超市的窘境。文章指出在國家大力推動城市更新的當下,像傳統農貿市場這樣具有地域特色和市井文化的建筑空間應該保護與更新,建筑設計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續化,在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更加關注提升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相應的空間品質。
【關鍵詞】農貿市場;城市更新;農改超;市井文化
1引言
傳統農貿市場多位于老城區人口相對密集的社區,是舊城活力的體現,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需求。然而,近年來由于政府實施的一系列整改措施,大量的舊城農貿市場面臨拆遷和整改,一定程度上,這些措施使整改后的農貿市場更加有序整潔,但是同時也丟失了它原有的市井文化與生命力。
2背景與歷程
2.1市井文化的定義。市井文化是一種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生活化、無序化的自然文化,具有通俗性與人文性。它是指產生在街巷社區的一種具有商業傾向、生活氣息、通俗淺顯的市民文化。具體體現在街巷社區中低、底層居民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傳統特色和歷史傳承的文化現象,是一種融于普通生活的小市民情調,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井文化”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需求,體現了對淳樸原始生活方式的懷念與向往。
2.2農貿市場的發展歷程。集市的功能早在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匠人》中有所記載,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市場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并且占地面積與當時的朝廷宮室相當。宋朝時期,里坊制的廢除和民間商品貿易的繁榮加速了市集的發展,這使得城市的商品交換更加活躍,并逐漸形成了街道農產品的交易場所——農貿市場的初級形態。上世紀50年代以前,農貿市場主要以個體的占道經營為主,“場”只是個體戶集中經營的地點,當時還沒有普遍修建專門的農貿市場。解放后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公有制占主導的形式下,農村合作社與農貿市場合作進入市場,并按計劃給市民發放農副產品,國有農貿市場取代了原先自發形成的集市,這種集中式的市場建筑構造也比較簡單,以大棚為主。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原先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公有制農貿市場的發展模式由按計劃分配轉變為批發市場主銷,各農貿市場分銷。促進了商品經濟下的農產品流通[1]。21世紀以來,隨著“農改超”、“菜籃子工程”等政策的推動下,超市化成為農貿市場轉型的趨勢,一些沿海大城市如廣州、深圳、上海等對傳統農貿市場進行了超市化改造。這種在外部形態、內部功能結構和管理模式上的全面整改使原本農貿市場的形象發生巨大變化。
2.3當今社會市井文化對于農貿市場的意義。農貿市場是商品的交換、人與人交流的空間,是城市活力的具體體現。在當今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者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種顧客—商品—賣家之間的近距離互動和它帶來的一種原始淳樸具有生活氣息的氛圍值得傳承和保留。這種生產者直接將產品交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是美好的,讓參與產銷環節的人和產品的價值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尊重。市井文化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體現,并且煥發出其獨特的生命力。
3國內外研究現狀
3.1國內相關研究綜述。農貿市場建筑設計問題上,萬暉在農貿市場的立面外觀、組織流線、功能分布等方面提出了設計建議[2];何瑞彪結合改造實例結合農改超政策從平面選型、建筑功能流線等方面提出了設計策略[3];胡雙婧則將農貿市場歸納為集中式、連續式和附屬式農貿市場,并從功能結構、交通流線組織、物理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和研究[4];邢誠通過對合肥六家農貿市場現狀分析及研究,從交通流線和功能布局方面提出了改造建議[5];向睿從微觀角度對分區及攤位提出環境設計指引[6];羅素娜闡述了社區環境配套設施的改造,從而提高環境的意識[7];張成業通過對南京玉橋市場的調研和分析,深入探究了市場建筑的空間改造,總結出對老舊市場的改造策略[8]。農貿市場規劃布局上,李眾、陳福濤、于年認為傳統農貿市場設計規劃應遵循以人為本和短期需求與長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規劃設計中做到系統化與合理化,并將規劃與景觀相結合[9];萬暉從外部空間規劃、平面布局和內部環境等方面對農貿市場提出規劃設計建議,指出傳統農貿市場不應急于超市化的觀點;盛強通過對不同農貿市場的調研分析,利用模型量化分析了市場空間布局、城市街道層級、城市街道三者之間的關系。農貿市場發展模式方面,我國與二十一世紀初出臺了“農改超”政策,對于這一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學者們提出了不同觀點,主要分為三個觀點:農貿市場應該盡快實現超市化;農貿市場不應該超市化;農貿市場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逐步向超市化過渡。而第三種觀點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王宇和武拉平通過分析對比農貿市場和超市的現狀和前景,認為兩者并存更符合社會的發展[10]。農貿市場歷史文化問題上,唐艷香、褚曉琦從社會學、歷史學的角度入手,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追溯了農貿市場作為近代城市社會發展的產物的演變過程、管理機構及條例、沖突事件以及農貿市場里人群的活動狀況[11]。
3.2國外相關研究綜述。在農貿市場的改造設計問題上,李F.K.米勒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加拿大農貿市場的建設和改造設計進行研究;馬克弗朗西斯與盧卡斯格里芬兩名學者從社會學和生態學角度研究了農貿市場與居民生活間的關聯性,探究出其中的影響因素,并總結出農貿市場的外部交通與景觀和內部功能區的特征。在農貿市場的歷史文化方面,海倫特吉雷斯對西方傳統農貿市場的興起和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將其分為八個種類,主要為占道市場、露天市場、臨時大棚、移動攤販、獨立式市場、附屬式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和超級市場。羅賓遜梅特卡夫從歷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方面研究了倫敦最古老的農貿市場,提出了農貿市場的生命周期理念。關于傳統農貿市場復興的研究中,布拉特對位于約翰拉巴特中心的倫敦花園市場進行研究,提出了作為城市催化劑的農貿市場可以通過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對傳統農貿市場改建來復興城市[12];蘇珊帕翰對倫敦二十一世紀初的城市農貿市場進行研究,從城市更新的角度指出市場的發展歷程對城市復興的意義。
4現階段傳統農貿市場的特點研究
我們所熟知的傳統農貿市場,是一個圍繞著新鮮農產品,顧客與商家之間可以進行吆喝與講價等充滿生活味的產銷活動終端。然而,這些自由散漫充滿“煙火氣”的消費活動也使大多數傳統農貿市場給人一種“臟、亂、差”的印象。
4.1農貿市場的現狀特點。通過對農貿市場的相關論文的研究和實地調研,農貿市場按照其建筑規模與空間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1)延伸建筑外的農貿市場延伸建筑以外的農貿市場指部分位于建筑內部部分延伸到建筑以外的農貿市場,這類市場大多設施陳舊,多見于老舊社區附近。由于市場建設初期未考慮人口的增加和長遠發展,因此,在原有空間無法滿足消費人口需求是在主體建筑之外加建建筑以外部分,加建部分多以敞開式布局,與外界無明顯界限,構造簡單,一目了然。2)建筑內部的農貿市場建筑內部的農貿市場指的是大多位于居住或商業建筑的一二層空間內,多數是在主體建筑規劃初期就考慮在內的設施。位于建筑一層的市場在臨近人流較多的道路一側會設立商鋪,這些商鋪有些與內部市場空間分隔,有些則與之相連。3)獨立的農貿市場獨立的農貿市場是指在指定規劃用地內的集中式大型農貿市場。由于大城市用地緊張,這種獨立的農貿市場多見于二三線城市。這類市場具有布局靈活的特點,其內部功能分區可以按照層數的不同布局,其出入口也采用自由式布局。
4.2當前時代背景下傳統農貿市場的缺陷與挑戰。當前傳統農貿市場由于設計缺陷和長期使用,一般都存在以下問題:周邊環境比較惡劣,影響城市形象;入口狹窄空間局促,缺少疏散場地和無障礙坡道,容易出現人流堵塞;內部缺少自然采光,完全依賴人工照明;缺少自然通風,異味不易排出;新舊建筑交錯,內部流線復雜,增加了管理的難度。與此同時,隨著電商的普及傳統農貿市場的模式也面臨挑戰。近年來,各地陸續出現各種生鮮超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干凈衛生方便的電商超市,而不愿去設施陳舊,衛生條件較差的傳統農貿市場,對于他們來說,價格已經不是他們首要的考慮因素,方便衛生的生鮮超市成為他們的首要選擇對象。
5基于市井文化下傳統農貿市場地域性改造策略
5.1硬件設施的改進。農貿市場自身必須是一個完整的商業經營體,農貿市場不能僅是一個買菜的場所,燈光照明、通風換氣、排水、垃圾處理、停車場等硬件設施是組成現代農貿市場不可或缺的要素。對于不同適用對象的需求,應該對原有設施及空間的尺度進行改進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條件,其中,老年人作為農貿市場的主要消費人群,應該考慮農貿市場空間及相應設施的適老化改造,比如設置休息區和座椅等措施。由于近年來的一些傳染病的流行,相對衛生措施不完善的傳統農貿市場成為病毒傳播的潛在源頭,因此,在農貿市場的改造過程中應該設立專門的衛生消殺設施。
5.2功能業態的拓展。老城區里的農貿市場由于以下三點原因可作為社區中心食堂而存在。①老城區農貿市場多位于人口密集的社區附近,是居民就餐的方便理想場所;②以簡單銷售的新鮮農副產品無法發揮其最大的商品價值,在農貿市場提供就餐區域并對新鮮食材加工銷售既可以給顧客帶來便利也為商家創造了更大的經濟利潤;③老城區景點豐富,游客眾多,作為地方特色的農貿市場可以發展特色餐飲吸引游客。傳統農貿市場應具有食品零售市場售賣空間的功能,通俗意義上可以理解為菜市場。“菜市場”,顧名思義,是賣菜的場所,而“菜”不僅僅指蔬菜,還泛指果蔬生鮮等農副產品。因此,為了滿足現代人日益提高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農貿市場不應僅僅以單一農副產品售賣為目的,應當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豐富售賣產品的種類。而老城區的農貿市場更應該拓展其功能業態成為老城傳統特色文化的傳承與展示的空間。
5.3市井文化的傳承。傳統農貿市場見證了舊城更新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它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性建筑,而是蘊含著舊城傳統特色和市井味的精神縮影。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傳統農貿市場中的煙火氣,因此,在對傳統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對市井文化的保護。以下例舉了幾點措施:1)空間設計提升在硬件設施改善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地域文化特色對農貿市場進行接地氣的設計,例如入口立面、攤位招牌、立柱、天花等部分加入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盡量減少顧客空間與商戶空間之間的阻隔,為顧客與商品和商戶之間提供充足的互動空間,這些空間設計上的提升讓農貿市場充滿了故事與活力。2)布局與分區優化為了保留和展示農貿市場的市井文化,需要對原有的不同的功能分區進行分類整合和優化改造設計,將市井文化意向抽象并融入原本簡陋的攤位空間,提升顧客對不同銷售區域文化的認識,強化農貿市場對市井文化的提煉和展示作用。3)環境與氛圍營造從視覺角度對農貿市場的外立面、天花、鋪地、攤位、道路、標識等加入經過抽象提煉的具有市井氣息的元素。借助色彩和圖案的搭配為消費者和商戶營造一個充滿歸屬感的具有精神共鳴的交易場所。通過營造這種帶有煙火氣的熱絡氛圍,使經營者、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產生情感上的交流,創造一個和諧有序且充滿市井趣味的交易環境。
6總結與展望
城市更新是舊城向新城過渡的一個必要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新陳代謝過程,這一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舊城中的一些具有歷史文化特色需要被發掘和保護。作為舊城形象代表的傳統農貿市場在農改超的政策下同樣需要我們去發掘其中所蘊含的地域特色與文化傳承,市井文化正是傳統農貿市場給我們留下的美好記憶和精神財富。在舊城社區中,農貿市場為人們提供了互動交流的自由空間,通過這種充滿煙火氣的交流,搭建起社會各階層之間溝通的橋梁,這種交流中所產生的市井文化也成為每個城市農貿市場所獨有的特色。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像農貿市場這樣的城市文化載體如果一味地追求一蹴而就的超市化,這樣的更新只會導致地域特色的消失。因此農貿市場的更新需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這需要建筑設計師去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去融入當地人民的生活圈,在為人們提供便捷舒適的交易環境的同時,也為使用者的精神世界帶去慰藉。
作者:陳凱倫 周潮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淮陰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