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國畫教學改革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唐宋和明清時期,遺留下諸多關于山水和人物的精美畫卷,其中很多創作內容都成為了國畫素材。在高校國畫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創作質量,還要側重顯示出我國傳統文化,需要在教學中將二者結合起來。本文從中國畫和傳統文化關系入手,并分析如何在教學改革下,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希望讓文化傳承更凝煉,讓文化傳統被發揚。
一、中國畫和傳統文化的關系
當我們翻開國畫的史論和書籍,總是會發現畫家都在作品中展示出和傳統文化的不解之緣。很多的名家作品都會或隱、或現的露出傳統烙印,所以在學習這些中國畫時,也在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與審美觀念的變化,更折射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從李思訓的工筆山水開始,再到繼之則、荊關、董巨,我國的畫風不斷發展到新的高峰,將時間放眼到元代,元四家也開一代畫風,將筆墨藝術升華到新的境界。時間來到20世紀,黃賓虹作為山水畫探索的先驅,其將傳統山水畫的美,獨具一格的展示出來。而近代齊白石的“畫蝦”,更是中國畫登峰造極之作。學界說,中國畫離不開傳統,更需要繼承國畫的傳統。而教師就是帶領學生學習畫家的作品,讓學生感受民族文化內涵,追求意境的引路人。我們在早期山水作品中不難發現,中國畫有著與生俱來的構造美,不論是五代兩宋山水畫,還是揚州八怪鄭燮所畫的竹,亦或是齊白石先生的杰作,都可以窺探出中國繪畫的“意境美”和“意象美”。因此,中國的當代國畫作品要大力保護,而教師也要培養學生的潛力,從傳統文化中培養靈感。隨著藝術的發展,學生在創作中也會對文化有新的詮釋。當然人們對傳統的看法,會因為個人的觀念差異而各不相同,不過傳統的精髓確實存在于中國繪畫上。對于中國畫的傳授,教師還要善于從理解傳統向時代文化融合轉變,讓中國畫煥發新的生機,同時也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學習中國畫來說,主要是從臨習前人作品入手,然后去深入學習中國畫的筆墨,學生在創作中國畫的過程中,離不開對傳統文化元素借鑒和繼承。對于如何借鑒和繼承,就需要教師進行選擇,哪些該吸取,哪些該摒棄,這都要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而定。在時展的今天,由于環境的變化,我們對藝術成就的繼承,也會僅僅體現在一定的范圍。
二、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
繼承傳統和發展傳統,這在美術界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能先想著繼承傳統,然后去對傳統文化進行發展;教師也不能在教學時說,融入新的創作元素,就不再進行傳統學習。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只有具有一定傳統的基礎,我們才能再次回到現實生活探索和創新。藝術創作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在研究生活、分析傳統文化、探索創新時,也要在美術創作中研究傳統,這樣藝術的價值也會被放大,要使傳統文化為我所用。人們說,弘揚中國畫傳統需要廣大藝術工作者努力,也需要在探索中相互學習,這是因為,發展傳統要比繼承更難。繼承傳統,我們需要分析宋、元等不同朝代的繪畫風格,然后依循大家的軌跡去探索,其中也需要自我綜合與創造,這就是在藝術中二次尋找藝術。要發展傳統,則需要創新,不僅要了解宋、元中國畫精髓,也要研究之前朝代的漢、唐文化和民間藝術,在文化大融合時代,也要研究西方美術、原始藝術等,需要熟悉人類文化進程,更要解決新舊文化沖突。傳統的發展沒有定式,每個人會在發展傳統中,將自己的經歷、學識、修養融入其中,同時對自然和造化的理解也會因人而異,自然對傳統的理解也會有差異。在創作時,我們需要借助傳統的技法和表現形式,以此表現出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樣就會在繼承傳統之上發揚創新。不過在手段上,還需要先以中國畫為基礎,后融合西方繪畫元素,才會實現“中西合璧”。
三、要繼承傳統,也要與時代結合
早在徐悲鴻時代,就對傳統繪畫有了深刻的理解。中國畫在近代一直追尋中西繪畫藝術的融合與平衡,所以中國人物畫也開始和素描產生了不解之緣。人們在創作中,也會更加感受到形的重要性。我們不僅要注重造型,也要善于將筆墨、意境結合中國畫的傳統,這是因為那代繪畫大家,讓寫意人物借“形”達到“意”,意境是藝術的升華的重要因素。在當代社會,我們也可以從人物著裝發現,人物畫更加貼近生活,在發覺時代生活節奏變化的同時,我們卻發現人物畫徘徊不前,所以對于廣大的教育者來說,需要以傳統文化為線索,實現我國繪畫良好健康地發展。總之,我們在中國畫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入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并拋棄一些不符合時代的文化糟粕;最終能夠把教師教書育人的事情做得更好。
作者:李春江 單位:江西警察學院藝術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