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美學學科于18世紀在德國創立,近代傳入后對我國剛剛起步的高等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美學教育應貫穿于道德、智力和藝術等多個維度中,才能使大學生成長為全面的人。通過分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中庸、生命、民族及藝術之美,為思政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同時,通過分析五大思政課程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哲學美、知行美、精神美、思想美、時代美,提供了一種基于美學教育視角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途徑。最后,針對堅持“八個統一”的要求分析了高校立德樹人教學目標實現的路徑。
一、美學教育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及必要性
中國的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紀初,“美學”學科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于18世紀創立,近代傳入后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葉朗曾提到“我國對美學學科的研究是從清代末年開始的。”[1]之后,隨著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等人的研究,我國也逐步建立起美學學科,隨后經過百年發展,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確定了學生道德、智力和藝術等全面發展的標準,美學教育不單指美育一個方面,而是貫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美學教育:培養品德之美、智慧之美、健康之美、鑒賞之美及勞動之美。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充分發展并具有美感的人。馬恩在著作中認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通過哲學角度肯定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更重要的,而美學教育無疑對發展為全面的人提供了更好的途徑。蔡元培作為曾經的北大校長、著名的教育家和現代美育的倡導者,相信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實施審美教育是更加科學的。他認為“美的對象能夠升華情感,因為其具有普遍性和超脫性,普遍性可以打破個人的價值成見,超脫性能夠顯示出事物間的相互關聯。”[3]其實踐美學教育的主張提高了學科地位,對今天的高校思政教育的美學教育具有啟蒙作用。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培養仍步履艱難:美學內容設置不夠合理、教學方法不夠融合、教學環境受各方因素影響、思政教師和學生自身缺乏美等等復雜的問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學教育在高校存在認識上的多種誤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內容美、缺乏環境美及正規教學形式等等,由此可見美學教育無法成為主流的阻力因素過多。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美學教育是刻不容緩的,給予了提升教學的效果另一種可能性,同時可以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良好的觀念,提高其創新能力。
二、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多種美學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指在悠久的歷史中傳承下來的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仁義禮智信”的精神、“諸子百家”的思想、傳統文學、戲劇、節日、音樂、服飾、工藝品、建筑等。它們都深刻反映了包羅萬象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樣的,它們也包含了多元的審美元素和豐富的教育資源。第一,中庸之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仁”“義”等重視社會倫理,強調社會的和諧發展。孔子曾說過“禮之用,和為貴”[4],孟子也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中庸之道要求人們凡事講求適度,適可而止,以維系心理平衡。同時,中庸之道也暗含處世原則,和諧的人際有助于心理和諧狀態的形成,有助于個體積極主動的化解人際矛盾,促使人與人之間融合與理解,使人在心靈的深處感到滿足。第二,生命之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開放寬容、重視繼承,擁有強大生命力。注重傳承體現在其連續性上,中華文明歷經“幾千年的變革,仍保持自身的特性,在世界文明發展歷程中環環相扣,持續發展”[6]。生命的活力意味著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凝聚。同時,它還融入和吸收了外國文化,如天文學、建筑、醫學、舞蹈、食物等。更有價值的是,傳統文化取精華去糟粕,在汲取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使其符合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第三,民族之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7]“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8]出自于《周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9],是民族精神的瑰寶及精神支柱,是凝聚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的強大基石,更是促進華夏文明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強大推動力,促進了民族的復興、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第四,藝術之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獨特的藝術美。不僅有詩詞歌賦的文學美、琴棋書畫的雅人美、諸子百家的文人美、地域文化的差異之美,飲食文化之美,傳統節日人文美,傳統漢字象征之美,傳統服飾的典雅美、傳統音樂的雅致美、傳統工藝的匠人美,還有戲劇、建筑、中醫、武術、古玩、神話等等多樣的藝術表現。這是生活的智慧與經驗的總結,來源于人民、扎根于土地。
三、思想政治課程的傳統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深刻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美學元素,也蘊含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但思想政治課程的傳統文化之美如何實現則是現在思政教學面臨的普遍困境。所以,在教學知識上加強傳統文化之美的普及、在方式方法上以傳統文化美的元素為切入口是極為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蘊含著哲學美。其原理看似抽象,但從某種程度來看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曲同工之妙:中庸之道具有濃厚的思辨主義;《禮記•禮運》中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思想的本質與共產主義相似。將傳統文化中的哲思之妙融入原理課程的教學,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哲思妙想的內容,既展現了的哲學的魅力,又拉近了學生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蘊含著知行美。明代著名思想家,作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為主線,提出了“知行合一”即知識與行動的融合,強調知是行的前提。課程以理論和實踐為基礎,使大學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遠大的目標和正確的三觀,造就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思修課程要保證理論學習,還要加強實踐體驗,知行合一才能使學生發展成為全面的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蘊含精神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并非局限于封建時代,而是囊括了中國近現代民族精神凝練的全過程。近代百年來仁人志士們前赴后繼的努力,它向我們展示了集體主義、人文主義、愛國主義、開拓進取的精神,應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有著無數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人物和事跡,都可以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發素材,激勵大學生勝不驕敗不餒,面對生活、感情和就業等方面的困難都能不怕苦、不怕難,理性思考,開拓進取,以智慧和創新來找尋解決困難的路徑。“思想概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著思想之美。系統講述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和兩大理論成果。它是幾代人嘗試過的經驗總結,是現當代中國方案和智慧的結晶。這種思想具有獨特的歷史美,唯有生活在這片土地才能感受到其是富含“中國特色”的思想文化。這種獨具一格的、不受西方普世價值影響的自信是來之不易的,只要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美,真正的文化自信便指日可待。“形勢與政策教育”蘊含時代美。和平與和諧的不僅體現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也體現在促進各國的和諧共處。我國擁有愛護鄰國、共同發展的民族基因,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大國,一直奉行“強不欺弱”“富不侮貧”[10]的外交政策。在原始資本積累、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從未干涉或侵害別國主權,中國人民七十年來的發展都是依靠自己的雙手和勤勞、智慧、勇氣,奇跡般的實現了一個超大規模國家的和平崛起。這與中國重視和平、互利發展的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四、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路徑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因此堅持“八個統一”對高校立德樹人教學目標實現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思政教學的知識與內容、方法與技巧、方式與手段與“八個統一”相結合進一步增強了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首先,在教學知識上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建設性與批判性、價值性與知識性的統一:思想政治課應該清楚為誰培養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保持改革創新的政治性,探索思想政治課堂的學術理論性,有利于有效傳遞主流意識,增強社會主義思想意識的凝聚力;注重熱點事件的價值,貼近學生日常,將熱點轉化為知識,實事求是地平衡好價值與知識的關系。第二,在教學方法上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思政課堂需根據教學要求、結合學生需求在教學方法上創新思政課教育的“內容供給”與“輸送路徑”,對于重點難點的講解應多從實際、實踐的角度出發,面向不同專業學生注重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因地制宜,以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使學生“抬頭”,完成好思政教學的任務。第三,在教學方式上要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主導性與主體性、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在創新思政課堂的教學中應尊重客體特征與個體感受,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發展個性、發揮特長,在灌輸知識的同時發揮啟發式教學、隱性教學的優勢,將刻板說教、照本宣科式的主導性話語轉化為喜聞樂見、耐人尋味的引導性話語,增強思想政治課堂的吸引力與時代感。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8.
[3]蔡元培全集[M],第7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90.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52.
[5]朱熹.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5.
[6]李德萬.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7.
[7]宋祚胤(注譯).周易[M].長沙:岳麓書社,2000:5.
[8]宋祚胤(注譯).周易[M].長沙:岳麓書社,2000:27.
[9]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J].學術期刊,1986(12):3.
[10]李愛蘭.傳統“和”文化與我國和平外交政策之建構[D].長沙:湖南大學,2007.
作者:羅玉潔 王思琳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