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方傳統文化的景區公共設施設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公共設施是景區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城市文化的印象和感知。通過對西游文化脈絡的梳理,選擇其典型的文化符號進行提煉和概括,最后將其運用于公共設施的設計之中,一方面讓公共設施具備有鮮明的西游文化屬性,為西游文化建設新載體,實現西游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為立足于特定地域文化進行公共設施設計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西游文化;公共設施設計;傳統文化
0引言
公共設施是具備一定實用功能的公共產品,實用功能的實現是對其最基本的要求,在保證其基礎實用功能實現的基礎上,通過在產品形態上合理的運用前期由西游文化中提取處理過的典型西游文化符號,完成對于西游文化的傳達,給訪客樹立起初步的西游印象,喚起游客對西游文化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公共設施的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
1公共設施的系統設計策略
1.1提取典型文化符號強化產品識別度
提取典型的文化西游文化元素一方面能夠強化產品的文化特征和形態特征,讓使用者根據其形態快速聯想到西游文化,建立對于西游文化的初步認知,引起港城人民的情感共鳴,更好地實現產品的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典型文化符號串聯整套公共設施,強化整套設施之間的聯系,給整套設施以統一的視覺印象。
1.2簡化造型,突出特征
除了產品的主要造型特點以外,對于其他部分造型的處理以弱化和簡化為主,起到以弱襯強,進一步突出主產品的主要形態特征,強化產品的整體辨識度的效果。
1.3色彩統一
正常情況下最先引起人視覺反應的就是色彩,色彩的統一能夠以最簡單有效的手段保證系列產品的整體性。在色彩的選擇上,會結合西游文化的背景進行選擇,在保持整套公共設施整體性的基礎上,與整體的展館空間保持風格上的統一與融洽。
2設計定位與概念
設計概念草圖:本次的課題是西游文化景區公共設施設計,這套設計的重點在于如何將西游文化與公共設施設計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公共設施來體現西游文化的特色,喚起游客對西游文化的情感共鳴,從而實現產品的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要提取一個典型、具象的文化符號,通過這一文化符號,人們可以快速地聯想到西游文化。其次是要運用設計手法對這一文化符號進行處理,讓其符合當下時代大眾的審美。最后將其運用在公共設施的造型設計中,建立公共設施與西游文化的強關聯性。在造型結束后,綜合分析西游文化背景和西游特性,確定公共設施的整體色彩和表面處理。
3產品設計方案
從西游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為出發點,以花果山景區公共設施為載體,通過深入挖掘西游文化內涵、提取其典型文化符號進行解構重組并將這些符號運用在設計中,為傳統的西游文化構筑新時代的載體。最終方案以九齒釘耙為造型元素,使用線構成的方式將其解構,讓其在視覺上變得豐富和現代。整套設施造型基本沿用了正面和后面保持大塊面分割,中間部分使用解構后的線條豐富的手法,在保持了產品造型整體的情況下用面與線所形成的虛實對比豐富了產品的造型細節。
3.1公交站臺
公交站臺整體分為兩塊區域———站立候車區和休息區,候車區使用立柱加頂棚結構,黑色烤漆金屬和戶外廣告燈箱給人以現代感,黃銅質地的LOGO提亮了整塊候車區,打破了大面積黑色所形成的壓抑感。休息區采用通透的木質格柵營造出輕松透氣的休閑氛圍,利用頂部格柵的高度變化去體現出了“九齒釘耙”這一意象。如圖1所示,站臺為對稱結構,前后出挑的雨棚和座椅在滿足公交乘客候車時遮陽避雨需求的同時,也為輔道的行人提供了遮陽避雨的空間。站臺面向車行道一側有前寬后窄的下水孔,前寬后窄的設計增大了雨水下流時的壓力,讓雨水流淌時形成了方形水簾的意向,為雨天候車的乘客帶來一些調劑。
3.2垃圾箱
垃圾箱延續了正面整體,側面線條分割構筑“九齒釘耙”意象的設計風格。在中間的支柱較兩側向內收緊,與箱體形成三個層次的遞進縱深。在logo的處理上使用蝕刻的方式直接制作在箱體上,黑色的logo在與兩側支架呼應的同時也壓住了整個箱體。垃圾箱的箱體與支撐之間使用旋轉連接,垃圾清理使用翻倒的方式。
3.3燈具設計
路燈將“九齒釘耙”的特征集中在頂部,下方由簡單幾何體切角堆疊構成。草坪燈與路燈造型相似,其不同在于草坪燈光源由側面黃銅片間的縫隙流出,委婉的微光渲染草坪的靜謐氛圍。景觀燈柱正面為一整塊黑色,與側面的密致黃銅片形成虛實和疏密的對比。壁燈能夠安裝于展館室內的墻壁上,通過內置的燈管發光,光線主要通過中間鏤空部分灑出,也有部分側面黃銅片間的空隙灑出。
4總結
西游文化是連云港乃至江蘇重要的本土文化,基于西游文化進行設計實踐能夠給其他立足于特定地域文化進行設計實踐的同行者們提供借鑒。地域文化和公共設施設計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地域文化限定了公共設施所能選擇的視覺形象范圍,公共設施是地域文化的具象展現,并以這具象展現影響著普羅大眾對于地域文化的認知,這個認知又會反饋回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域文化的演變方向。
參考文獻
[1]馮海燕.城市公共設施設計與地域文化關系的研究[D].唐山:華北理工大學,2015.
[2]任軼.云南省西雙版納布朗族鄉村景觀公共設施構建分析[J].建筑規劃與設計,2019(1):87.
[3]劉玲.“物•情•意”體驗的公共設施設計研究———雨傘存放裝置為例[J].大眾文藝,2019,1.
[4]薛文凱.公共設施設計[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朱琳 孔思遠 單位:江蘇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