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塊瑰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高校具有重要意義。論文探討了高校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實現路徑。通過加強古代文學類課程建設、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完善校外傳統文化實踐基地等多種渠道實現高校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目標。
關鍵詞:高校;傳統文化;古代文學;實現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017年初,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1]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已經擺到了“重大戰略任務”的地位,顯示出其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作為培養文化傳承和創新主體的高校,應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古代文學類課程是與傳統文化有直接關系的課程,擔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
一.中國古代文學類課程對高校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歷經數千年的積累和傳承,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高校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學類課程包括大學語文、古典詩詞、中國傳統文化、國學概論、中國思想史、書法等課程。中國古代文學類課程對于高校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其一,中國古代文學類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之一,飽含豐富的社會、人生底蘊,具備豐富的人文精神與人文價值。其二,通過中國古代文學類課程的教學,幫助當代大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審美能力。自覺學習古代文學中的優秀文化,諸如愛國情懷、民族精神、傳統美德、道德修養等。這些對于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對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多年歷史發展所沉淀下來的瑰寶,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及前賢往哲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能夠培養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價值觀。
二.加強古代文學類課程建設以助推高校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高校古代文學類課程要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科學使用教學方法,為推動高校中華傳統文化的傳統與弘揚作出應有的貢獻。其一,教學目標上,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要從文化視野的角度來看古代文學類課程的教學。在教學目標上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目的。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自覺傳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比如,中國古代流傳下很多優秀的愛國主義篇章:屈原《離騷》、曹植《白馬篇》、杜甫《春望》、文天祥《過零丁洋》等等,這些作品無一例外地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在講解這些篇目時可以適當地聯系作家生平、作品感情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其二,教學內容上,做到傳統與現實緊密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它曾經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演進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時代價值。在古代文學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主講教師應綜合現代、當代的文化熱點問題,聯系當前的社會現實探究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努力做到傳統與現實緊密結合,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其學有所用。如《大學語文》課程在講授《詩經•關雎》表現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感情有節制的愛情觀時,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在講授《論語》中“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交友之道時,引導學生在交友方面,若與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必然受益。這些古代的文學作品均具有現實意義。其三,教學方式上,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努力形成“互聯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型教育體系。首先,教學手段應體現科學化。古代文學類課程教師應該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將視頻、音頻、圖片、文字四者結合起來,制作出課程課件,以便直觀而有效地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方便學生課余自學。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將晦澀難懂的古代文學作品轉化成圖片、歌曲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比如,學習《大學語文》之漢樂府《上邪》時,讓學生聆聽由瓊瑤作詞、動力火車演唱的歌曲《當》,感受現代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繼承與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新時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與時俱進,高校應積極借助互聯網平臺,構建立體化網絡傳承體系,形成“互聯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模式。為了更好地利用互聯網資源,我們應該積極構建網絡平臺,隨時更新我們的教學內容。在課程建設中,逐步建立起適合學生作業與課外閱讀以及教師備課的課程資源與教學資源,逐步完善教學大綱、授課教案、教學課件、習題庫、原著選讀、圖片資料、視頻資源等資源庫。這樣,學生既能夠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也可以通過網絡與老師溝通,在線答疑。
三.古代文學類課程與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相結合,將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落到實處
古代文學類課程主要目標是對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偏重于理論方面。而如何將學到的理論很好地應用到實際中,這就需要在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方面做好工作,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因此,在古代文學類課程體系的設置中應該包括一些課外活動和實踐環節。為實現將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落到實處的目標,具體應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其一,營造校園人文環境,開展弘揚傳統文化校園活動。探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途徑。首先,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傳承活動,以“傳統文化節日”“古今歷史人物賞析”等為不同的模塊切入,籌建高水平優秀傳統文化宣傳長廊,以潛移默化的活動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至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比如高校應抓住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不再是簡單的拉橫幅,而是開展具有實質性意義的主題演講、文化論壇、文藝匯演等活動,讓大學生從中體會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其次,高校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可以結合央視文化類節目“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欄目,開展相應的活動;可以配合相關部門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等活動。此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畫比賽、征文比賽、歷史話劇大賽等活動也可以有條不紊地開展。通過比賽的形式,激發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提高大學生自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度。最后,高校可以通過舉辦校園讀書月的方式,積極倡導大學生閱讀經典文化書目,增強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大學階段的學生要“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辯證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正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2]理解原著,把握精髓,是教育部對高校大學生的要求。為幫助大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重要典籍的理解和把握,教師可以通過師生參加讀書會活動的方式,交流傳統文化學習心得,增進師生的傳統文化涵養。其二,建立并完善高校傳統文化實踐基地,激發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高校應該積極依托校外文化遺產豐富之地籌建文化基地,將民俗文化館、名人故居、省屬博物館等一體化,針對不同專業,籌建不同的校外實踐基地。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出游,參觀當地紀念館、博物館、檔案館、歷史文化古跡遺址等,聘請專家實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宣傳,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以調研報告、采訪手記等加深對于當地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志愿者形式參與到當地傳統文化活動當中。將大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知相結合,激發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四、結語
高校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任高道遠。在強調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國古代文學類課程的主講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好優秀傳統文化,還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發揮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作用,促進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006).
[2]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N].中國教育報,2014-04-02(003).
作者:劉紅紅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